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对于以关系取向为特征的中国社会,研究社会资本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基于中国社会调查(CGSS)2015年的全国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社会资本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在性别、年龄和城乡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社会资本构成性成分中,社会信任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作用最明显,社会网络、邻里互动和朋友交往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亦具有明显正向作用;对于不同群体而言,社会信任对女性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明显,而社会网络和邻里交往则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升男性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社会信任、社会网络和邻里交往均对中老年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更明显,而朋友交往则对青年居民的影响更大;社会信任、社会网络和邻里互动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均显著高于城市居民,朋友交往则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明显。研究为社会资本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提供了中国经验证据,体现了西方社会原有解释命题的有效性以及中国社会的普遍适用性,为国家和个人在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方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针对城乡差异背景下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分别对农村与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起到主导作用;经济资本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并不显著。由此说明,在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需求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应考虑到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不同作用机制与共同变化趋势,在有针对性地进行二元社会精神文明创建的同时,兼顾城乡融合趋势,推动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在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中协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主要力量,关注他们主观幸福感状况的好坏是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必须重视的一大课题.本文研究了南京市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了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并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对提升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4.
对324名青岛市新市民的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发现:(1)青岛市新市民的总体幸福感水平低于普通城市居民;(2)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是影响青岛新市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3)年龄对青岛新市民主观幸福感水平无显著影响;(4)婚姻状态对青岛新市民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信心有显著影响;(5)不同居住状况对青岛新市民总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居住状态对其目标价值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的影响差异显著;(6)受教育程度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知足充裕、人际适应、家庭氛围、心态平衡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靠什么来提升公众的幸福感呢?“2011-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收入依然是最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因素,健康和婚姻位居其次,因而提高工资水平成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用自我报告和内隐联想测验法对210名高中生进行测试,探讨高中生的外显和内隐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高中生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且性别差异不显著;外显自尊可以有效预测主观幸福感;内隐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温州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现状以及个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社会环境对于幸福感的影响。分析发现:城市居民的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不同维度的幸福感存在差异;个人自然属性中的收入水平对于总体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高收入群体的总体幸福感高于中、低收入群体;个人社会属性中的未来预期、生活满足、乐于助人和人际关系和谐对于总体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环境因素中的物价水平越高,总体幸福感越弱,而公民越遵纪守法,总体幸福感越强。最后,本文提出了提升人们幸福感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学生对幸福的体验和感受既关系其自身成长,也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构,通过对三地高职院校学生样本调查和分析,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了提升高职生幸福感的举措建议。  相似文献   

9.
欧阳晓晶 《学习月刊》2012,(22):116-117
当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和深化。独立院校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他们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义有其比较鲜明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城市低收入群体仍是一个基数庞大的群体,提升这部分群体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的调研发现,城市低收入群体面临医疗支出比重大、医疗救助对接梗阻、社会支持有待加强,以及"边缘户""边缘"等问题.可通过优化医疗支出机制、构建医疗救助沟通机制、加强社区社会资本建设、优化"边缘户"保障政策等措施,进一步增进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质量,提升其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学生对幸福的体验和感受既关系其自身成长,也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构,通过对三地高职院校学生样本调查和分析,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了提升高职生幸福感的举措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社会幸福感是心理学对幸福感研究的新视角,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体验。在集体主义为导向的文化背景下,社会幸福感从个体与社会关系层面进行幸福感的研究对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将更具有实际价值。社会幸福感理论模型包含了社会整合、社会接纳、社会贡献、社会实现、社会一致性五个维度。探析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可以从这五个维度结合社会的具体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婚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婚姻制度及中国婚姻家庭的变迁。本文在学者研究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婚姻研究作一个概述,以便进一步更深层次地进行"文革"期间婚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西方伦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较早地对幸福问题进行了实证探索 ,而对幸福系统而深入的实证研究 ,则是社会学特别是心理学研究者发起的。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着眼点不在于主观幸福感的形式 ,而在于这种形式所反映的内容。主观幸福感研究必须从引起幸福感体验的经验对象出发。  相似文献   

15.
"制度"从广义上看其实是制度规则、制度结构和制度化结构的集合体.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仅要关注制度规则,而且更要关注制度结构和制度化结构,更加关注社会"基础秩序"问题.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始终面临"基础秩序"不匹配问题.因此,需要重构与社会认同密切相关的意义系统和福利渗透系统.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实现了大发展。在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如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人民幸福感便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也要求人们不要仅仅局限于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等客观因素的角度,还要增加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的视角,综合、全面的衡量居民的幸福感。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其主观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更强。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幸福感评价体系的特殊性,在考虑影响幸福感指数的经济和发展问题等客观因素基础上,更加注重身心健康、享受发展和宗教信仰等主观因素,重新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幸福感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整体上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抬头、贫富悬殊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正义遭受拷问、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科学性、人本性和生态性,揭示了幸福的内涵、本质和实现途径。建设"幸福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体系;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8.
党建短波     
正富裕县年度干部考核坚持"三突出"富裕县将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纳入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体系:突出"民生相关",综合考评保障幸福感的客观实绩。在干部考核中引入幸福感指数评价指标,使一些群众期盼已久的民生实事得到较好解决。突出"满意调查",科学调查反映幸福感的主观评价。在实绩考核的同时,委托第三方统计部门独立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突出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评价,客观全面地反映干部实绩。突出"群众认可",切实树立提升幸福感的政绩导向。工作中注重引导、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南昌市2001年到2006年城乡各收入群体收入分配结构的分析发现:随着南昌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居民从经济增长中获益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模式向有利于本地居民收入增长的方向演变;政府运用各种转移支付手段,促进了城区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相应弥补了市场分配机制的不足。但是,在经济发展整体向好的同时,经济收益过多集中于占城市总人口5%的最高收入群体,绝对收入差距由城市内向城乡间转移,也反映出城乡各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并不均衡。由于这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平衡与政府采用加速资本积累快速提升城市产出水平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因此要实现收入的和谐增长,政府就需要在关注利用资本集聚使城市"吃饱"、"吃好"的同时,注意居民对产出增长的有效"消化"。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个人幸福而言,工作的可获取性以及工作带来的收入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是因为好工作增大人们对资源的掌控能力,而且还能够让人们有机会实现抱负,发展技能,感到对社会有用,建立自尊。工作能够塑造个人身份,为建立社会关系创造机会。研究表明,失业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及主观幸福感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这表明,失业对幸福感的负面效应远远超过失业造成的收入损失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一影响随着时间的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