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城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把农村区域变成城市的过程,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体之一。城镇化程度高,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城镇化程度和县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珠三角地区相对粤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发展迅速。要加快整体城乡经济发展,就要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广东省清远各县(市、区)通过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证明了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呈正线性相关关系,说明加强城镇化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但也暴露出耕地面积锐减、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压力加大、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应推进绿色城镇化,打造生态城市;提高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大保护环境力度,集中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孙勇 《当代贵州》2024,(2):48-4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城市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盘州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党建+服务圈+微治理”机制,推动服务和治理资源向一线聚集,构建各行业互联互动、各领域互融互通、  相似文献   

4.
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使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污染逐渐加剧、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越来越多的城市陷入生态困境。激增的城镇人口、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生态机制不完善、环境保护教育缺失,是城镇化进程中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需着手保护生态环境,科学筹划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积极调整优化经济发展结构,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确立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综合监管治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建设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5.
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义,与之相适应,地方政府面对日益膨胀的城市人口规模,必须审慎思考优化人口结构与空间分布,使之与经济布局和城市承载力相协调。面对城乡、区域之间巨大的人口流动迁移势能,传统以户籍制度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逆向梯度筛选"模式不仅调控效果微弱,而且易产生城市贫困和居住空间分异等现象,造成社会福利净损失。作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省通过改变"自上而下"的思维惯性,采取完善政策环境、强化产业引导、优化空间布局等多重措施,逐步构建了以权利为中心的人口集聚与扩散机制,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调控的成功典范和区域样板。系统总结浙江省人口调控的模式转换与经验,对其他地区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效率,兼顾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诉求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城市的发展质量决定着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高低.找寻“小城市病”治理典范,探索“小城市病”的治理经验意义深远.石狮市作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福建省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在“小城市病”防范与治理方面具有典型性和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中的空间分析方法,以环三都澳区域的城镇化为研究视角,考察了环三都澳区域推进城镇化的潜在优势,展示了环三都澳区域城镇化的基本态势和不足之处,进而深入剖析了环三都澳区域空间要素同质化、空间活动碎片化、空间组织僵矮化等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对城镇化的阻碍和束缚,最后提出了地缘通道空间的构建、区域空间一体化的推进、沿海城市走廊带的打造、簇群式城市空间架构的优化的对策思路,对于环三都澳区域城镇化的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岳振 《当代贵州》2014,(30):11-14
正贵州省县域空间布局调整是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大战略安排。县域空间布局包括县域之间的组合调整和县域内部行政单元的撤并优化,其目的是把经济社会发展放置于更好组织资源要素的大平台上,从而充实、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能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可优化基层权力结构,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社会治理现代  相似文献   

9.
地级市之所以未能发挥区域增长极功能且无法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是因为地级市政府治理面临诸多困境。为此,新时代的改革战略要求赋予地级市政府更多自主权以激发地级市的发展活力:一方面,要通过深化省管县体制改革确立地级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理顺省市县纵向政府间权责关系、促进地级市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赋予地级市政府充分的机构设置自主权;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法治和民主以保障地级市政府自主权运行的科学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社区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社区治理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就我国目前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服务型社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建立成渝城市群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举措,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成渝城市群具有整体功能初显、工业结构相似度渐高的特点,也存在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不易、区域管理模式较难突破的问题.成渝城市群要以“新四化”为指针,定位于“内陆开放型城市群”,科学谋划产业发展,叠加各项发展优惠政策,在管理上从区域行政治理向区域统合治理转变.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这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治理的不断深化,居民小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场所和城市治理体系的末梢单元,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21,(4)
城镇化是城市空间生产关系重塑和再生产的过程,资本、权力和文化则是影响这一过程的关键要素,而城市居民对上述要素的占有和使用情况表现为不同的城市权利结构。权利结构失衡是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状态,其本质就是各种要素和资源的分配不均在城市权利关系中的展现。城镇化形塑出新的城市权利结构,而维持权利结构的相对平衡则是检验城镇化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既要树立正确的"权利失衡"观,更需要从资本、权力和文化等引发权利结构失衡的关键要素入手,推进城市权利的合理化分配。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成为我国快速城镇化建设与治理的典型范例。深圳的城镇化进程大致经历了政策引领下的渐进城镇化、市场经济驱动的快速城镇化,以及规划引领下的高质量城镇化三个发展阶段。深圳的治理体制机制因应形势与环境变化不断地变革以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圳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理念创新、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变革和政府管理行为调整有效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治理的变革需求,从而满足了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发展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进城入镇农民被置于一个完全不同于村落共同体的生活场域,并由此形成一类独特的社区形态,即“城镇化社区”。此类社区因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所以治理机理复杂、形态各异,总体治理水平较低、成效不佳。寻找国家政权力量的基层有效性和维护基层自治组织自治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成为城镇化社区治理理论和实践的一大难题。西何社区作为城镇化社区的典型代表,其治理突出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兼容并包的治理资源、党领共治的治理结构,具有显著的包容性治理特征且富有成效。结合包容性治理主体、过程、成果三大维度与西何社区治理实践,分析发现包容性治理与城镇化社区治理具有内在的耦合性。西何经验充分展示了城镇化社区包容性治理策略选择的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16.
民生需求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是对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发展理念的回应,是以满足民众的生存发展、红利普惠、参与治理等需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并将其贯穿到整个新型城镇化的谋篇布局、功能规划、创新驱动、公共治理等建设之中。它既遵循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又突出党的领导、政府的主导、民众的主体、市场的配置作用,能深入促进领导者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强扭领导者求大求洋的政绩观念,有效抑制政府的扩张性、主观性,并能根治城市诟病,激活新型城镇建设的永恒动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川渝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居民身份转变为城市居民身份.城镇化既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又是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世世代代在土地上生活、耕种,并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明显有别于城市社区的村社组织和相应的社区治理机制,决不会随着土地的失去而彻底消亡.失地农民正面临着从乡村治理到社区治理的转变.进行失地农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研究,对于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社会,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维护城市社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效显著,但发展的潜力空间还未得到充分释放,还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为此,应着力推动新疆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区域特色小镇;切实有效地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人口聚集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继续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积极争取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9.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6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7.3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也应看到,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积累了不少矛盾,特别是城市治理水平与城市发展不匹配,一些地方"城市病"比较明显,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挑战。有人认为城市治理是政府的"分内事",并将一些"城市病"完全归因于政府管理不到位。这一观点比较片面,  相似文献   

20.
常住人口增长是城市经济活力的体现与人口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城镇常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城镇化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人口城镇化的难点。本文从常住人口区域变动视角,以劳务输出大省——四川为例,全面分析常住人口区域性变动的特点及驱动因子、人口城镇化面临的区域发展困境,提出人口城镇化的政策选择建议: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配置次级城市与小城镇的公共资源;提高中小城镇的人口积聚能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用城镇经济活力积聚人口;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需要城乡统筹政策做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