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征鹏 《今日民族》2013,(1):19-21
傣家人称节日为“摆”。称过节为“毫摆”。“赶摆”是汉、傣语混用词,“赶”为汉语,“摆”为傣语。连起来意为过节。  相似文献   

2.
傣剧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傣刷子十九世纪初在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形成,流布于德宏州各县及缅甸东北掸邦地区。最初以坐唱形式出现,以后受佛教文化及滇戏、皮影戏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展为“进三步”,“退三步”的“三神岗”(傣语)形式,在竹搭、土筑的舞台上演出,主要为傣族的各类庆典、  相似文献   

3.
杜晶 《今日民族》2010,(9):42-45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有“傣那”、“傣雅”、“傣绷”等支系,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和平坝地区。  相似文献   

4.
在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文化中,以色彩绚丽的民族服饰最为瞩目,它不仅是各民族外观上的显著标志和各民族生活习俗及审美观的体现,更是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里程碑。无论在学术上、艺术上都有其研究价值。傣族在云南是一个较大的民族,大多生活在云南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居住在元江的傣族按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称,主要有“傣雅”、“傣仲”、“傣卡”、“傣掌”、“黑傣”等。各支系的服饰婀娜多姿,各具特色。下面主要介绍妇女的服饰。傣雅:元江傣雅,主要居住在大水平乡和东峨乡。傣雅妇女的服饰为:上衣两件,一件贴身内衣和一件无…  相似文献   

5.
傣族的古代历史,或者说傣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何时开始,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主张从后汉掸国写起,有的不同意这个意见。笔者同意前一说法。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期称之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掸从单音,本读如“胆”,再转译作“擅”。《后汉书·本纪》李贤注:掸者擅,《东观记》作“擅”,掸擅一音之转。近代傣族有傣泐(音le)、傣那、傣雅、傣绷等自称。掸,源于  相似文献   

6.
"摆"——古印度巴利语,傣语外借词,意为"佛事、法会、仪式"。傣族的"摆"总伴随着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每个人的一生密切相关。傣族的"摆"主要有:摆干听、摆干朵、摆过广母筛、摆刷纯糯、摆赏建、摆路赕、摆旱尚、摆毫洼、摆娥洼等等。做"摆"的目的是通过个人修行悟道并教化感化他人而得到善果。傣族的"奘"(寺院)是一个庄严、肃穆、洁净的场所,是傣族人民心灵的圣殿,是傣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仅是傣族信教群众虔诚供佛,  相似文献   

7.
正仪式是破解"传统"的"魔方",透过仪式我们能探究到他者的文化和社会的深层核心。而作为傣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仪式——摆,则可称之为傣族文化的典型缩影。傣族人生不可或缺的摆傣族人从出生到葬礼都受宗教的影响。在德宏,每个传统傣寨都盖有奘房(即佛寺),既是供奉佛像、僧侣生活的场所,更是傣族乡民进行仪式活动的核心领域。傣族一年之中的各种大小仪式不断。当地人这么说自己:"我们傣族就是一天唱唱跳跳,爱赶摆。一年啊,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赶摆。"生长在傣寨的人  相似文献   

8.
崩龙族     
崩龙族是我省边疆一个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有七千多人,绝大部分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其余分布在保山地区潞江坝以及临沧地区的镇康、耿马等县,与景颇、傣、佤、傈僳、汉等民族交错杂居,仅在德宏州潞西县三台山公社和镇康县军弄公社有小片集中聚居。崩龙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崩语支,没有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族相处,不少人能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少数人还能使用傣文。族称统一为“崩龙”。但也有“昂”(红崩龙)、“冷”(花崩龙)、“梁”(白崩龙)、“汝买”(黑崩龙)以及“布雷”、“纳安诺买”等自称或他称。  相似文献   

9.
年已不惑的罗维忠家居勐腊县曼蚌寨,距我居住的昆明遥遥近千里。我是8年前到这个村寨采访时认识他的,因为是同年生,两人又投缘,所以按老百姓的习惯我们“打”了“老庚”,即结为好朋友。 “曼蚌”是傣话,意为“有盐水塘的寨子”。可曼蚌不是傣族村寨,而是生活着41户、200多人的壮族寨子。这里距离中老国境线有5小时的山路,寨子里的人经常去老挝乌德江边的勐宋壮族村寨走亲戚。这还是曼蚌小学的傣族女教师依望最先告诉我的。 曼蚌的环境有如傣家村寨,人们住着傣式竹楼,言语傣腔傣调,妇女束发穿裙,以至长久以来许多人把曼蚌的壮族…  相似文献   

10.
“布傣”为壮语译成词,傣人的意思。金龙布傣是聚居在桂西南中越边境,龙州县金龙镇境内的一个小族群,人口1907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7%。据专家考证,金龙布傣是秦汉时期生活在中国广西南部、越南北部的骆越民族的后裔。解放初期进行民族识别时,被国家定为壮族。但一直以来,他们习惯自称为“布傣”。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翻译,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大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使民族语的翻译达到规范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应该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以傣族而言,据专家们考证,傣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自称“掸”或“傣”。但在历史上,人们往往没有规范化地使用这一称谓,有时将傣族称为“百越”,或者以同音字、近音字称傣族为“焚夷”、“摆夷”、“摆衣”、“白衣”、“百夷”、“白夷”、“叭衣”等等,这是不准确的。至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傣族称为“茫蛮”、“鸠僚”、“黑齿”、“绣脚”等,更是带有民族岐视的偏见。  相似文献   

12.
傣族取名     
依金坎 《今日民族》2013,(10):50-50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里,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取名。婴儿满月以后,父母便去找寨子里比较有威望的老人或者寺庙里的“都毕”(傣语,住持的意思)赐予孩子名字。取名字的方式很讲究,“都毕”和老者会根据婴儿出生的生辰来推算出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名字,并写下“宰搭”(宰搭,傣语即命运)。  相似文献   

13.
云南历史上有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一是元江东北部(内地民族区)的藏缅语族文化,以滇、西爨、南诏、大理文化为代表;一是元江西南部(边疆地区)越(傣族)、濮(孟高棉语诸民族)文化,而以傣文化为代表。傣族有今德宏的傣那和今西双版纳的傣泐两大支系,还有许多较小的支系。傣那地区于南诏西开寻传时,“革之以衣冠,化之以义礼”,特别是元、明多次征讨麓川,汉文化浸润日深,而“傣泐”地区僻在南疆,长期和内地处于隔绝状态,因而是保留我国古越人文化最多和受汉文化影响最少的地区。研究西双版纳傣泐的历史文化,不仅有助于追溯我国古代南方越文化的源流,而且对于了解中国南方越文化与东南亚掸泰文化的关系,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宏 《今日民族》2010,(3):21-24
“串姑娘”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就在这里写成。当地傣族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方式傣语称“猎少”,意为“串姑娘”。  相似文献   

15.
在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活动中,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把自己摆进去,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作风的实际,边学习、边对照、边思考、边改进,认真查找、解决自身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党员怎样在学习中“把自己摆进去”呢?首先,是“摆”什么?不是“摆”那些鸡毛蒜皮、小小不言的生活琐事;而是要“摆”涉及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之事,“摆”自身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次,怎么个“摆”法?这个“摆”就是要联系自己的实际。你可以“就近摆起”,由今联昔,想想有哪些缺点、差距;你还可以结合典型事例,如一次事故、差错、失败,造成有损党…  相似文献   

16.
“乘象国滇越”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乘象国滇越”,早已有不少考证。或许是由于资料的缺乏,大都只能指出个大体方向或范围。近年来,德宏的勐卯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傣文史书,事情开始逐渐明朗。现仅就一些傣文史书和有关资料,也对“乘象国滇越”作点粗浅的探索和考证,以就教于诸位前辈及同仁。 一、乘象国滇越  相似文献   

17.
莫喜生 《今日广西》2010,(24):27-29
“哪嚯咿嚯嗨”——在广西,在桂北,有人的地方就有它。从古到今,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生老病死,弥月做寿.大厦落成,婚丧娶嫁;兴奋的时候唱它,沮丧的时候唱它;得意的时候唱它,失意的时候也唱它;过年过节,秋冬农闲,街头巷尾,走村串户,摆雷台.搭戏棚,短的三天三夜,  相似文献   

18.
“树密了看天才一点点!”赵江一边开车一边这样说。从曼耗过红河进入金平后,公路变得坡大弯急,山中的树也多了起来。在赵江傣腔傣调的汉话中,我们知道了金平许多值得牛气的地方,比如路边的一处山篝便是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拍摄地,一位德国老太太到金平进行扶贫项目后,这里纯朴的山民和山野的清幽使她产生了依恋之情…… 赵江自认为汉话说不稳,讲得最好的还是母语傣话。他自小生活在傣寨,到上初中时才学会讲汉话。赵江的傣名叫“合福”,这是妈妈给取的,有双手合掌祈福之意。看着他地道傣家小伙子的模样,很难相信他的另一半…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许多家庭都有收音机,我们山东老家人称之为“戏匣子”。那时,一个戏匣子是中国人与“世界”接轨的工具,也是一个家庭重要的娱乐工具,套用小品演员赵本山的一句话就是:“戏匣子是我家惟一的家用电器。”  相似文献   

20.
勐伴,西双版纳的一个小勐,至今居住有傣族两千余人,属勐腊县。勐伴城子即今乡政府所在地,距勐腊县城28公里,其境东与老挝接壤。从傣文史料记载得知,勐伴在傣族土司建立统治(也就是傣族定居此地)之前,曾居住着被称为“卡火皓”的族群。“卡火皓”是傣语,“火皓”即“白头”,意思是用“白布包头的人”,“卡”直译为“奴”,是傣族历史上对山区民族的贬称。“卡火皓”在勐伴当地俗称“白头族”,是开创勐伴的土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