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丢三别落四     
柳萌 《世纪风采》2007,(3):43-43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人生规律,谁都无法阻挡时光流逝。因此,老年人考虑问题、处理事情,都应该从实际出发,这样反而会使生活多些情趣。比方说记忆力减退,经常“丢三落四”犯糊涂,对此有的老年朋友很苦恼,其实完全无此必要。依我看,人到了老年就应该有所“丢”有所。  相似文献   

2.
周桂钿 《新视野》2000,(4):71-74
中国古代讲人才问题的内容很多,现在研究起来,对我们今天的事业、企业的用人方面都会有启发作用。中国古人一方面讲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一方面又讲“无求备于一人”。在“备”与“不备”的问题上,似乎有矛盾,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所谓“任人唯贤”,这个“贤”就是指贤人。什么样的人才是贤人呢?一般认为德才兼备的人就是贤人。这样一说,似乎很简单,但实际生活却是非常丰富、十分复杂的。例如,什么叫德才兼备?有德的人会不会犯错误?会不会犯道德方面的错误?犯了道德方面错误的人还能不能任用?有德无才和无德有才,这…  相似文献   

3.
骆驼 《廉政瞭望》2012,(16):68-68
瑞士有一位病理学家叫特凡·博利格尔,这位老兄虽然没有看过港产“古惑仔系列”电影,却经常在酒吧里目睹脾气暴躁的人用啤酒瓶打架。他显然对这种暴力斗殴很有兴趣,总想搞明白一个问题——到底是用装满啤酒的酒瓶击打头部比较安全,还是用空啤酒瓶击打头部比较安全?于是他组织了一帮同事,开始拿啤酒瓶和人的头骨做实验。实验就是拿酒瓶敲人的头盖骨,然后记录敲击数值。  相似文献   

4.
乌元春 《党建文汇》2014,(11):37-37
瑞士信贷银行10月14日发布2014全球财富报告显示,全球有12.82万“超高净值”富人.即净资产超过5000万美元的人,比一年前的9.87万人增加不少。  相似文献   

5.
栾慧 《党建文汇》2007,(11):25-25
瑞士是个颇让人惊奇的国家:一顶“和平中立国”的帽子戴了近200年,但又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军火库。近年来,随着瑞士涉枪犯罪以及饮弹自杀事件的上升,促使这个将“家中保存弹药枪支”作为“寻常事”的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枪弹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瑞士“公款吃喝”亲历记瑞士人邀请别人参加活动,常常是“先小人后君子”,即在请柬上预先注明某种性质的活动,之后备有晚餐或酒会,请用餐者预先交若干瑞士法郎,并随请柬寄来一张填好被请人姓名、地址和汇款数目的单子,如果被请人不想用餐,也要提前说明。前年冬季的...  相似文献   

7.
楠楠 《党课》2007,(4):117-118
世界上的人都知道瑞士是个“永久中立国”。欧洲自古以来就是个弱肉强食、战火绵绵不绝的地方。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绝大多数的国家都卷入其中,只有小小瑞士国能够安然地置身于战火之外,充分享受着“永久中立”所带来的种种益处。  相似文献   

8.
“一家瑞士银行将会公开其秘密文件,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纽约时报》不久前报道说。但眼下看来,瑞士很有可能不再是富人的避税天堂。  相似文献   

9.
不记得是哪一位古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可畏人尽如我意”。用今天话说,就是:事事处处合我心意的人,可怕。人能事事处处合自己的心意,应该感到高兴,为什么会觉得可怕呢?有例可答。战国时,齐桓公身边有四个很合心意的人。他想尝尝小孩肉的滋味,其中的易牙就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指周文王被殷纣王困在美里而演周易一事。周文王是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他推演的《厨易》也充满了忧患之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困厄,君子应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而自强,不怨天。不尤人,勇敢地去面对一切挫折。  相似文献   

11.
刚到瑞士时,我患了重感冒。有一次在公车上,我喷嚏连连。我每打一次喷嚏.车上乘客就“轮流”转过头来对我说:“祝你健康!”当时,我好不习惯这样的“关注”,怪尴尬的,还没到达目的地就提前“逃”下车,不料下车前还有不少人(包括司机在内)齐声祝福我“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他乡明月     
人们常说“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其实,他乡的月亮也很明媚,只是感受有所不同。那是我们在瑞士学习培训的第4个周末。一周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过后,终于盼来了星期六,又适逢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就像夜空中那薄雾萦绕的明月,如梦如缕、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3.
风青杨 《党课》2012,(10):69-70
记得徐静蕾有一次在李咏主持的“咏乐汇”节目中回答问题时,有“粉丝”问老徐,说她是才女,在很多领域都很有建树,并且总是乐呵呵的,给人的感觉是她“老徐”是一个很容易成功的人。徐静蕾听完后,淡然一笑,说:“你们只看到了贼吃肉,没有看见贼挨打。”  相似文献   

14.
彭宁 《学习导报》2014,(6):22-22
一位笔名叫莫言的人实践了人生的“默言”,在孤独与沉寂中证实了人生可能的广阔与深邃。学会孤独,正是普遍浮躁、喧闹、急功近利的当代人最最缺乏的。正如莫言所坦言,健康生活其实应该很简单,要“悠着点,慢着点”。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08,(3):121-121
时下有一种人似乎很受年轻人追捧,这种人就是“达人”。例如,对化妆用品了解深入的,被封为“美丽达人”;对茶文化有研究的,被誉为“茶艺达人”,等等。那么,“达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又从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16.
平等在瑞士     
龙四毛 《廉政瞭望》2012,(22):61-61
在瑞士旅居的中国人大概都听过这个故事:一个中国人在瑞士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后,有房有车。查过加入瑞士国籍的要求,发现全部满足,于是决定全家入籍。  相似文献   

17.
委屈的魏延     
快乐大叔 《党课》2009,(1):96-97
关于人脑袋后面长着“反骨”这件事儿,快乐大叔还是从《三国演义》里知道的,应该“得益”于魏延的脑袋。在快乐大叔看来,在《三国演义》这部书里,魏延是一个很委屈的人物。之所以委屈,倒不是因为他最终的下场很惨,主要还在于他老兄打一“出现”就没咋痛快过。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05,(3):57-59
经济学家们往往把国民收入总量比喻成“蛋糕”.而把收入分配比喻成“切蛋糕”。“蛋糕”的切割和分配是个变量.切多切少、切大切小、怎样分配很有讲究。改革开放前.由于“蛋糕”小.而且是平均分,人们心理比较平衡,相安无事。改革开放后.随着“蛋糕”不断增大,特别是由于切“蛋糕”的方法有所改革.“蛋糕”切割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合理切割方法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一个时期出现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现象就难以避免。面对这种状况.一些人感到心里很不平衡.甚至对能否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开始表示怀疑: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呢?  相似文献   

19.
人无论在任何一个岗位上工作,都希望遇到一个心胸开阔的领导。而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具有怎样的容人之量呢?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容人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应该站在“沧海不择细流”和“有容乃大”两种观点上去看待个人胸怀和工作的关系,为此,有必要做到“六容。”  相似文献   

20.
湍水石 《先锋队》2011,(12):25-25
“能耐”本是指一个人的能力、才能,或指一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说一个人有“能耐”,往往是指这个人很有能力,工作干得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