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金鹏 《理论建设》2012,(6):40-44,98
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经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文化霸权和物化意识批判到对工业意识形态的批判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批判,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终结后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批判中消费意识形态和信息拜物教的批判。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经历了从革命到批判,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批判到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过程,最终从乌托邦的理想走向了符号游戏的主观意识解放。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的语境中,詹明信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试图重新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理论,重新探讨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下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发展为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以主体性问题为切入点、以哲学研究为载体、从文化视角批判资本主义的当代西方重要左翼思潮。然而,在其百年变迁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勾画了一个从原本"修正"、"完善"马克思主义到实质上的反马克思主义、从批判资本主义到变相捍卫资本主义的怪圈,从强调无产阶级群体意识到坚持自由主义式的个人本体论是探讨这一怪圈得以形成的重要入口。西方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失误的警示意义在于,在我国当前的话语体系建设中,唯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自由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才有可能冲破新自由主义的话语霸权,建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纵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中的主体,从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辩证法的本质就是人的主体性",中经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再到哈贝马斯的具体的包含丰富差异的社会历史共在主体,主体在历史观中的作用和地位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这一流变的背后,深刻反映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的变化和问题域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二战前后一些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移居美国,看到美国电影业和录音工业地位显赫,很受震撼,这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把眼光转向对现代西方变化着的文化模式加以评估.这前后,他们开始在与"肯定文化"比较中注意研究"大众文化"问题,后来演变成关于"文化工业"的研究.可以说,从"肯定文化"到"大众文化"再到关于"文化工业"的批判,构成法兰克福学派30年代末、40年代及后来的许多社会批判著作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的语境中,詹明信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试图重新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理论,重新探讨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下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发展为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7.
总体性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则。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坚持和继承了总体性原则。他们把整个无产阶级以及阶级意识看作一个总体,把意识形态看作是整个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组成部分。法兰克福学派开始不再从总体上看待意识形态。他们认为,总体性的社会只不过是把非同一性陷于贪婪的物欲中的统一的工具理性世界,无产阶级不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为产生总体阶级意识的客观基础被消除了。后马克思主义则公开拒斥意识形态的阶级还原论,将基于阶级的总体性批判演变成多元主体的个体言说。  相似文献   

8.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史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界常把这个变革称之为"实践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批判了全部的旧哲学,并以实践为中介解决了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把实践贯穿在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中,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从哲学上指明了人类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大历史观是黄仁宇一生中从事学术研究的总结,它从中外长期历史在技术的变数上来解构中国和欧美及日本的历史,力图找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共通道路,使中国也早日进入现代国家的行列,批判从道德和文化功能的角度以及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分析历史.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大历史观进行了解剖和评述,阐明了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和大历史观的局限性及其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偶然性的吗?敢于从历史与理论的角度回应这种疑问,需要说清楚: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历史背景下的学习西方潮流;对资本主义的失望与"以俄为师"的转向;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传入中国的社会思潮在比较中获得优势;中国先进分子由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到实践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中明确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曾发生哲学转向的现象。佩里·安德森通过对"编史工作"与"理论建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剖析,结合"哲学转向"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发展,提出了个人的预言和希望。佩里·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向论启示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与实践、关注领域等方面的研究,汲取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长处,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马克思自由概念作出了新的阐释。从卢卡奇、葛兰西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再到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领导权理论,都蕴含着马克思自由理论的思想酵素。应该指出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注重从各个维度谈论自由,但忽视了物质基础以及物质解放对自由的重大影响。因此,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自由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对我们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然而,仍然有其局限性,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的自由理论,也就是说,需要我们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探索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的贡献及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人们历史观的认识误区,反诬马克思主义为"历史虚无主义"。这反映了当前贯彻唯物史观方面存在不足:对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的表述不够均衡,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所淡化,以及思想理论界"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坚决捍卫唯物史观,要推动思想理论教育内容全面均衡,还原唯物史观全貌;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深刻剖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消除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阶级的内涵、阶级划分的方法及依据、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及其命运、阶级意识、阶级斗争、中间阶级的地位及作用等。在研究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中,部分西方学者呈现出坚持与肯定的态度,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试图"补充""修正""革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相似文献   

15.
王仕国 《求实》2012,(12):36-40
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超越了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着自己鲜明的理论特征和价值立场。马克思在政治伦理的方法论上实现了三大变革:从"思辨理性"史观转向唯物史论、从注重"理论批判"转向注重"实践批判"及从"片面性"转向"总体性",从而开辟了社会政治伦理思想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民主主义文化论的形成,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密切联系实际,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同时,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当时西化派进行文化批判的产物。这种文化批判主要体现在:在文化特征的认识上,批判了西化派过分强调文化时代性、世界性而轻视文化民族性的观点,注重三者的统一;在文化演进依据的分析上,批判了西化派文化决定论的进化史观,主张承认文化反作用的唯物史观;在中西文化差异性的比较上,批判了西化派过分注重发展差异性的比较,坚持发展差异性和性质差异性相统一的衡量标准;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批判了西化派文化整体观下的全盘西化论,强调可析分下的中国化"扬弃";在中国文化现代化方向的构想上,批判西化派的西方文化现代化论,倡导以新民主主义文化为发展中介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方向。从思想史的维度梳理和考察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对西化派开展文化批判并从中获取一些启示,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坚持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衍增 《唯实》2006,1(10):20-24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华传播,并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从文化角度看,经世致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思想依据;鸦片战争失败后出现的向西方学习的潮流,迈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步;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使中国人最终选择了既来自西方文明又对资本主义极具批判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和朴素唯物主义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在华传播.  相似文献   

18.
贺翠香撰文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在西方学者那里本身也不是统一的,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界定和用法:一种是以科尔施、梅劳-庞蒂为代表的,特指植根于西方,以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为标界同第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理论。另一种是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的界定,他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用它指称包括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等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第三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开创者徐崇温先生在引进和介绍这一概念时,将西方学者的上述两种用法综合起来,“将西…  相似文献   

19.
以文化为视角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当下解释,是二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英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旨趣,并由此将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推进到著名的"文化马克思主义"阶段。作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伊格尔顿则主要致力于从研究范式转换(从认识论范式到社会学范式)和学术传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缘起与流变)等方面来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而力图从"文化审美主义"(在文化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的框架出发图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批判,它与建构论、新古典自由主义对现实只是从肯定的方面理解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对现实肯定性理解中包含着否定性的理解、批判性的理解,因而这种批判使现实社会指向无限可能的未来。另一方面,它与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仅仅具有否定性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纯粹、彻底地社会批判理论,是在肯定基础上的否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上的社会革命以"边缘"颠覆"中心"的外在批判、使边缘中心化不同,它消弥的正是"边缘"与"中心"的分别,形成社会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批判根本变革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