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是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贯穿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概念。对马克思"主体"概念的研究,一方面为研究马克思哲学提供了一个视角,从"主体"概念出发,能够更好地梳理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以及解决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另一方面,对"主体"概念的研究将马克思哲学放入到哲学史的视域中,"主体"自近代以来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焦点和核心问题;同时,"主体"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密切相关,研究马克思的"主体"概念能够为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王祥 《求实》2016,(5):25-30
马克思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变革,其当代性源起于时代诉求、实践发展以及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之中。作为人类最高智慧成果之一,马克思哲学始终属于当代哲学的研究视域,对其当代性的深层意蕴探讨是关系到马克思哲学理论命运和未来社会实践发展的重大问题。实践唯物论的哲学根基、本真批判精神二重性的科学态度、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深刻洞察使马克思哲学始终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在各个历史时期保持着自己的创新活力,确证自己的"在场"和当代性。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所含的深层意蕴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社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鹏 《世纪桥》2014,(2):52-53
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只有清楚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概念才能理解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对社会概念的引入是在《德法年鉴》时期,这一引入是以其人本主义哲学的转向为先导、以批判市民社会与政治的二元对立为其指向的。其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实证的经济学批判对社会关系概念的内容作了系统展开,在本文中,马克思建立了独特的人本学的社会关系发展学说,成为其后唯物史观变革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偶然性"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对马克思来说,"偶然性"不仅仅是一个与必然性相对应的认识论上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关乎人的存在与发展、关乎人的自由的重要问题.因此,对马克思的"偶然性"概念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的学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批判蒲鲁东无法把握"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这根源于蒲鲁东的研究方法,蒲氏套用了黑格尔的方法,把人类社会区分为十个前后相继的"环节",虽然作为诸"环节"的概念是可以把握社会有机体特征的,但其方法决定了他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马克思更多地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把握社会有机体,他既强调共时的系统性,又强调历时的发展性。马克思不仅在《哲学的贫困》中涉及到了社会有机体理论,还在其它著作中探讨了社会有机体理论,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活的有机体是马克思一以贯之的观点。这一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星 《世纪桥》2015,(12):33-34
马克思所使用的异化概念作为其早期著作中一个鲜活的哲学术语,是他扬弃前人相关异化思想的结果,具有丰富的内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其早期著作中的代表堪称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而他在这一手稿中所阐述的异化劳动理论便给我们解读其异化概念提供了一把极为重要的钥匙。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提出为其科学世界观的创立埋下了伏笔,也成为了他向唯物史观转变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7.
自起源于汉语的"生产"被日本借用,赋予其经济含义,用来表示"财富的创造",以"生产"为第一词素的系列派生词逐步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概念经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到马克思那里,成为一个表示经济基础的经济哲学概念,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传入中国,经历了从非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在译词形式上表现为由"生产力"和"生产诸力"同时对译英文productive forces,德文Produktivekraft,最后确定"生产力"为统一定译词。这一定译词超越了"生产诸力"等译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不仅是一个经济哲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这一过程就是马克思productive forces/Produktivekraft概念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类是区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关键点。在马克思以前,德国古典哲学家习惯于从抽象的普遍性出发理解类,并对类作既成性和目的论阐释。马克思则从社会性、实践性和生成性出发理解类,赋予类以现实的社会性内容和辩证发展的具体历史感,从而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类哲学的变革。马克思的类哲学是兼顾"个性""类性"统一发展的哲学形态,对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它启发我们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要以积极的全球视野,向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的个性力量,推动全球治理秩序变革和"全球新类性"的形成,进而在"全球新类性"的带动下,引导和帮助后发国家实现协同发展,带动它们"后发个性"的进步和优化。  相似文献   

9.
王虎学 《唯实》2009,(5):40-44
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社会”概念的生成与嬗变轨迹是马克思整个思想流变历程的浓缩及其内在逻辑进程的展开。当前,学界的研究主要基于对马克思不同时期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敞开广阔的问题域,开掘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不同面相及其丰富内涵。而马克思“社会”概念原初理论语境的回归与再现以及新的方法论启示,必将成为进一步阐释和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从人类学视野对“人类世界”的哲学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那里,"人类学"一词,既是指"人类学"这门具体学科,是一个学科概念,又是一个哲学范畴,是与人的"自然性"和人的"自然史"既相联系统一,又相区别对立的哲学社会学范畴。从人类学视野来把握马克思对"人类世界"的哲学思考,可以拓展当代人类学时空和社会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社欣  罗希明 《求实》2014,(3):26-29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合理性问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学界一直都感到迷惘与困惑。要对合理性问题"解魅",必须从马克思的实践合理性中吸取营养。马克思的实践合理性具有基本规定性,其基本特质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社会合理性发展与人的合理性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性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理解,也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评定。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对马克思道德悖论的认识,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提供了重要线索:只有从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观乃至马克思哲学自身的性质出发,才能确定马克思哲学为何种人道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判断始终与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解释纠缠在一起,而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解马克思伦理思想、解决马克思道德悖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学者们对其给予了广泛关注。目前,学术界围绕马克思自由观的发展脉络、内涵要义、基本特征、原则方法、理论对话、现实意义、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诸多有益成果,但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拓展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视域,丰富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内容,开启马克思与现代哲学、社会学理论家的比较对话,在"中国特色"中把握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及其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哲学立场直接地属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立场,其间潜在的差异是通过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批评间接地流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概念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理论经历了前西方市民社会,即政治共同体社会与私人领域两种状态,表现出一种抽象的理念性的人文关怀思想.马克思通过批判性地吸收与改造前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实现了对其巨大的超越,从而使市民社会理论中的人文关怀色彩真正地接近现实的人,并更加的具体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从人文关怀的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6.
石佳 《求实》2014,(4):45-49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最引人注目的成熟著作,在学术史上存有广泛争论。马克思以经济学术语展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揭露,实则蕴含着《资本论》完成了一场术语的革命,实现了对思辨哲学术语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术语的双重批判和超越。在严格意义上,《资本论》中的经济范畴之于马克思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及解释力,每一个经济概念所言说的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现实存在,其用意都是要为人类通向自由之路奠基。  相似文献   

17.
社会有机体范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总揽性范畴。马克思在为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而写就的《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明确提到了这个概念。文章拟通过文本分析,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视阈和与蒲鲁东思想的对照中,深入解读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西方市民社会理论表现为政治共同体社会与私人领域两种状态,是一种抽象的理念性的人文关怀思想.马克思通过批判性地吸收与改造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实现了对其巨大的超越,从而使市民社会理论中的人文关怀色彩真正地接近现实的人,并更加的具体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从人文关怀的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出版社:红旗出版社本书结合西方哲学,以更为"接地气"的马克思哲学解读现代社会的各种文化困境,回答青年人在日常生活的心灵困惑,对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进行客观解读。让大家理解: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人,马克思哲学所思考的问题正是生活在北京、东京、纽约、巴黎、伦敦等每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青年人的心灵困惑。编辑推荐:马克思说:"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对包括中国、印度、俄国、埃及、波斯、土耳其在内的东方社会的考察中发现,停滞性是东方社会的一大特征.村社等"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长期、普遍、牢固存在是东方社会呈现停滞性特征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从共同体视角对东方社会停滞性特征的考察为我们研究和理解当代诸多社会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也给我们深入了解东方社会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