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尚立昆 《湘潮》2014,(8):51-55
贺龙一生戎马倥偬,战功赫赫,平生却有两大业余爱好,一是下棋,一是钓鱼,尤其又以嗜好钓鱼为人们津津乐道。大江南北,到处都有他垂钓的身影,都留下了他钓鱼的足迹。 第一根钓竿收获父亲钓鱼绝技 贺龙出身寒微,全家11口人仅有两亩稻田和一卣多旱地,生活极端困苦。  相似文献   

2.
李星  李阳  李亮  李方 《共产党人》2004,(8):43-45
教诲记心间 父亲从部队转业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作。当时新疆解放不久,工业、交通建设事业任务艰巨,工作十分辛苦。但父亲在紧张的工作期间,从不放松对我们几个子女的教育。他经常给我们讲中国历史上许多贤士名人的故事,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熏陶教育我们。“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父亲看我们不上课,心里很不安,于是对李  相似文献   

3.
大刘 《廉政瞭望》2010,(11):49-49
第一局:东晋时期,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8万人马,打败了号称百万人马的前秦80万大军。当捷报传回建康的时候,指挥全军的谢安正跟朋友下棋,他随意看过后,便搁置一旁,继续下棋。友人相问,他只是淡淡地说没什么,只是小孩子们已经把敌人打败了。  相似文献   

4.
姚远 《党史纵览》2013,(7):35-37
陈毅元帅不仅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杰出军事家和博古通今的优秀诗人,他还十分喜爱下棋。陈毅下棋不是纯粹为了消遣,他认为:"棋盘就是战场,要认真作战。如果把这当儿戏,举棋不定,乱投子,那死了活该。人要看人品,下棋也要看棋品。"他不仅自己喜欢下棋,对中国围棋事业发展也是关怀备至。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陈毅就对围棋产生了兴趣。到了战争年代,带兵打仗的他也总是随身带着棋具,转战南北。尽管有时敌机在头上盘旋,附近有炸弹爆炸,他仍然仪态从容,继续对局。他常从对  相似文献   

5.
人们都知道陈毅元帅是一位智能双全的杰出军事家和才华横溢的诗人,殊不知他还是一位爱好棋类的高手,与围棋、象棋等结下了不解之缘。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称他为兼资文武此全才的将军。而且,非常喜欢下棋的陈毅不是纯粹为了消遣,他揣摩总结出棋盘就是战场,要认真作战。如果把这当儿戏,举棋不定,乱投子,那死了活该。人要看人品,下棋也要看棋品等道理。到了建国后他对下棋就有了更深的看法,还巧妙有效地将下棋应用到了中国外交事务上……  相似文献   

6.
苗体君 《世纪桥》2012,(6):33-36
彭德怀最大的特点是平时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生平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下棋。他一生读书成瘾,惜书如命,书给了他才智,也给了他奋发力量。彭德怀平时不大喜欢照相,记者给他照相时,他一旦发现就会马上敛起脸上少有的笑容,扭头就走并说:  相似文献   

7.
孟红 《党史博采》2005,(10):22-24
朱德喜欢下棋,那小小棋盘上举棋若定、运筹帷幄的风云“战事”,是他人生常态和人品风格的生动写真。与老乡下棋不忘宣传抗日道理八路军总部驻扎在山西武乡砖壁村时,朱德在紧张的工作和战斗之余,经常和所驻村的乡亲们下棋,并利用下棋来做宣传工作。随部队来的许多援华抗日的国际友人当时住在村中央的李银元家里。朱德每次来看望外宾后,总喜欢和李银元“攻卒踩车”地“杀”一盘。朱德的棋着超群出众,全村找不出一个他的对手。他下棋非常认真,也十分投入,每走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走一步是一步,绝不随便悔棋,更不受观众胡乱指点的影响,总是稳扎…  相似文献   

8.
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是一名税务统计师,每天晚上总要在油灯下算账到深夜。一天晚上,父亲又在低头算账。他在账台旁的长椅上睡着了。恍惚中,他做了一个梦:只见10个数字像10个淘气包,每个淘气包又有很多兄弟姐妹。父亲要把它们唤回来,它们却把父亲的话当作耳边风,还一个劲地扮鬼脸。  相似文献   

9.
彭德怀一生无其它的爱好,只是工作之余,时常爱下个象棋。这个爱好从战争年代起就一直陪伴着他。他下棋认真,又非常随和,下棋时与对奕者完全处于平等地位,有时失了子还要求悔棋,输了棋则是哈哈一笑,推盘认输,但偶尔也和对手争的面红耳赤。彭德怀有很多棋友,有两位棋友则在他的生活中留下了重重两笔:一是和毛岸英同时牺牲的高瑞欣,一是叱咤风云的朱老总。 高瑞欣是西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科的参谋,是彭德怀的棋友之一。战争之闲暇,彭德怀时而和高瑞欣下一局,开始时,他赢的次数多一些,后来高瑞欣赢的次数也逐渐多起来。高瑞欣的…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0,(7):64-65
我父亲是一个处级党员干部,他的一个朋友最近找他要合伙办企业。父亲没答应,那位朋友说如果怕影响不好可以借他人的名义,父亲还是犹豫不决。请问,像我父亲这样的干部是否可以从事营利性活动?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谎言     
葛闪 《党课》2014,(9):104-105
在南方已久的他,给在老家的父亲打电话嘘寒问暖。这种电话,他是隔三差五就打一个的,他生意实在忙,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父亲的关怀。母亲离开后,父亲就像院子里的老磨盘,没了推磨人,除了历经风雨沧桑的苦痛外,蕴藏在心头更多的,是无尽的孤独。他甚至能想象得到,早上,父亲会坐在门槛外,默默地吸着旱烟,一轮又一轮的烟圈,氤氲在他的周围;而中午,父亲就会躺在院子里的老藤椅上,拿一张报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相似文献   

12.
钉子     
《新湘评论》2014,(4):59-59
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7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钉子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父亲这件事情。父亲又说,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给拔出来了。  相似文献   

13.
胥加山 《学习导报》2013,(14):54-54
父亲49岁患病前,我从没见他流过一滴泪。即使祖母去世,二哥被水淹死,也没见父亲流过一滴泪。父亲的身世很凄苦,6岁丧父,9岁母亲改嫁,自己跟着祖母相依为命,直至我的母亲出现,他的痛苦人生才有所好转。然而,父亲自患病动过第一次大手术后,他那颗坚强的心轰然倒塌,变得小女人起来,  相似文献   

14.
自小就知道父亲晕车。 晕车的父亲不喜欢坐车。 端午前夕,父亲来城里看我和弟弟,在我们的极力挽留下,他在城里小住了几天。在这几天里,他一直念叨着要赶在节前回家,我和弟弟商量,利用双休日陪父亲回家。  相似文献   

15.
错过与过错     
艾迪 《党课》2011,(3):110-111
一个年轻人即将大学毕业了。很久以来,他一直想要一辆名品车展示厅里的漂亮跑车。他知道父亲能够买得起,他告诉父亲这是他毕业时唯一想要的礼物。  相似文献   

16.
绿荫浓情     
挑着家庭重担的父亲,在崎岖的生活道路上跋涉了大半辈子,日见苍老了。父亲的这些变化着实让人心疼,我就想让父亲到县城与我同住,让他享几天清福。父亲却过不惯城里的生活,老是牵挂农村老家的树,离开了他的树,心里总觉得空荡荡的,常常住不了几天,就急着要回去。说是回到乡下老家,坐在自己的树园子里,看日出日落,看云聚云散,听树儿和清风细语,心里才踏实,生活才有滋味。其实,父亲也不是不会享福,他是离不开他那绿色的事业。父亲的老屋在河套平原的一个小村落里,房前屋后绿树环绕。每到春天,梨花飞雪,杏花吐艳,绿林间花香…  相似文献   

17.
白马河 《廉政瞭望》2007,(12):61-61
夏夜乱翻书,读到几个懂事的孩子的故事,很是惊讶于中国古代儿童的政治早慧。第一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孔融被捕时,他的两个儿子年纪尚小,正在下棋,他们看到办案人员后神色自若继续下棋。  相似文献   

18.
我父亲左奎元(1915-1978),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寺坪村人,贫农家庭。
  他在少年时代就加入本村拳坊习武,青年时代已成为当地拳术界一位闻名的人物。父亲为了养家,为了生活,给地主家当长工。因不堪忍受地主的剥削压迫,而外出流浪,在黄河边、石楼、永和一带教拳卖艺。1936年父亲在石楼当教拳师傅时,遇到了东征的红军,他接受了红军的宣传,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回村后,看到村里又聘来一位武艺高超的河北拳师。他比父亲技高一筹,而且书法、绘画样样都通。他还偷着看进步书籍,宣传穷人翻身的道理,父亲就拜他为师,二人结为知己。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当父亲与他再相见时,他已经是八路军的一名团级干部了。父亲参加革命后,有一年回家,我还亲眼见到他和村里的乡亲们在街上比武打拳耍刀。  相似文献   

19.
李标 《当代党员》2013,(5):76-76
他出生于奥地利,他的父亲在维也纳开了一家制锁店,生意很好。父亲希望儿子将来继承自己的事业,但从读小学开始,儿子就开始喜欢音乐。开明的父亲在儿子八岁生日那天送给他一架钢琴,还聘请了维也纳一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做儿子的老师。  相似文献   

20.
余玮 《党史纵览》2010,(3):16-20
在刘源看来,人民在父亲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说起父亲,他那深深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刘源说:“我父亲曾说过,他光着屁股来到这个世界,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要作为一个无产者。他做到了。我们为他没有给自己的亲属们留下任何资产倍感自豪。他给后世之人留下的是光辉的思想、高尚的品格和不朽的功绩。现在,人民群众怀念他,也正因为此。我想,能继承他的这笔巨大遗产,并发扬光大.正是他老人家唯一寄望予我们的。”“父亲对我们一直是很严的,从小就给我们定了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