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相互作用下,我国民办社会养老机构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民办社会养老机构发展仍然面临着低入住率的实践困境。民办社会养老机构低入住率困境的形成与其短期内激进式快速发展、养老机构空间布局不合理,养老机构服务的市场化供给以及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有效需求意愿能力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的优化需要在进一步强化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民办社会养老机构发展速度,优化养老机构布局,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供给以及提升老年人的有效需求意愿能力。  相似文献   

2.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发展养老服务业,已不仅是全社会的共识,更是解决当前民生问题的迫切要求。山西省未富先老特征明显,养老矛盾突出,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养老观念落后,社会认同感低、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少,城乡分布不均、机构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从业意愿低下,专业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为此,必须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实行公办民营市场化运营模式、加强分类监管,提高机构养老服务水平,降低养老服务风险。  相似文献   

3.
开办养老机构是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尤其是缓解城市社会养老压力的有效途径。根据大连地区的城市老年人对进入养老机构养老的意愿调查,并对影响选择养老机构的因素进行分析,建议应在老年人退休金、居住环境、养老机构建设、社会舆论等方面重点关注,不断发展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以吸引大量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养老,有效解决城市社会中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区化居家养老论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老龄化的浪潮面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熏养老社会化乃大势所趋。但是,在我国“未富先老”的背景下,大规模推行社会机构养老也不大可能。因此,社区化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它顺应养老社会化潮流,形成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多赢局面。当前,我国的社区化居家养老应努力完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三大服务系列。  相似文献   

5.
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是我国现今主要的养老模式,而后者又可分为社会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基本模式。相比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社区是晚年生活的第二空间,也是社会化养老的主要阵地,因此,社区在实施居家养老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社区居家养老在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在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考虑我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发展现代社区服务业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社区居家养老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十分严重,养老产业亟待发展。社会办养老机构弥补了社会和市场的不足,是福利事业扩大供给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对无锡市JG老年休养院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社会办养老机构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策,以加快我国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成为有效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弥补国家和家庭在养老服务方面供给不足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山西民办养老机构的实地调研以及对山西城乡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存在扶持政策未完全落实到位、政府监管有漏洞、民办养老机构人才缺乏和资金不足、老年人观念保守且支付能力较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建设的模式单一等问题。为此,要在政策落实、政府监管、人才培养、资金支持、服务新业态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风险的不断增多是现阶段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社会风险具有承受不均衡性、特殊根源性、潜伏性和可补偿性等特点。进行风险管理,既尤为重要又有一定的可能性。社会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增强社会风险意识,避免或减少社会风险,降低社会风险的负面影响,以及公正的社会风险分配等,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刘灵芝  夏琳 《世纪桥》2012,(19):47-48,63
对于拥有1.85亿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中国,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老有所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国机构养老服务正在逐步壮大,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不断增多,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法制化管理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当加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规制,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中国的各种社会风险,不但具有特殊根源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同时还存在被泛化的危险.进行社会风险管理显得尤为迫切和紧要.而社会风险所具有的承受不均衡性、潜伏性、可补偿性等特点,又使得社会风险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就其目标而言,社会风险管理是要增强社会风险意识,避免或减少社会风险和降低社会风险的负面影响,以及公正的社会风险分配等.无疑,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养老机构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其服务质量高低不仅事关老年人养老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也事关养老机构长远发展。我国养老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主要受老年人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养老机构自身服务及发展意识不强、监管有效性不高以及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等因素影响。所以,为了提高我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必须不断完善老年人收入保障体系,提高养老支付能力;强化养老机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与发展水平;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助推养老机构提升发展;加快队伍建设,提高养老从业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政府养老保障机构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社会化养老体系的构建亟需其它社会力量的参与。民间组织具有多种政府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在社会化养老事业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民间组织在社会养老中的功能,提出了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化养老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社会化养老事业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党员大视野     
《实践》2020,(9)
正虚拟养老院能缓解养老难吗?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居家养老新模式——虚拟养老院受到欢迎。虚拟养老院的出现,根本上是由民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与传统养老模式之间的矛盾催生的。《光明日报》发文介绍,与实体养老院不同,虚拟养老院依托的是信息技术所搭建起来的养老服务平台。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该平台的运营实现了企业与养老服务机构的链接,利用一个信息平台,整合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家政服务等养老资源,让老年人居家就可以享受养老院的各项服务。当然,虚拟养老院并非是对机构养老院的替代,还只是探索性补充。  相似文献   

14.
人口高速老龄化,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我国老年人的规模迅速扩大、高龄老年人的比例高速上升、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数量高速膨胀以及人口老龄化步入快车道。高速老龄化的庞大老年人口以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导致的生育率下降而形成的家庭规模的日益缩小,最终导致了我国传统养老模式的终结。社会养老问题已成为摆在我国社会和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最严峻的现实问题。尽管我国政府于2011年提出并实施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的社会政策,目标是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养老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但由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期尚短、社会养老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养老及其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多元化的养老主体没有形成、社会养老的服务水准有待于提高、社会养老专业人员缺乏等原因,致使社会养老服务的建设目标在短时期内无法实现。由此,时不我待的人口高速老龄化对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成了日益严峻的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养老文化差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馈模式”和“接力模式”可以用来概括东西方代际文化的特征,中国具有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而西方国家则是家庭关系松散,家庭养老文化缺失。而且中西方在养老主体、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法律约束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我国,要努力弘扬“尊老敬老”的孝文化传统,形成敬老爱老、扶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为辅助的养老服务模式,有效利用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养老服务资源;通过不断创新与老年人相关的就业理念和就业政策,逐步实现老年就业;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推广老龄社会的老年关怀。  相似文献   

16.
"反馈模式"和"接力模式"可以用来概括东西方代际文化的特征,中国具有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而西方国家则是家庭关系松散,家庭养老文化缺失。而且中西方在养老主体、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法律约束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我国,要努力弘扬"尊老敬老"的孝文化传统,形成敬老爱老、扶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为辅助的养老服务模式,有效利用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养老服务资源;通过不断创新与老年人相关的就业理念和就业政策,逐步实现老年就业;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推广老龄社会的老年关怀。  相似文献   

17.
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挑战、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2015,(4)
我国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抚养比上升等特征,养老形势格外严峻,尤其有担负六种老人刚需服务的任务。我国养老服务尚在起步阶段,经过了从强调机构建设转向向居家养老政策倾斜的过程。国家制定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方针,北京、上海等也分别制定了"9064"和"9073"计划。但三者关系尚未理顺,许多地方依旧围绕机构和居家之间的数字比例做文章。在三者中,应突出社区,建设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应是养老任务的核心。所谓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即在社区平台,形成多方主管部门参与,配置整合公共、社会和个人各方资源,有效连接机构与居家,形成有机的服务体系,提供综合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8.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已不能满足城市养老需求,如何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相结合,是新形势下城市养老的有效形式.文章探讨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从政府、社会和市场三大主体出发的多项举措,以期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地位更加牢固,社区养老服务得到较快发展,机构养老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强。但是,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不平衡,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相对比较缓慢,养老机构经营发展困难,养老机构的建设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存在脱节等问题仍然突出。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发展,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20.
提高民众"获得感",让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是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最终目的。新时期,影响民众"获得感"因素的主要有养老、收入、医疗这三大板块,即新三大民生问题。伴随着各类社会问题的出现,我国已步入现代风险社会,而风险社会理论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分析现代风险社会对民众"获得感"影响的视角,现代风险社会同民生问题共存且是包容关系,研究认为现代风险社会中出现的制度化养老危机、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以及医疗信任危机对当前我国民众的"获得感"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