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找文化身份是后工业化时代处于"认同危机"的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那些被西方中心主义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主张解构西方的强势话语,颠覆西方传统文化的霸权地位,从而建构边缘群体的文化身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指出白人文化的强制同化以及非裔美国人对自身文化历史意识的残缺导致了他们的认同危机.对历史和传统的追寻实际上是在寻找非裔美国人的自我身份和文化家园.文化身份的确定能够让非裔美国人觉得自己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漂泊者.这一主题既是对非裔美国人文学传统中寻求文化身份主题的继承,又是对其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化转型的目标和结果是社会发展。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受农耕传统文化尤其是绿洲传统文化与宗教一些落后观念的双重影响与制约,这使得新疆民族文化面临着显性与深层的挑战与危机。显性的挑战是新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阻碍人们融入更为现代文明社会,深层挑战与危机是边疆民族地区存在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危机。由此,新疆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显性意义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深层意义则在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本文以唯物史观为视角提出了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开启之时,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深感闭关锁国会使中国继续落后下去,必须学习西方的文化。当时的西方,其工业文化、科技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教育文化、艺术文化等,所显示的异样性、特殊性、先进性,的确令人惊奇,于是“西学”的引进也就成了逐渐兴起的时代潮流。到了“五四”前夕,就连被革新派视为封建遗老的林纾竟成为译介西方文学的前驱人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观的调研和分析,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观主流是好的,但仍有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文化认同缺失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民族认同的缺失和国家认同的缺失。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没有实现现代转型和时代发展。因此,本文认为要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必须通过社会渠道和学校教育的途径,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加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焕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机,加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正费孝通曾经指出:"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的主流一直是围绕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而发展的,以各种方式出现的有关中西文化的长期争论,归根结底只是一个问题,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现代中国人究竟能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文化认同?还是必须向西方文化认同?上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生都被困在有关中西文化的争论之中,我们熟悉的  相似文献   

6.
《党史纵横》2013,(6):1-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各国之间软实力较量加剧,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出全面挑战。综合各方观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威胁。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把"西化"、"分化"的重点转移到中国。他们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先发优势,宣称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国际通行的"普世价值",乘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强迫或引诱他们认同西方价值,从而实现文化同质化,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西方文化以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野蛮行径打破了白成一体的中国文化秩序,中国文化在内外危机中被迫改变自己的固有轨道,一方面被定义为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开始寻求新的现代认同,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矛盾重重,陷入了一种时代性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文化观各有千秋.马克思着眼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认为全球化是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是各个民族及其文化发展延续的基础与前提.全球化集中各民族的文学推动世界文学的形成.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全面交往的时代.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当代意义体现在认识与实践两方面.全球化运动在深刻改变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建构起一种人类公共的认知方式,即世界意义上的文化理解与认同.各民族文化交融及整合的时代要求推动世界文化形成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现代化走的是"模拟"西方之路,这种观点在学界有相当势力;然而,因其从文化动力角度立论,以传统为本源观来驳斥则乏力。现代化/性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模式标准,中国"模拟"西方文化也没有前途,传统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不能被简单粗暴地"外在批判",传统内部生成现代性的潜能可以验证、更应挖掘,传统当之无愧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内应。走好中国文化现代化之路,必须立足国情,以自身传统作为内在驱动力,也借力文化外援,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变迁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以"效率至上"的行政范式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西方国家步入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是当时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进化的产物。然而,自从传统效率行政问世以来,就受到学术界和实践者的批判和质疑,呈现出了范式的认同危机。究其本质,传统效率行政范式严格遵从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5,(3)
文化基因安全问题是关乎一个民族整体心理素质与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文章以当代中国出现的文化基因安全问题为切入点,剖析了以斗争人性为基因的西方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所具有的可能风险,阐述了以"天人合一,以心转物"人性论为基因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推进人类健康、永续发展方面相对于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当前,文化焦虑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这既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化认同危机的延续,又是中国当代空前复杂的文化冲突和文化矛盾的外在体现.文化焦虑体现了文化忧虑意识、文化自省意识和文化主体意识,但文化焦虑更多地是主体对于外部文化环境自在反应的情感性行为,缺乏理性的反思.当今时代,确立一种文化自觉的理性心态,是克服文化焦虑,促进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一、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的“两次危机”   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遭遇到两次“危机”。这两次危机的产生,与其说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危机,不如说是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误置”。   传统文化的第一次危机可以追溯到戊戌维新时期。甲午年间,中国在海战中败于日本,被迫签定《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朝廷上下引为奇耻大辱;而且,以后事态的发展暴露了问题的严重性,帝国主义各国对中国虎视眈眈,中国面临被刮分的局面,民族危亡的威胁在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第一次对传统文化发生了认同的危机。严复在《救亡决论》中大声疾呼:“天…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化自觉与中国认同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致力于探讨的重要问题。打破学科壁垒,从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多重角度探究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在水乳交融的学术对话中认识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认同,以历史眼光和主体意识反思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考察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研究之得失,探究现代中国文化的建构方式与中国人的文化面貌,体现了这组文章作者的共同努力。徐楠博士解读了古代文论基本观念的内在理路与当代意义,他认为古代文论乃至整个古代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血脉相连的特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自觉,古代文论基本观念研究将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这一热点话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城市化不能以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城市不仅需要经济基础和社会支撑,还需要文化凝聚,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实现城市健康平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化进程中容易引发文化认同危机,而内涵的缺失是引发文化认同危机的重要因素。记录和容纳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地域风情和民族认同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内涵与特质的独特标识,只有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才能够从根本上避免文化认同危机的发生。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要实现城市文化认同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统一,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更新思想观念,完成从城市工具理性向城市价值理性的转变和跨越。  相似文献   

16.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不仅构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精神源头和逻辑起点,而且是当代中国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回应西方文化霸权扩张坚实的思想力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警惕西方文化霸权的干扰。  相似文献   

17.
民族国家是两种原则和结构的融合:民族与国家,二者之间往往存在张力与冲突。民族主义、自由民族主义和宪法爱国主义提出了各自的民族认同建构理论:民族主义主张在族群传统基础上以政治方式构建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政治形态,并以此来规避或调和民族与族群冲突。自由民族主义主张以自由价值为基础的文化认同来调和民族与族群冲突。宪法爱国主义试图通过宪法、政治体系、民主程序和政治文化建构一种更为弱化的民族(公民)认同来调和二者冲突。  相似文献   

18.
"赶考"本是中国科举制传统文化中一个通俗用语,1949年3月毛泽东把"进京执政"形象地比喻为"赶考","赶考"遂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语言中一个概念,具有了独特的政治内涵及功能;1980年代末,"赶考"轶事重现,旨在强化人们的政治认同,反对西方和平演变;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赶考"课题,将其政治意涵升华为"赶考"精神,强化其凝聚民族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动员作用。中国共产党借用耳熟能详的"赶考"一词表达执政理念,既承续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又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了其政治动员和政治认同功能。"赶考"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观点声称,西方文化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资本理性和科技理性已经走向末路.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前孔子”中去寻找出路.然而,当今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事实提醒我们,文化民族主义要想达到民族文化自觉,必须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大背景下,积极引导文化民族主义自觉发展,避免保守和激进,使其与民族文化自觉方向一致,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张永江 《党建》2011,(6):59-61
清朝时期中国文化的走向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总结:一是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满蒙藏维诸族为代表的边疆民族文化持续地汇聚、交融,由多元走向一体,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成员在政治、文化和情感上的认同。二是在统一的和平的政治大环境下,古老的汉族文明吐故纳新,生机勃勃,在文学、史学、艺术、宗教、教育、礼乐制度等各个领域,超越宋、明,直追汉、唐,是史家公认的繁荣时代。三是中西文化由有限接触到全面急剧碰撞,最后走向会通,古老的中华文明终于向西方敞开大门,与此同时,其自身也凤凰涅,演变为近代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