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精准扶贫构成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揭示主要致贫原因及其背后的体制因素对于我国的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因病致贫构成了农民致贫的主要诱因,从而使支出型贫困构成贫困的主体。此种贫困的产生固然与贫困户自身因素有关,但更与农村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密不可分。农村医疗体制功能履行中“重治疗、轻防治”的倾向、三级服务网络运行中各种问题的存在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因病致贫的发生。而反观当前地方政府主要从增加贫困户收入入手进行精准扶贫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之举。我国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大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在精准预防的基础上切实减少贫困户的看病成本,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2.
《当代贵州》2016,(35):17-18
正贵州省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阻碍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原因。如今,贵州通过大力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多重医疗保障救助资源,提高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促进医疗事业精准扶贫全面覆盖,达到切实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目的。多措并举实现精准医疗救助"如果没有国家这么多的补助报销,我恐怕早都不在人世了。"赫章县六曲河镇大田村村民袁顺勇说起自己治  相似文献   

3.
贫困与疾病往往是相伴而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农村致贫原因构成中,因疾病或损伤导致贫困的占33%,是首要原因。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和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起一种为农村贫困人群提供健康保障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8,(2)
正赤峰市松山区现有贫困人口5563户、13455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比例高达40%以上,是第一致贫因素。为破解这道现实而紧迫的扶贫难题,拔掉因病致贫的"穷根",松山区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一环,为困难群众的健康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为了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住得起院,松山区创新构筑了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大病救治、爱心基金4  相似文献   

5.
正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赫章县把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作为重点民生工程项目之一来推动。通过精准识别,创新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充分整合卫计、民政、扶贫等部门资源,多管齐下,以"两保三助一兜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大病补充保险制度、民政医疗救助制度、计生利益导向资金救助制度、残疾人医疗救助制度、对特殊人群政策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既要解决好眼下问题,更要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精准脱贫工作的"绊脚石"。内蒙古未脱贫人口中有42.8%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全区各地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发生率,开出了一系列健康扶贫的"药方"。密织医疗保障安全网  相似文献   

7.
《探索》2017,(2)
当前精准扶贫要顺利度过啃硬骨头的冲刺期,就必须走出"因病滞贫"的现实困境。而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走出"因病滞贫"困境的关键环节。这是因为,"因病滞贫"本质上是一种"支出性贫困"状态,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支出性贫困"的有效化解机制。从功能上来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可以增加疾病型农村贫困人口的政策转移性收入,可以转移疾病型农村贫困人口的疾病支出性风险,可以拓展疾病型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禀赋性能力。要走出"因病滞贫"的现实困境,就必须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一要着力增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契合度;二要努力践行大病治疗付费与结算机制;三要积极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四要尽快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黔西县积极探索脱贫攻坚工作新路,通过建立四个制度推进医疗扶贫改革,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家庭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了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一是建立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以"老百姓疾有所医、病有所保"为抓手,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2017年  相似文献   

9.
范茂良 《支部生活》2004,(11):33-33
因病致贫返贫是扶贫攻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据此,宣威市积极开展健康扶贫活动,深受贫困农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正海兴县在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中,发现农户因病致贫现象很普遍,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县委、县政府深入调研,在全省率先推行了"3+2"健康扶贫模式,即在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优惠政策基础上,谋划推出商业医疗补充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改变了过去很多贫困群众怕看病、怕住院,有了病拖着、忍着的现象,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使贫困群  相似文献   

11.
正辽阳市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医疗精准扶贫模式,在全省率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上门保健,免费看病治疗,在辽阳市引起强烈反响。省政府研究室会同省扶贫办赴辽阳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许多贫困群众说:"现在每家都有保健医,不花一分钱就能看大病,政府真是雪中送炭。"调研组详细了解情况后,一致认为:辽阳市从抓医疗精准扶贫入手,在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难题,实际效果很好,不仅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医疗保障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医疗保险覆盖面小;城镇医疗保障费用迅速上升;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城镇与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着不合理差距.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社会保险、合作医疗、商业保险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开发社会化医疗保障,为城镇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繁荣商业保险,满足国民不同层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不断深化健康扶贫举措,创新健康扶贫模式,拓展健康扶贫渠道,救助标准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2017年,商都县完成全县10个乡镇19411名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其中因病致贫3701人,占建卡人口的19%。针对这个实际,商都县启动了健康扶贫工程,在对贫困人口实施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狠抓"三个一批"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辽阳市委、市政府把"医疗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健康保小康"的基础工程,积极探索挖穷根去病根的"破解之道",推出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医院精心组织具体施策的健康扶贫新模式,着力解决62.5%占比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问题。辽阳市中心医院发挥"健康扶贫"主力军团作用,迅速进入阵地,打响医疗扶贫攻坚战。截至去年年末,辽阳市中心医院医疗工作队累计派出医护人员5000多人次,行程5万余公里,普查了辽阳市39个乡镇426个行政村,筛查出符合医疗精  相似文献   

15.
贵州新语     
正要确立大健康发展目标,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进健康产业和健康事业发展。要用好大数据重要机遇,积极发展智慧医疗,以大数据助推大健康。要支撑大扶贫战略行动,大力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切实减少和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主持召开贵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时强调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减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贫困群体健康状态的持续改善,已是贵州乃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当务之急。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贵州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战略目标。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强调,实施健康扶贫,既要突出精准性,又要体现普惠性,既要精准到现有493万贫困人口,也要预防493万以外的人群因病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同时,在摸清贫困底数的基础上,从致贫原因出发,因地制宜,实施发展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保护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政策与工程,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积极探索和拓展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18.
杨丽萍  赵晓霞 《世纪桥》2011,(3):148-149
甘孜州是集“老、少、高、穷、山”为一体的全国典型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反贫困任务面临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扶贫难度大等多种问题。该州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优惠的政策制度三大优势,适宜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以优惠倾斜的政策优势推进扶贫工作,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紧紧围绕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贵州着力推动精准健康扶贫,坚决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大力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2020年,实现贵州省66个贫困县医院学科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至少有一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90%的病人看病就医不出县。"12月1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贵州省政府共同召开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全覆盖启动大会,会议透露出健康贵州新愿景。  相似文献   

20.
消除和缓解贫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不懈努力奋斗的目标。邓小平在深刻总结贫困现象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对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精准扶贫具有重要启示:准确把握贫困区域的客观实际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确立科学的"扶贫瞄准"机制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建立完善各种反贫困社会制度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核心;激发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反贫困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