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丑则静 《新视野》2021,(3):120-128
国际格局中美“两极论”者的局限,在于其研究方法是将国际格局作为“因变量”,认为国际格局变化往往是重大国际事件所触发的结果,而非用来解释国家间关系的“自变量”。然而,国际格局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远远大于中美关系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其系统性变革远非中美两极所能概括。纵然在疫情期间,中美战略竞争在美国对抗性、冒险性的对华政策持续影响之下不断深化,但疫情同样凸显大国权力竞争固有逻辑的局限性,更趋均衡的多极力量和不断崛起的非极力量,更趋复杂的国际互动博弈,在赋予中美战略竞争韧性的同时,也为中美关系企稳合作预留了空间。  相似文献   

2.
《党建》2015,(6)
<正>战后70年,在国际秩序深刻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作为新时期的"负责任大国"积极应对精彩导读美国的"例外主义"和冷战思维让战后秩序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大打折扣。新兴力量的崛起进一步松动了战后秩序的根基。各国应共同探寻更加有效的国家和全球治理方略,共筑权责共担、各尽所长、公平正义、全面持久的全球秩序新框架。中国新时期的对外战略全面展开,基本形成以"中国梦"为统领,以实现"四个全面"战  相似文献   

3.
《福建理论学习》2013,(7):48-48
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三问中美关系”: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美关系?中美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合作来实现共赢?中美应该怎样携手合作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强调这不仅是中美两国人民关注的事,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事。奥巴马表示,美国欢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继续和平发展,愿同习主席共同努力,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期待通过习主席这次访问,美中双方能够为今后两国新的合作模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颜旭 《前线》2017,(6):27-32
伴随着国际力量分合的加快以及全球性问题挑战的日益增多和尖锐化,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群体迫切要求推动全球治理变革。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旗帜,大力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征程,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使命宗旨、根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独特风范,它既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国际秩序演进规律的实践探索,也是推动中国外交理论建设的一次重大飞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未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两个构建"为发力基点、目标索引和路径导航,必将会在国际关系和全球事务中呈现新气象、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赢取新成就。  相似文献   

6.
正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创性地破解传统大国关系模式的新途径。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时,提出构建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内涵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2014年深秋季节,中美领导人先后在瀛台与人民大会堂举行两次会谈,重申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意愿。2015年9月,习近平应奥巴马的邀请访问美国,为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做出进一步努力。一、寻求在中美两国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模式习近平在2014年11月中央召开外事  相似文献   

7.
正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一个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现象",但抗美援朝战争使美国认识到新中国在军事上是不可战胜的。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又认识到"中国已取得经济上的巨大成就",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终于踏上了北京之旅。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后,美国并没有放弃对中国  相似文献   

8.
正现代人爱生活于互联网",全球化""信息化"为我们带来两极怪异:一极是自200年孔子学院风靡全球以来,中国文化凭借历史传统优势"继续登陆全球",使美国人惊叹"没有什么比中国文化更重要"(汤姆·沃特金斯)。另一极是以美国硅谷芯片、好莱坞大片、麦当劳薯片等"三片"为代表的强势文化消费冲击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本土文化立场的动摇,洋节洋俗的大行其势……  相似文献   

9.
刘英 《理论学刊》2020,(1):66-77
中美贸易既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经贸互利共赢的必然。从中美经贸合作的历史看,经贸合作促进了两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增长。近年来美国为遏制中国发展,不断对中国发起贸易争端。从经济学理论与国际贸易实践来看,逆差并非美方挑起贸易战的理由。作为地缘政治学与地缘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问题的价值日益凸显。从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中美经贸摩擦被特朗普政府用作解决其国内难题的工具和战略;美国近年已经把中国的定位从潜在竞争对手改为战略竞争对手,为实现"美国第一"的目标,美国从地缘政治上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由此不难理解中美贸易摩擦从一开始就与科技战等同步推进,美国甚至有人提出中美"脱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美贸易摩擦不会停止,但中美经贸合作依然是大势所趋。为此中国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做大做强自己,加强自主创新,坚持合作共赢,有理有利有节地应对经贸摩擦。通过加强与美国及其他经济体的经贸合作来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让世界经济回归正常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0.
郭万超 《求是》2012,(20):64
"中国道路"的独特性,根源于中国特有的成长条件和发展环境。其一,中国的大国地位决定了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大国和小国有本质的区别,小国可与大国结盟,依托其力量而发展,而大国则必须独立自主。其二,社会主义造成了"中国道路"与西方模式的根本区别。中国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探索现代化新道路,必然会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三,中华文明是"中国道路"的根脉。中国是世界上惟  相似文献   

11.
大国在国际秩序中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与作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赫德利·布尔在他的《无政府社会》一书中认为,中国是他所处的冷战时期的大国,在国际秩序中发挥着大国的作用。布尔的观点代表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一种观念认识,这种认识具有以西方文明为中心、以冷战时代为背景的特点。近代以来,中国从一个弱国成长为世界性大国,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前所未有。中国对国际秩序的作用与传统西方大国相比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大区别。在现有国际秩序中,中国的角色是复杂而多重的,既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受害者,也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受益者、缔造者、贡献者、塑造者、维护者和改良者。  相似文献   

12.
正澳大利亚天空新闻台网站8月11日报道称,在谈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和军事力量时,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宣称,美国是一个太平洋大国,并将继续充当该地区的一支力量,尽管全球动荡构成巨大挑战,而且中国显然渴望展现自己日益增强的军力。美国"哪都不去",并希望中国守规矩。那么,我们就不禁要问,美国作为太平洋大国,  相似文献   

13.
《探索》2014,(4)
美国强力推出TPP,且拒中国于门外,意在遏制中国、主导亚太政治经济霸权,并开创21世纪全球经贸新标准;日本"脱亚入美"加入TPP谈判,意在制衡中国、追随美国盟主,并与美国共同主导亚太经济新秩序。如今,迅速扩张的TPP就如同一个杠杆,一旦未来找到支点,就会改变甚至颠覆亚太乃至全球经济秩序,导致中美日关系发生重大变数,对中国经济构成现实威胁,并产生长远影响。对此,中国必须及早应对,化解风险。一方面要全力架构TPP框架外区域经贸合作组织,稀释TPP"排他性效应";另一方面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内需,转变"外向型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第二军费大国。日本认为,它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必须作为国际关系中的"稳定力量出现",要对国际秩序的创造性发展"负有责任",要对国际秩序的问题提出积极的建议;同时,作为国际秩序的承担者,"有必要确保发言权",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了配合实现政治大国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5.
步入21世纪,中美关系中涌现出一系列新兴安全议题。这些新议题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相伴生,它们在美国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正在提升,也在改变中美两国互动的模式。新议题在某些方面延续了中美在传统议题上的竞争,也创造了新的竞争形式。与此同时,新的威胁拓展了两国相互依存的程度,创造了中美关系新的增长点,需要两国通过全球治理的手段,在全球性合作架构中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中国首次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理念对全球海洋治理影响深远,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大国在全球海洋治理领域向国际社会贡献的"中国方案",使全球海洋治理秩序朝向更为合理、平等与有序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了人类合理利用海洋与有效保护海洋的和谐共生。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有机结合,为引领和推进全球海洋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起步前后,中国开始调整关于美国的叙述,形成了对美国的新看法。这一观念层面的转变离不开教育领域的中美交流。中国共产党先基于地缘政治和国际秩序考量,后出于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在调整时代主题的基础上丰富了对美国的认识,开启了中美教育领域的交流。中美教育系统的开放与合作、知识体系更新以及话语表述转换等一系列变化形塑了新的观念塑造机制,改变了中国民众对于美国的刻板印象,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这段历史兼具经验和教训,为深入寻求开放心态和平等关系之平衡、建构可持续良性对外关系提供了反思性资源。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的大环境下,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应该勇于承担起参与全球治理的责任,为全球治理贡献出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本文主要从"西方治理"到"全球治理"转变的原因,中国在参与全球和平与安全治理、全球经济治理、全球金融治理几个领域展开的活动以及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大国关系的变化最引人注目。与过去相比,大国间为对会某一特定敌国的结盟已不复存在,在多极化的背景下,真战略互动夫系正日益明显地显现出采。1997年岁末,主球瞩目和谈论的是中美间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俄中继续发展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远景以及全面升温的俄日关系等。中俄美日这四个太平洋大国正在组合相互间的“战略伙伴夫系’,从而使两极格局之后的条极世界的轮廓日益明显可见。初步启动的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7年10月26至11月3日,江泽民主席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需要不断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返本以开新。马克思恩格斯自鸦片战争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持续关注中国的最新变化和发展走向,在几十年间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述文字,对于历史的中国、当时的中国、未来的中国以及世界的中国进行了科学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中国人民受西方列强和清政府双重压迫而引发的革命发表了许多精辟论述,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预言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他们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立场上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革命,以辩证思维指出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两极相联",基于"两极相联"的世界革命发展趋势预判中国将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独到的贡献,并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新时代视域下,重温并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革命论述的系列经典文献,对我们反思历史,从"两个大局"的时代逻辑把握中国发展大势,以"两极相联"的辩证逻辑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从走什么道路的政治逻辑把握最大制度优势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