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11年大选中反对党的进展以及执政党、反对党和选民所表现出的选举理性,表明新加坡的政治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尽管新加坡仍具有威权主义的体制形式,但是其政治发展却表现出优质性民主的特质,这表现在民主化过程稳定而有序,政府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较高,充分实现了体制所规定的民主权利,尽管其民主仍有待于发展.政治转型较晚而在权威主义体制内把民主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原因是由其民主的主客观条件较为成熟、政治精英与民众共同推动民主化进程以及政治体制制度化水平较高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应琛 《当代世界》2012,(1):55-58
美国人的自豪与服从 政治文化是指政治体系内的人们对于政治的态度、信仰和价值观,也包括关于政治目标的知识和信息。政治文化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政治亚文化在每一个国家都存在,但如果亚文化过于强大,国家的政治稳定、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制度运行和政策执行就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每个国家都会采取措施以实现公民的政治社会化,塑造国民的政治文化共识。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同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30年世界政治的变迁,从新自由主义及其政策取向在主要发达国家独领风骚、社会主义国家反思自身发展模式开始,经过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震荡,到各国重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重新审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告一个段落,世界政治走完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冷战结构的彻底破除、新自由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结束,全球性联系在向各国社会纵深发展,在促进世界政治向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政治同一性的增强。民主化潮流仍在前进,同一性与多样化并存,是当今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吴迪 《工会博览》2011,(8):292-292
民主政治的发展,显著地表现为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是衡量现代国家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因此,如何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热情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政治发展问题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问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政治现象。一个国家的民主是发生于这个国家和民族所处历史环境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内生性。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世界上没有一条普适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依据国情,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政治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政治参与视野中的民族地区政治资源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政治资源是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的政治手段和政治财富。政治参与是民族地区的重要政治资源。政治参与膨胀或冷漠所形成的并发症是民族地区政治资源流失的突出表现,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文化落后、民族意识狭隘、参与制度不完善等是政治参与并发症与政治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加强政治参与的治理,主要包括以顾客为导向,及时转变政府职能;以参与为理念,引入政府竞争机制;以有序为前提,优化政治参与制度;以创新为动力,提升政治参与水平;以发展为要务,夯实政治参与基础等路径选择,最终能高效开发和合理利用民族地区政治资源,从而推进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发展,全面建设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根据自由主义的思维逻辑,政治共同体在向公民施加一种政治义务时也意味着向公民施加了一种善,而这明显地违背了国家中立性原则:即政治共同体不将任何一种善加诸于公民身上。所以,自由主义基于国家中立性原则否定了政治义务的正当性。当然,自由主义对政治义务的这种证伪逻辑还需要依靠一个前提预设,那就是政治义务是一种善。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30年间,西亚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变迁大体经历了石油繁荣与政治动荡,对民主化改革的尝试,以及穆斯林世界对全球化回应的三个阶段。自1990年代以来,西亚阿拉伯国家所进行自由化和民主化改革成效不明显,威权主义政体迄今依然居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伊斯兰复兴力量迅速增长,连同其中激进和极端主义一道,已经并将继续积极参与国家、地区乃至世界政治秩序的变革或塑造。西亚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公众环境政治参与:公民社会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对公众环境政治参与的社区环境管理、政府环境政策和环境非政府组织参与的三维理论设定,本文以对山东省济南、青岛、威海和聊城4城市的调研为基础,对我国公众环境政治参与和公民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作者的基本结论是:就城市比较而言,青岛的环境政治参与水平最高,济南和聊城次之,威海最低,而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年轻、高学历和非生产性职业群体具有较高的环境政治参与水平,但总体来说,环境公民社会在我国的发展尚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东南亚典型的威权政治国家,自近代以来,泰国政党政治的发展自始至终与王室,尤其是与军人紧密相连。泰国多党民主政治的发展常常被频繁的军事政变所打断。在1932-1992年的60年间,泰国共发生了19次军事政变,其中有13次成功,6次未遂;先后有20位总理相继组建了48届政府,其中24届为军人政府,8届为以军人为主的政府,16届为文官政府;共通过了15部宪法;举行了18次大选。60年中有80%的时间处在军人的统治之下。泰国最近的一次(即第20次)军事政变发生在2006年。这次政变及其一年后于2007年12月23日举行的大选,进一步展现了泰国政党政治所固有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于建嵘 《南风窗》2008,(5):22-23
社会底层群体最为现实的诉求是具体的利益诉求。这种利益诉求决定了底层政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场域,它一方面受国家政治和公民社会政治的掣肘,另一方面又具备自身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适性变革,这集中体现为从发展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从范式上来看,当前的政治调适是国家与社会合力的结果,是一种"社会有需求,国家有回应"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框架;从过程上来看,当前政治调适所蕴含的国家与社会互动过程表现为:以社会公正为主的社会需求、以社会抗争为主的政治互动、以服务型政府为主的国家供给、以非选举问责为主的政治发展;从效果上来看,当前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模式兼具"有效性"与"有限性",需要通过持续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来完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具有典型的权威主义特征,表现在执政党主导国家的治理活动、国家对社会的强力控制、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等方面。权威治理对转型时期中国的政治稳定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构建了完整而相对严密的"社会控制之网",有效地化解了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对政治稳定的冲击,蕴含着分散执政风险和自发调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功能,在国家与民众之间、中央权威与地方权力之间的关系等向度上发挥了维护当代中国政治稳定的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它主要依托组织而不是制度作为其核心媒介,维稳的制度化设计缺失,导致压力型维稳常态化;它抑制了社会的成长,维稳的主体过于单一,基层政府的负荷过大,加剧了社会矛盾向政府的集中;它没有使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稳定的、制度化的关联机制,导致政府间行政博弈泛滥,地方政府的"变通"行为时常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东盟国家正在进行艰难的政治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有些国家比较顺利,有些国家则出现困难,甚至发生较大规模的政治动荡。在今后几年,东盟国家的政府可能会变得比较内向,与许多紧迫的国内事务相比,地区事务与国际事务将会被搁置一边,各国政府会把处理国内事务放到优先的位置。东盟国家的政治转型在东南亚,除文莱之外,东盟所  相似文献   

15.
西方和谐政府理论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体,在和谐社会中应该占据怎样的地位,是在建构和谐社会中必须理性对待的问题。现代西方国家和谐政府理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内涵设计:社会契约理论奠定了和谐政府的权力基础;分权说设计了和谐政府运行的政治机制;责任制政府为实现和谐政府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治理理论则为政府实现政治和谐提供了良好的控制和引导。因此,科学地梳理和探索西方国家和谐政府理论发展的历程,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府机制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韩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经历了两次重要政治转型,可相应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转型是1961年威权体制取代脆弱的民主政治体制,第二次转型是1987年威权体制被新的民主政治体制所取代。其发展进程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展现的诸多规律特征,对"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凡 《南风窗》2011,(12):2-2
最近以来,在老百姓的维权活动中,可以看到一个现象的出现,就是这个维权活动有走向激进的发展趋势,暴力维权事件不断出现,极端事件也时有产生。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知识分子也出现了激进的发展趋向。一些人甚至讲出了"改良已经失败、革命难以避免"这样错误的激进话语。这种激进的想法从何而来?按照世界政治发展的经验,当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达到人均4000美元左右的时候,这个国家就要面临政治转型期。转型期的特点就是老百姓要更多的公  相似文献   

18.
政治渐进主义--邓小平政治改革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原有的集权政治体制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失去了合法性基础.邓小平从经济与政治互动的角度分阶段构建出政治改革理论,分别以民主、效率和稳定为取向.改革后中国出现以渐进式政治转型为标志的政治发展,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化水平提高,国家法理型权威确立,务实主义的意识形态为主导,政治动员程度缩小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仍有很大的合法性空间,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现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杨军 《南风窗》2010,(6):26-28
民主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些民主国家往往被利益集团政治所左右。但是,在最低层次上,民众参与可以防止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参与。  相似文献   

20.
由于国际环境、中国政治发展、政治学主流方向等影响因素的变化,西方学者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国家治理视角就是近十多年来颇为重要的一个研究视角。其主要特征是:强调民主能为国家建构和有效治理做些什么?反过来,善治对民主政治发展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受国家治理视角影响,西方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政党—国家民主、基层民主、法治民主、弹性威权主义以及非正式制度的民主化几个层面形成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