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尹剑  张志芸 《政府法制》2012,(13):52-53
4月6日,全国首例闯黄灯案一锤定音:闯黄灯违法。不少市民此前认为,闯黄灯不违法,因为在现实当中其存在历史可谓“悠久”,而且普遍。值得思考的是,在各界高度关注首例个案之后,这样的“历史”是继续书写下去呢还是要被改写?  相似文献   

2.
"闯黄灯"被罚款一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双方当事人对黄灯通行条款的复数解释,对此应运用法解释方法得出唯一结论。判断系争法条是出现了法律漏洞,因此"法无明文禁止公民即有自由",还是立法者为立法语言简洁之需要而有意保持沉默,可使用反面解释的方法进行探究。反面解释如能成立,意味着法律漏洞不存在,交警的行政处罚有法律依据。反面解释是否成立无法依靠形式逻辑自身来判断,需要借助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及社会学解释等其他方法综合探求。各种方法解释的结果均可确认黄灯通行条款的规范内涵是:"当且仅当‘黄灯亮时车辆已过停止线’,‘车辆可以继续通行’"。  相似文献   

3.
闯黄灯争议折射“粗糙立法”弊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令第123号)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由于大幅度提高了违法驾驶行为的扣罚分值,这一新规被网友和司机称为“史上最严交规”。其中,“闯黄灯扣6分”的罚则更成为最大的争议点。公安部门解释说,黄灯亮时,只要机动车车身任何一部分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继续通行,  相似文献   

4.
2011年9月,浙江省海盐县舒先生提起了全国首例因"闯黄灯"遭罚款引发的行政诉讼案。2012年1月和4月,海盐县、嘉兴市两级法院先后判决舒先生败诉。审视本案的证据、事实和相关法律,结合本案的审判过程和判决理由开展研究,得出的基本观点和结论是:闯黄灯有危险,所以要"警示";但闯黄灯并不违法,更未违反禁止性法律规范;海盐县交管行政罚款无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两审法院在审判程序、认定事实和解释适用法律方面,均存在不当。  相似文献   

5.
《政府法制》2013,(6):4-9
“史上最严交规”今年1月1日起实施,公安部次日宣称:“初步显现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的积极效果……交通事故大幅下降。”不过,在网络舆论方而。却少有人为新交规实施欢欣鼓舞:相反,新交规中“闯黄灯一律扣6分”这一举措却引发大量争议。不少人抨击这条政策极不合理,必然会导致追尾争吵.有网友甚至称其“不符合牛顿第一定律”。公安部为什么要严打“闯黄灯”?“闯黄灯”行为究竟该如何评价?x2  相似文献   

6.
闯黄灯一律扣分很不科学"不许闯黄灯"并不是一个新法规 在许多人眼里,"不许闯黄灯"是一个新法规,因为在多数人印象中,以前"黄灯的时候是可以通过的".经济学家韩志国甚至激烈地抨击称"一个涉及整个国家、基本颠覆原有行车规则、几乎没有任何可操作性的荒唐法规就这样出台". 不过,仔细考察一下就知道,"不许闯黄灯"并不是这次"史上最严交规"的新规定.所谓"闯黄灯一律扣分",是因为这次"最严交规",即公安部123号令《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修订版附件规定:机动车驾驶人"驾驶机动车违反道路交通信号灯通行的,一次记6分",并没有关于黄灯的字眼.  相似文献   

7.
闯黄灯,严惩罚。只领风骚三五天,“严惩闯黄”的规定就“黄”了。1月6日,“闯黄灯目前以教育为主暂不处罚”的新闻占据了各大门户网站新闻中心的头条。其中说到:目前,一些群众比较集中地对“闯黄灯”的相关处罚规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对此公安部高度重视,公安部交管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交管部门对目前违反黄灯信号的,以教育警示为主,暂不予以处罚;  相似文献   

8.
陈启清 《人民司法》2012,(10):47-49,1
交通信号灯黄灯亮时驾驶人的通行权受到限制,限制的目的在于维护道路交通的安全。立法的价值取向在此非常明显,即为了保障公共安全,必须在合理范围内限制个人的通行权利。因此,在现有道路交通安全法体系下,闯黄灯系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9.
最近,"黄灯到底怎么过"成为困扰不少机动车驾驶人员的一个难题。浙江嘉兴发生了全国首例闯黄灯行政诉讼案终审判决,状告交管部门的闯黄灯司机败诉。  相似文献   

10.
《物权编解释一》规定,善意取得中的真实权利人应当承担受让人“不构成善意”的举证证明责任。这是证明责任“目的解释论”催生的结果,但显然与《民法典》的规定相悖。抛开规范文义而按照所谓制度目的或其他相互冲突的多元化实质性依据解释证明责任,很容易得出背离法律规范的结论,也会使本来极易产生争议的证明责任归属更加不确定。脱离法律规范文本解释证明责任,是我国证明责任实践容易出现错乱的重要根源。善意取得中的善意要件的证明责任应当遵循通说理论,按照实体规范的文义进行解释。文义解释的结论具有直观性、确定性等特点,是法律解释的首选方法,也应作为证明责任解释的基本原则。严格遵循规范文义解释证明责任,恰是“规范说”取得通说理论地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我国首例“闯黄灯”案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一交通规则中的顺口溜,众多交通参与者都能朗朗上口.然而,在实践中,“红停绿行”的规则在被恪守同时,黄灯“进退两难”的处境也凸显尴尬.文章以我国首例“闯黄灯”行政诉讼案为视角,浅谈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和完善建议,以期对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制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时评     
《中国律师》2013,(2):95-95
“黄灯之争”暂告休战 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修订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自1月1日实施以来。社会针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极为关注并颇有争议。公安部1月7日表态,要求各地交管部门对闯黄灯行为以教育为主,暂不处罚。  相似文献   

13.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闪烁需慢行",这是我们在幼儿园时就会的一句顺口溜。可黄灯"需慢行"三个字的暧昧,到底该怎么理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黄灯表示警示,而"警示"又代表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司机们深有体会:有时候一两秒钟的瞬间,连他们自己都分不清闯的是红灯还是黄灯,然后就被监控设备拍下了违章记录。  相似文献   

14.
"闯黄灯重罚"的规定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继而在网络上形成热议焦点,引发了网络舆情,民意与法规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博弈;最终,在舆论的压力下,"闯黄灯重罚"被公安部交管局暂时叫停,舆情也得以逐渐平息,而由此带来的教训却令人深省。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政府法制》2013,(9):37-37
为杜绝“抢黄灯”现象,很多国家出台了严格的交通法规,通过扣分、罚款等手段.强化司机和行人“等黄灯”的意识。除惩罚措施外,一些国家还加强对民众的交通安全教育,形成“绿灯行”、“红灯、黄灯停”的交通自觉。  相似文献   

16.
《合同法》第2条界定了合同的概念,规定了该法的适用范围,但对于该条规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存在不同解释,而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到《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文章首先从解释方法的选择和适用入手,认为应当坚持文义解释优先。基于这种解释,《合同法》第2条所规定的合同变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债权关系,除债权关系外,还包括物权关系和身份关系。如果解释《合同法》第2条采广义合同说,民法典总则就应当规定合同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17.
年初沸沸扬扬的黄灯新规以公安部表示对违反黄灯信号"以教育警示为主,暂不予以处罚"收场,对此可从多个角度予以评述,但考察汽车发达国家的规定,无疑有助于汽车社会刚刚起步的我们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加国《驾驶指南》加拿大面向公众的交规是一本内容翔实的彩色教科书,它是由各个省交通部根据法律条文编撰的《驾驶指南》,我们  相似文献   

18.
司法裁判中,合理裁判结果的得出需要法官综合运用多种解释方法。体现在“指导案例32号”,文义解释在刑法谦抑立场下,明确了“不确定”法律规范的裁判底线;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论理解释方法,通过对“本案焦点”的现实认定,在文义的边缘能动解释,进而形成融贯的解释论证系统。此过程中,为有效约束法官恣意,多种解释方法的融贯运作受到文义优先规则、节约和无赘言规则、发展规则等融贯规则的制约。同时,这些不同解释方法之间的融贯运作及其规则性要求,也构成法律解释研究规则转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无刑事责任能力人被亲属窝藏,亲属的行为是否构成刑法第310条规定的窝藏罪,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刑法第310条的“犯罪的人”。文义解释和体系解释都无法给出答案,从立法目的,结合犯罪入的主观罪过应该对“犯罪的人”作普通语义解释。考虑到亲属关系的特殊性,可以不追究窝藏者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20.
新交规实施以来,"闯黄灯扣分"的争议还未尘埃落定,有关新交规的各种扣分罚款传闻,又被辟谣。如果说,"闯黄灯扣分"遭遇民意"黄灯",是因为在技术环境不具备、闯黄灯细则不明了的情境下,一刀切的"闯黄灯扣分"难免有请君入瓮之嫌;那么对广大有车一族们来说,最让他们困惑的,或许还不仅是一个"黄灯扣分"条款。新交规条款整体行文上的晦涩,规定上的模糊,让人读完多有如坠五里云中之感。既然法律条文如此笼统晦涩,又难让人看到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