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探索》2016,(6)
社会组织承载着公共利益表达、公共服务提供的功能,公共性为其根本属性。我国社会组织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公共性的危机。社会组织的行政化倾向、营利冲动及低水平的专业服务能力都在弱化其公共性,侵蚀社会组织的根基。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方能帮助社会组织走出发展困境。在合作治理理念下,政府需变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对社会组织由管控转向服务;社会组织应持续增加自我资源供给,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同时构建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三位一体"的监管制度,不断增强社会组织的公共性,推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中国社会治理经历了借鉴西方、探索本土、超越西方三个阶段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话语。"共建共治共享"是一种可持续的治理方式,体现了权、责、利的动态平衡。"共建共治共享"的行动体系有五个步骤:通过"硬性规定+弹性引导+利益引导"促进治理共同体发现,通过"参与意愿+参与能力+参与路径"促进治理共同体参与,通过"合作空间+合作平台+合作规则"促进治理共同体合作,通过"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政策"促进治理共同体创新,通过"利益表达+利益补偿+利益共容"促进治理共同体共享。  相似文献   

3.
《党建》2021,(1)
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湖北、浙江、宁夏、吉林、湖南等地考察时,深入社区详细了解社区党建、基层治理、为民服务等情况,对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广大社区工作者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充分肯定和亲切慰问.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形势,公安机关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安格局中面临着内外部双重压力。统筹社会治理及公安工作理念转变、优化结构、完善制度等总体发展思路,是公安机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5.
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源在于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社会治理新风向,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高效的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中提升幸福感、获得安全感、共享改革成果。而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为原则,着力提升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内涵,才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正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创新是参与型政治到来的必然结果。在管理模式下,主体的单一性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封闭性使得管理缺乏竞争性,管理效果的低水平可想而知。在行政力量主宰下,社会组织生长缓慢,自主性不强,社会治理力量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虽然行政化力量有利于资源调度,短期内可能会造成高水平的管理绩效,但长期而言却无法保证管理的质量,也无法有效回应民众的需求偏好。在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下,首先,原先行政主体的垄断性将被打破,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进入到社会治理领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共建共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共享"是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当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打造,应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实现"共建共治",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达成"共享"。  相似文献   

8.
<正>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我们党不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念,而且探索出很多诸如"枫桥经验"之类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了从社会管制、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一次又一次重大飞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就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和人民意愿出发,符合实践发展要求的科学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国特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需要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从历史维度透视,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的演进轨迹可以分为社会统治、社会管控、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五个阶段。从现实维度分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面临社会治理理念创新还不适应、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还没形成、社会治理方式还不规范、共建共治共享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的困境。从未来维度展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从创新社会治理理念、重塑社会治理价值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社会赋权的力度,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等多方面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20,(8)
正赤峰市通过构建党建引领多元治理共同体,充分激发了各层面、各行业党员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极大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近日,赤峰市松山区向阳街道翡翠明珠小区的居民们发现,小区里新增加了一批绿、蓝、红、灰4色一体的智能垃圾分类箱,颜色鲜艳,格外引人注目。原来,作为翡翠社区党建联合体的成员单位,松山区住建局机关党支部今年下沉服务到社区网格,投资200多万元安装  相似文献   

11.
谢菊 《当代党员》2021,(15):22-22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作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原则,深刻阐述了基层治理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入手,总结概括了与社会治理密切相关的显著制度优势,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传统总体性社会时期,我国形成了一元化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深刻转型,民族事务风险的生成机理和扩散路径发生了巨大变迁,一元化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弊端日益凸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入新纪元,当代中国民族事务治理应当建构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即协同共治式治理。民族事务协同共治体系具有治理主体多元性、治理功能互补性、权力运行多向性、利益取向公共性等特点。民族事务协同共治本质上是一种公意之治、前瞻之治和权利之治。不过,民族事务协同共治体系从理论的建构走向实践依然有待超越民主与效率的张力、权力行使与责任认定的难题,以及有限理性与正当妥协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程度日益加深、方式更加灵活,但社会治理的效果却不容乐观,仍存在诸多困境,要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形象塑造、民生保障等方面予以改善,才能为政府社会功能的认可和治理环境的完善提供客观依据,提升我国政府社会治理的水平,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程度日益加深、方式更加灵活,但社会治理的效果却不容乐观,仍存在诸多困难。要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形象塑造、民生保障等方面予以改善,才能为政府社会功能的认可和治理环境的完善提供客观依据,提升我国政府社会治理的水平,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岩 《学习月刊》2020,(12):47-48
<正>大数据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社会治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给传统社会治理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作为社会治理的新抓手,大数据技术在消除社会治理碎片化现象、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的同时,还能够满足社会治理精细化要求,真正提升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以及服务对象的精准性。从众多实践来看,当前大数据技术在社会治理应用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亟需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社会治理的实际情况寻求对应措施,以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正>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和体系完善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日益多样多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按照十九大报告的部署,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  相似文献   

18.
正过去,上海市民对宛平路的堵司空见惯,早晨上学、下午放学,路面停满了接送孩子的车辆,学生在车辆间穿行很不安全。前不久,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提出一校一策,提升辖区内58处小学的校园安全水平。在徐汇分局的组织下,学校、街道、家长代表们坐到一起,说需求、想办法、做方案,通过采取划限时停车位、学校实施错时放学、家长志愿者引导停车等措施,宛平路慢慢畅通了。  相似文献   

19.
浅析社会治理体系的网络结构及其过渡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红 《学习论坛》2008,(12):50-52
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结构是一种网络结构。类网络化结构是单一主体治理结构向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结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是通向网络结构的过渡形式。网络结构改变了官僚制的中心—边缘结构,是无中心的结构框架,打破了组织的边界,社会治理主体之间具有可渗透性和模糊性,密集的多边联系和充分的合作是其主要特色。网络结构内部权力关系、法律关系被新生的伦理关系融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北镇街道是滨州工业发展的摇篮、专业市场的集聚地、城市建设的起步区,破产企业多、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城市主体多元期、新老矛盾叠加期,社会治理任务艰巨繁重。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为基础、以服务为核心、以共建为动力的"四位一体"社区建设路子,让十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