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海洋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进,现已初具模型,然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海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并未完全形成。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海洋发展,为构建海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供了现实条件。构建海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必须坚持基本原则,对相关问题作出考量和制度性安排。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力度明显加大,涉及促进就业、义务教育、养老保险、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以及社区服务和业主委员会建设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然而,从社会现实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市居民对"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依然反映强烈."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需要建设品质更高、能力更强的公共服务体系.其中,解决大学生、农民工、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以保民生之本;制定市民生活基准,提升公共服务水准以安民之生;发展新型社会组织,自主治理公共事务将是城市社会建设领域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公共需求的不断增长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已逐渐凸显出来。造成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民主参与。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为实现公共服务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参与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提供了路径。政府作为公共权威的代表,需要通过相关路径选择发挥公民参与在公共服务政策制定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在海洋经济发展中"重开发、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治理主体权责配置、治理政策执行、治理整合机制和治理信息共享机制的"碎片化"现象,使得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效率低下。"碎片化"的原因,有海洋规则与区域规则的冲突、部门利益化和治理信息不对称等。由此,需要对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制的职权结构体系、海洋行政执法体制、沟通协调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进行整体性优化,以实现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高绩效。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公共服务"是着眼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透明度、建设"四型政府"、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而提出的一种新模式。"互联网+"不断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动公共服务高效便捷,升级公共服务智能管理。目前,在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实践中,仍有许多制约因素,如发展理念存在误区、资源要素支撑不足、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等,影响了政府的职能转变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为此,必须创新"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以互联网思维激活"互联网+公共服务"发展引擎,以要素资源整合夯实"互联网+公共服务"发展基础,以完善相关机制促进"互联网+公共服务"发展保障,力促政府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侧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体体现为对公共产品特别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多样化、多层化、个性化、精准化和智慧化的要求与日俱增。在这种新形势下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更需要关注在深层次上以功能疏解整治促进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品质内涵提升、以治理行动倒逼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要通过探寻新理念、新实践、新价值,推动首都城  相似文献   

7.
经过十年发展,我国西部与东部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有所缩小,但实现东西部均等化的目标还需要较长时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应重塑开发理念,从注重缩小经济差距转向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收敛.按照公共产品层次性合理划分不同层级政府事权,启动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从"激励型"财政体制转向"均等化型"财政体制,建立惠及西部民众的新型财政分享机制.完善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经济治理型政府".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保障完成"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还需要从关键主题上进一步推动创新。实现提供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环境治理、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的治理方式创新,不单是市场化的方式,还包括社会化的各种方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满足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利用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组织与企业购买某些领域的公共服务,在公共文化、医疗等民生服务领域应有新突破;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与提  相似文献   

9.
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尽快补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落后的"短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和完善户籍、财政等相关制度,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人才的培养和输入。  相似文献   

10.
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我国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转变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必由之路。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已初露端倪,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水平存在着很大差距。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确立公共服务的评价机制是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既是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本文基于公共服务的视角,提出公共服务理念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条件,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供给机制与社会公共服务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就此提出了我国社会工作人才供给机制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年北京人均GDP达到12.9万元,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并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特征。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探索以社会企业创新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可以进一步高效配置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的责权关系,构筑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社会企业与公共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13.
当社会发展从追求经济增长过渡到可持续地实现社会全面改进,政府提供均等的、公平的、回应性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我国,致力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目标的"十一五"规划已经推进过丰,通过对前期进展的评估与分析,本文建议对现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进行系统修正,在更广义的层面理解发展,并关注公共治理结构及效能对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曲延春 《理论学刊》2020,(1):97-104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村与城市相比,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还是居民收入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实现城乡由"二元"到"一体"的转变。当前,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产业融合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农村资源要素单向流出较多、城乡双向流动不畅;城市环境压力不断转嫁、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短板突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应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促进城乡产业融合,这是实现城乡融合的根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城乡融合的保障;健全体制机制、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这是城乡融合的关键;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这是城乡融合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公共需求的不断增长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已逐渐凸显出来,而造成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民主参与。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为满足公共需求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路径。政府作为公共权威的代表,需要通过相关路径选择发挥公民参与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6.
向波 《探索》2006,(6):65-69
"新公共服务"是西方近年来兴起的、批判甚至取代"新公共管理"的全新的公共行政理念,它倡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性"本质,而非"掌舵"与效率,主张对"新公共管理"所倚的"政府再造"进行"再造",从而回归政府的"公共服务"本质.新公共服务浪潮的兴起,对我国政府职能定位有深刻启示,建构现代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的必然选择.我国现代服务型政府建构,不应片面追求政府绩效与官员政绩,而必须先确立"公共服务"行政理念、制度前提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政府职能要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转变,这种转变是为了积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倘若政府职能滞后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阶段,随着社会成员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滞后是当前社会问题的焦点,在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探寻政府职能的转变途径是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关键.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关系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自身的构建,也与能否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社会活力提到了国家战略方针的高度,表明社会活力是现阶段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之一。在一定意义上,社会活力源于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但在现有的公共服务体系中,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服务模式既满足不了人们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也束缚了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热情。公共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激发和释放社会活力,政府需要从"经济发展型"政府回归到"服务型"政府,向社会进一步放开公共服务领域,让社会主体有自主参与和选择公共服务的权利,营造公平开放的社会环境,才能让一切社会主体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从源头上激发并保持社会活力。  相似文献   

19.
高冰 《党的建设》2008,(6):40-40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的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党的宗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追求共同富裕的需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从现实情况分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着水平低、不均衡、体系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究其根源,都与公共服务制度缺失相关。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需要制度化的供给机制,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安排,资金的运行效率很低,社会难以和谐,也无法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此,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应有通盘的体制创新和制度重建作后盾。一是制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法》;二是完善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财政制度;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