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骅 《党员文摘》2023,(16):57-58
在清代,有个山西的地主,竟然为6岁的儿子捐了一个官。确切地说,捐的这个"官"只是后备干部。这孩子等啊等,等到80岁的时候,终于当上了五品同知,类似如今某地常务副市长。这个黑色政治幽默,十分生动地刻画了候补官员等待上岗之苦。  相似文献   

2.
<正>用毛巾里里外外认真擦拭了几遍,又用力紧了紧四根麻绳,延寿县六团镇永兴村73岁的王庆才老人小心翼翼地把家里保存了几十年的“悠车”(婴儿吊篮)送到了村委会。2023年刚一入春,听说村里正在筹建记录时代变迁的“生活印记馆”,他第一个响应,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老物件”捐了出来。“这个‘老物件’跟我一起见证了过去的生活。如今生活好了,把它捐给村里,算是给后辈们留个念想儿……”感受着村里日益美好的喜人变化,老人满是皱纹的脸庞充满笑意。  相似文献   

3.
又一个卖官的官丢了官,而这个卖官的官又是一个管官的官。  相似文献   

4.
豫繁谭   《党风建设》2000,(12):19-20
又一个卖官的官丢了官,而这个卖官的官又是一个管官的官。  相似文献   

5.
惠民 《廉政瞭望》2010,(23):64-64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在清朝的官场,钱是很神通广大的。清谚云:“捐官做,买马骑。”捐官(捐纳、捐班)即为清政府公开推行的用钱买官制度。按照清朝的规定,除八旗户下人、汉人家奴、优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官当。在清朝,官职确实已成一种商品。  相似文献   

6.
李兴民曾经是一个廉官,一个好官;李兴民到底还是成了一个贪官,一个腐败官.这堕落的轨迹似乎并不复杂,时间也并不久远.想想看,怎么昨天还在态度坚决地拒贿,今天就顺理成章地收起贿赂来了?这个世界真让人琢磨不透--稍不留意一个人就变了.  相似文献   

7.
3月22日,随着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庄严宣判,51岁的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李会刚的政治生命也宣告完结。这个不惜犯下贪污,受贿罪行,花费150余万元只为官升一级的昔日的副厅级干部,终于看到了自己升官美梦的破灭。  相似文献   

8.
《廉政瞭望》2012,(3):60-61
白彦民说“自己是个好官”,但在乡镇领导心中他是个不按规矩办事的村千部.在不少村民和媒体眼里,白彦民则是个倔强但偏执的小村长。他曾轰轰烈烈地给村里修路,欠下几十万的债务,走投无路,跪在郑州街头写血书,向路人讨借钱款以继续为村里修路,就此叫响了他这个全国最牛的“乞讨”村长。  相似文献   

9.
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但艺术成就为世人所叹服,而且人格也别具魅力。齐白石傲,傲如古松。先生壮年时曾教夏午贻的妾学画。夏午贻想感谢他,要给他捐个官做做,先生当即谢绝。先生不仅自己布衣一生,还刻了一方"白石书屋不出公卿"的印,来告诫子孙不要混迹官场。齐白石痴,痴如顽石。先生喜欢画螃蟹,也非常喜欢吃螃蟹。一日与家人吃饭,先生敛气凝神地盯着盘中螃蟹,若有所思。夫人惊问  相似文献   

10.
正有些学者对封建社会的清官文化心存疑窦,认为清官与这个社会的制度本质无缘。诚然,封建社会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封建社会的官场规则就是以贪养官。况且清官也不只是廉洁,需"三清"同时具备才可称谓。清廉:生活清苦朴素,不贪污,不受贿,不捐公肥私;清介:为人耿介正直,不随波逐流,不阿谀拍马;清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以一己之私而忘国家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0,(2):127-127
某人花了很多银子上下打点,通门路,起初捐了个小官,接着再用银子到处巴结升迁,逐渐升到了道员。后来再花银子,被上司记了姓名,再后来补缺,再后来升官,再后来捐了花翎,再后来加了头品顶戴,一直做到封疆大吏,全都仗了银子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2,(24):43-43
官,不是官僚的官;品,也不是官分九品的品。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官,是为党的事业奋斗的领导干部,应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官品,说的就是作为人民公仆的领导干部的品质。人,无品不正,而官,品优才立。  相似文献   

13.
SOUND     
《廉政瞭望》2010,(19):3-3
好多富人都恨我,肯定恨我嘛,本来感觉他多有钱理直气壮的,现在炫不起来了,再炫你像陈光标那样捐啊。他们有压力,看我这今天捐明天也捐,他吹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14.
赵亚兴 《奋斗》2007,(1):58-59
人活着,总得要吃饭。天天吃饭,自然有时也会想到“饭从哪里来”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有个皇帝,大概是想让太子从小懂得“稼穑艰辛”.问他“饭从何来”,太子睁大眼睛,傻呼呼地说“饭从米来”。大多数人恐怕还没糊涂到这个份上。头脑清醒的人,还是常提醒自己别忘了“吃百姓之饭”。河南内乡县县衙的三堂前,悬挂着康熙十九年由内乡知县高以永撰写的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相似文献   

15.
老蔡 《党员文摘》2007,(10):34-35
2007年6月2日,对于20万网友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这天,一个叫王越的小女孩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只差1个月,她就满8岁了,她是如此期盼着度过这个生日。  相似文献   

16.
官不聊生     
张雨生 《唯实》2009,(12):94-94
官不聊生,足从民不聊生套过来的。在这个世上,只有民不聊生之实,岂有官不聊生之理。近时重庆打黑,有人以官不聊生相揶揄,社会又多有回应,认为说得实在,提法形象。一位朋友问我,官不聊生,是好还是孬?  相似文献   

17.
如此劝捐     
前段时间,我在超市门口碰到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小伙子,他拿出一张表格,笑眯眯地说:我们上海的大学联合举办了一场为四川洪灾灾后重建的募捐,希望你能献爱心,在表格上签名。表格上有3个人签了名,各捐了50元钱。我问他:我愿意捐,但能通过什么方式确定您的身份?通过什么渠道来确保我的捐款用于灾后重建呢?他答不上来,突然拧了一下眉毛,大声说:你如此问话,就是不想捐嘛。你不想捐你就直说啊!没爱心!  相似文献   

18.
白帝城之谜     
公孙述命名自帝城?白帝城的来历,现在一般都说与公孙述有关。 公孙述字子阳,是西汉末年陕西兴平市人。他的祖辈和父亲都当过官。公孙述年轻时就当了天水郡清水县的县官。他父亲怕他上任后不会处事,派了个老管家陪他去。那知这个管家去了一个多月就回来说,少主人根本就不听他的。没有老管家,公孙述却把清水县管理得井井有条,一下就有了名气。  相似文献   

19.
陈晓卿有才,他也漂亮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央视待了二十多年,他出了名也升了官,40多岁的时候,他当上了央视纪录片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他职业生涯最响亮的标签。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0,(16):128-128
妙语讨球 少年时期,纪晓岚聪颖过人。一次,他和小伙伴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轿经过,一不小心,球被掷进轿内。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纪晓岚壮起胆子上前讨球。府官戏弄地出了个上联:“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