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强 《法律适用》2011,(4):89-92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2009年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从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近年,上海市共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15亿元,几乎是此前同类贷款总和的2倍,而且至今尚未出现呆坏账.总体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正在全市铺开.而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形式也日渐丰富.除了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在2009年也首次成为贷款质押物.  相似文献   

3.
粟媛  李艳旻 《法制与社会》2010,(13):100-101
应收账款质押是应收账款融资的一种形式,具体是指应收账款债权人将其对债务人的应收账款之债权向银行等信贷机构提供质押担保的行为。2007年颁布实施的《物权法》增设了此种新型的权利质押,无疑成为我国《物权法》的一大亮点,同时也为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制度土壤。本文试在分析应收账款质押相关基本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其在我国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应收账款质押制度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本案情] 杨某,系国家工作人员。1998年7月,杨某擅自将掌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以下称简“农保金”)存单8.2万元借给程某在信用社质押贷款7万元做生意。同年11月,杨某再次将三张“农保金”存单,共计金额11.8万元,借给程某质押贷款11万元,后因程某未能及时收回贷款,致使贷款不能到期归还。1999年12月3日,信用社将质押存单的存款抵扣了贷款。1999年11月13日杨某在催款无  相似文献   

5.
论应收账款质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实施的物权法在权利质权部分规定了应收帐款质押,这是我国在担保物权方面的重大突破。但是物权法在立法后仍然存在着争议,并且由于其条文规定简单,在实践操作方面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通过对应收账款质押立法的法理基础与现实基础进行分析,肯定其立法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并进而对应收账款的概念、范围、特点以及应收账款质押设定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应收账款是英美法系法律上的概念,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却规定了应收账款质押,而对大陆法系许多国家有规定的一般债权质押却无提及,引起广泛质疑.为此本文从立法情况、施行现状、实现法的价值功能等方面对一般债权质押和我国应收账款质押展开比较研究,探析其中原因,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个新生的权利质押——浅析基础建设收益权质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煦燕 《中国律师》2004,(10):61-62
随着经济活动的多元化,权利质押也应运而生。我国关于担保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权利质押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并对权利质押的种类进行了列举。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首次明确了公路、公路隧道、公路渡口及其他适于质押的不动产收益权可以设定权利质押。但实践中出现了不少法律并未明确规定的收益权质押类型,如城市土地出让收益权等基础建设收益权质押。本文旨在依据现有法律法规,结合实践,对新生的基础建设(含国家重点工程)收益权权利质押进行分析和探讨。一、权利质押的立法现状和实践形态《担保法》第75条规定了权利质押的担保方式,并列…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应收账款质押的基础理论与价值演进,分析一般债权质权制度存在的价值和缺陷。阐述了应收账款质押的设立、应收账款的效力和应收账款质权的实现。并通过借鉴国外立法例,对应收账款出质债权和主债权两个债权清偿期的相互关系以及引起的法律后果进行了分析,并对风险进行了揭示,提出合理防范措施的建议,为完善应收账款质押法律制度提出了一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作为中小科技型企业的一种有效的融资手段,尽管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更多的商业银行却仍然不愿意轻易涉足其中.分析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我国推广难的主要原因,并力图通过对于美国、日本等国相关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展状况的分析,为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秦丽 《法制与经济》2009,(14):88-89
判断新型权利能否质押,依据物权法定原则,首先要看法律允许或禁止,其次考虑拟出质的权利的性质、内容是否符合权利质押的特征;再考虑出质人有没有处分该权利的权利,如果该出质人具备相应的处分权,最后考虑操作性问题,即如果到期债务人不能偿还债务,债权人是否能够通过行使该质权使债务得到清偿。  相似文献   

11.
12.
我国1995年颁布的《担保法》,明确了专利权质押的法律基础,而随着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它们通过专利权质押来获得贷款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在实践活动中,专利权质押的适用却并不顺畅,这其中既有专利制度本身的原因,如专利技术的公共性、专利权价值的不稳定性,也有相关配套机制不完善的原因,如专利评估机制、专利交易市场、信用担保机制的缺失。有鉴于此,为了充分发挥专利技术的价值,活跃知识产权融资市场,我们应当象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专利权质押贷款的可操作性难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银行一项动产质押担保贷款业务的法律审查,结合该项目存在的问题,分析现行金融机构动产质押担保贷款中质物交付和监管的法律风险与操作风险,并针对存在风险提出防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政府支持下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是扩大企业融资能力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其风险大,商业银行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不高,政府的支持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根据政府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中的角色和作用,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方式类分为四种模式,通过比较研究,对每种模式的特点、成效及不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而对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现行《物权法》对我国原有的物权制度作了重大调整,尤其是在担保物权方面与之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相比有了新的变化,其中以应收账款作为质押标的方式也成为物权法颁布后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从应收账款的概念、性质入手,分析其作为质押方式的可行性与弊端,在探究国内外应收账款质押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应收账款质押制度。  相似文献   

16.
魏安江 《法人》2014,(10):70-71
正作为一项全新的融资法律制度,应收账款质押的推出值得肯定。然而遗憾的是,该项法律制度无论在顶层设计,还是在具体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都十分突出应收账款质押作为法定的权利质押范围首次纳入到我国的《物权法》,该法第二百二十三条第六项将应收账款列为可以出质的权利予以规制,无疑对盘活社会资源、扩大动产担保融资范围,尤其对解决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能力较弱等融资难、融资贵的突出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法律保障作用,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担保物权制度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竺常贇 《法律适用》2021,(1):140-149
保单质押是以保险法律关系和质押法律关系为基础构成的复合法律关系结构,兼具独立性和牵连性.其是以保单现金价值请求权为内容的权利质押,《民法典》体系下可归为应收账款质押.保单并非权利凭证,向"质权人"交付保单行为不是保单质权的有效设立方式,应以在国家认可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公示系统登记方式设立.保单质权的实行,相较普通权利...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在历经磨难,终于在万众期盼中出台了。随之掀起的研究轰轰烈烈,褒贬不一。作为法律实务工作者,我们考察关注的焦点难免过于现实.我们总是从法律的实际实施效果评估新型立法的现实意义。勿庸置疑的是,整个《物权法》创新亮点的确很多,其中令笔者振奋的一个创新突破就是直接而明确地将应收账款列入权利质押范围。其实,早在《物权法》颁布之前,许多学者对应收账款的质押问题已经有过认真的研究。其中,在论及应收账款质押的法律依据时,有人认为可以从担保法第七十五条第四款规定“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可以推定,也有人认为,财政部在财会(2003)14号文件中.认可了应收账款的担保是质押的说法。但是,终归都是推定。  相似文献   

19.
专利权质押贷款的可操作性难题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1995年颁布的《担保法》,明确了专利权质押的法律基础,而随着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它们通过专利权质押来获得贷款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在实践活动中,专利权质押的适用却并不顺畅,这其中既有专利制度本身的原因,如专利技术的公共性、专利权价值的不稳定性,也有相关配套机制不完善的原因,如专利评估机制、专利交易市场、信用担保机制的缺失。有鉴于此,为了充分发挥专利技术的价值,活跃知识产权融资市场,我们应当拿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专利权质押贷款的可操作性难题。  相似文献   

20.
《法制与经济》2005,(4):61-61
编辑同志: 去年,我花1万多元购进了某上市公司的1600 股股票,购买后,因种种原因一直“捂”在手里。不久前,我从媒体上了解到该股票的发起人因披露虚假信息而受到了证监会的处罚。鉴于当初我是受了该虚假陈述的误导才购买该股票的,所以我想起诉该股票发行人,要求他们赔偿。那么,这类官司该如何起诉呢? 王雅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