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朝最大的集团贪污案,因主犯叫王亶望,也可叫“王亶望集团贪污案”。  相似文献   

2.
端方的古怪演讲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清廷下诏预备立宪.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相似文献   

3.
清朝后期,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新疆行省建立,屯垦开发开始了新的进程,主要体现在屯垦模式转变下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了近代城镇的兴起和城镇经济的繁荣,逐步完善了近代农、工、商一体的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4.
张永江 《党建》2011,(6):59-61
清朝时期中国文化的走向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总结:一是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满蒙藏维诸族为代表的边疆民族文化持续地汇聚、交融,由多元走向一体,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成员在政治、文化和情感上的认同。二是在统一的和平的政治大环境下,古老的汉族文明吐故纳新,生机勃勃,在文学、史学、艺术、宗教、教育、礼乐制度等各个领域,超越宋、明,直追汉、唐,是史家公认的繁荣时代。三是中西文化由有限接触到全面急剧碰撞,最后走向会通,古老的中华文明终于向西方敞开大门,与此同时,其自身也凤凰涅,演变为近代文明。  相似文献   

5.
贾兆鑫 《世纪桥》2009,(3):73-74
清朝晚期中国的各项事业,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近代化变革。交通作为社会经济和人们衣食住行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清朝晚期铁路的兴起是清代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近现代化转型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近现代以来的转变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交通事业也因晚清晚期铁路的兴起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6.
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开始的甘肃“捐监”冒赈案,因贪污数量之大、牵涉官员之多、惩处罪犯之严,被后人称为“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相似文献   

7.
王巨新  王欣 《理论学刊》2007,(6):101-103
清朝前期禁烟法令经历了由疏漏到严密的发展过程。雍正乾隆时期,禁烟法令比较简单,且未严格执行。嘉庆时期,清廷开始严厉禁烟。道光时期,清政府禁烟法律更为严密,罪行惩罚也愈加严厉。清朝禁烟法令的失效说明,有法可依固然重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清朝政府对台湾二百余年的主权管理,中日甲午之战后清朝政府需要各种人才与力量帮助,杨廷理、唐景崧等丰富的从政阅历及社会管理经验,是清朝广西民族英雄对台湾建设能够作出积极贡献的主要原因。开发边区,为建设经济繁荣的台湾出力,抗击日军侵略,维护台湾的国家主权等,是清朝广西民族英雄对台湾建设作积极贡献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14,(4):56-56
傅国涌在2月13日的《特区青年报》上撰文指出:大清朝之所以在1911年垮台,最直接的原因是大米价格。1910年4月湖南抢米导致省政府烧了,不光是湖南,中国很多省份都出现了粮食饥荒.连江浙二省鱼米之乡、历代富庶之地都出现了抢米现象。  相似文献   

10.
《廉政瞭望》2013,(9):53-53
“高雅”的行贿 历史小说《胡雪岩》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朝地方官员给京宫行贿,先要按惯例到琉璃厂的字画古董店问路,讲清楚想给哪个大官送多少银子,然后字画店老板就会告诉他应该送一张什么样的画,而这幅画正是那位大官自己收藏的。字画店老板随后到大宫家里,用行贿者事先给的银子买下那位官员收藏的这幅画,再将这张画交给行贿者。行贿者只需拿着这幅画登门拜访,完璧归赵,行贿就高雅地完成了。  相似文献   

11.
李涵 《廉政瞭望》2014,(18):64-65
雍正皇帝设立的养廉银并没有真正使官场清廉,宫员们逐渐将养廉银作为自己的正常收入,而忽路了该项收入设立的意义。养廉银外又私征养廉银,捞取灰色收入成了官场潜规则,导致清朝地方贪腐情况几乎为史上之最。  相似文献   

12.
惠民 《廉政瞭望》2010,(23):64-64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在清朝的官场,钱是很神通广大的。清谚云:“捐官做,买马骑。”捐官(捐纳、捐班)即为清政府公开推行的用钱买官制度。按照清朝的规定,除八旗户下人、汉人家奴、优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官当。在清朝,官职确实已成一种商品。  相似文献   

13.
戴旭 《党建》2010,(7):44-44
1840年,清朝的GDP是英国的6倍,英国的GDP占世界的5%,我们的GDP占世界的33%,英国相当于我们的1/6。清朝军队当时有100多万人,1840年进虎门的英国远征军只有4000人,结果100多万人的中国军队和4000人的一支军队签订了《南京条约》。1894年,清朝的GDP是日本的9倍。  相似文献   

14.
板桥霜 《廉政瞭望》2014,(12):26-28
国人讲究“为尊者讳”,仅仅凭借简单史料,揣测李鸿章、袁世凯、张謇、孙中山、光绪皇帝、慈禧太后……这些历史人物山年在甲午战争之时的立场,很可能是不准确的,但里面也不乏一些可供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廉政瞭望》2013,(5):53
"高雅"的行贿历史小说《胡雪岩》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朝地方官员给京官行贿,先要按惯例到琉璃厂的字画古董店问路,讲清楚想给哪个大官送多少银子,然后字画店老板就会告诉他应该送一张什么样的画,而这幅画正是那位大官自己收藏的。字画店老板随后到大官家里,用行贿者事先给的银子买下那位官员收藏的这幅画,再将这张画交给行贿者。行贿者只需拿着这幅画登门拜访,完璧归赵,行贿就高雅地完成了。  相似文献   

16.
王巨新 《理论学刊》2023,(2):159-169
清朝前期的海难救助制度经历了从形成、发展到不断完善的过程,逐步构建起以外国遭风难民救助为中心,以遭风贡船给予优恤、外国遭风难民经清朝中转遣返、外国救助送回清朝遭风难民予以奖赏等制度为补充的救助制度体系。清廷针对不同国籍遭风难民的遣返途径多有不同,各省救助标准也有所差异,这是对历史传统、救助条件、方便遣返、返程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清廷对外国遭风难民“动支公项”进行救助,救助范围涵盖了人员、船只、货物,救助标准远优厚于对本国遭风难民的遣返原籍,反映和体现了统治者“怀柔远人”的天朝意识。清代前期东亚、东南亚地区各国海难互助,一定程度上构建起以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为中心内容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新版《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上册提到在中法战争爆发前,清朝军队应邀援越抗法;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12,(5):61-61
吴钩在他的著作《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手》(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指出:什么是“官场隐权力”呢?不妨引用乾隆和嘉庆朝封疆大吏勒保的一段自述来说明。勒保说:我刚刚到成都府当通判时,因为不讨上司喜欢,时常遭到呵责,同僚们见风使舵,对我爱理不理。每次到上级衙门排班参见、禀报公事时,竞也无人理睬。  相似文献   

19.
范永强 《党课》2014,(21):98-100
朝鲜“甲申政变”后,军事上取得了胜利的清政府,却在政治上节节败退,最终丧失了对朝宗主权。这是中国历史上因政治软弱无能而导致丧权辱国的典型案例,难怪当时便有人痛心地指出:“甲午战争的情况已在这时约定了。”  相似文献   

20.
赖晨 《党课》2013,(6):99-102
制造假钱行骗的江湖中人,在明清时期称之为“火门”。这是因为古代中国的货币一般是金、银、铜等金属铸币,冶炼伪造假币都需要“火”,所以叫做“火门”。火门也分很多类,有专门炼“伪金”的:造假元宝、假金首饰、假黄金器皿等;有专门炼“伪银”的:造假银钱、假银器的;有专门伪造各类假铜钱、假铁铸钱的;也有专门伪造各种纸币(如宋代的交子、会子,元明的宝钞等)的;还有伪造各种汇票和各类有价证券(如明清时期卖盐的专卖证盐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