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望兵 《山西青年》2022,(18):163-165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微信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搭建了官方微信平台,进行知识传播、消息推送、平台活动等工作,是现在流行的宣传平台。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官方微信平台建设的意义,客观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平台建设新途径,努力提升平台建设质量,讲好“校园好故事”,传播“校园好声音”。  相似文献   

2.
当腾讯公司于2011年将微信研发出来,这一软件立即席卷全国,微信的用户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根据360手机软件数据中心统计,安卓手机微信客户端下载量超过了5亿,占我国手机用户数量的一半,而这还是不完全统计所得。微信已经是手机用户必不可少的社交软件,它不仅仅是一款软件,更是一种社交文化,是一个展示自我的绝佳平台。自微信产生以来,绵绵不绝的广告也随之出现,在另一个角度上,作为个人社交工具的微信更是屡屡被用于公共事务的处理,这无疑违背了微信的研发宗旨。本文从微信的商业化和功利性入手,探讨近来"微信不再微"的问题,并对这一问题的走向作出合理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信息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等方面已经产生重要的影响,已然成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阵地。作为新兴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功能,高校在充分利用其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应深刻认识到它带来的挑战。随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地不断普及,其在运用和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如何创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应用中的策略和路径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媒体传播与恐怖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不自觉的"共生—互利关系"。尤其是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手机、微博、微信、网络等数字化媒体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有效地遏制了恐怖主义的传播与肆虐;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恐怖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与传播中介。新媒介对于恐怖主义传播活动的"共生论"与"工具论"一直以来也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应对恐怖主义传播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腾讯微信荣获"领先科技成果奖"。从党政机关应用角度看,微信工作群日益频繁并广泛应用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成效显著,获此殊荣当之无愧。与时俱进微信工作群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微信工作群是基于微信群聊功能建立的地区或部门"一把手"和各层级下属之间的网络交流工具,主要用于工作安排、情况通报、经验交流、问题研究、沟通协调、共商谋事等。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上  相似文献   

6.
危机,按照《韦氏英文辞典》的解释,是指“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实践证明,危机事件出现后对相关舆论引导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危机事件处理的进程。本文试从危机传播的主要特征入手,分析危机事件出现后舆论的特点,进而探讨相关引导的策略。一、危机传播的主要特征国外对于危机传播的研究有着相当长的历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危机传播研究发端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它被用来预测假设的政治形势,其目的是防止类似危机的发生,并预测采取措施的价值。1962年在泰勒(TY101)案例中,危机传播研究领域从政治领域拓展到商…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无疑将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手段。目前,微博作为强舆论场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它的媒体价值,而微信则凭借强关系链成为强社交场。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强势新媒体手段在信息传播方面形成闭环共振,产生"双微共生  相似文献   

8.
正黄金和他的团队抓住微信社交营销兴起的机遇,把易企秀从一个想法变成拥有3000多万注册用户的产品,累计获得2亿元融资,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解决了"自营销"难题,使个人事业与时代脉搏产生共振。2014年,一款名叫H5的微信工具"横空出世",这种集文字、图片、动画、音乐于一体的场景传播工具迅速走红网络。来自贵州的80后小伙黄金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种十分新颖和前沿的"自营销"展示技术。他瞄准机  相似文献   

9.
期刊反映社会各阶级和集团的思想和意图,既是一种宣传教育的工具,又是一种传播科学技术和信息的工具其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具备什么样的社会功能,是与期刊的办刊宗旨、与办刊者的思想观点、政治背景密切相关的,一、传播人类进步思想和文化,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功能在我国期刊初创之时,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在华的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其办刊宗旨是为在中国宣传西方宗教思想,为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政策服务,但也客观传播了一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从而在传播人类进步思想文化上发挥了启蒙作用。这种启蒙作用,促发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  相似文献   

10.
微信舆论特点及其带来的监管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微信,由于较好地连接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通道,在传播模式上对大众传播模式有颠覆性的影响,在舆论影响上正成为一只举足轻重的"看不见的手"。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符合在全球范围内由信息技术推动而掀起的媒介革命浪潮。  相似文献   

11.
<正>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越来越普及,互联网技术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微信便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现如今,微信在各个年龄段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伴随微信一起产生的便是"微交往"和"微时代"等新名词。人们越发倾向于利用散碎的时间进行阅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遭遇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承认由微信等现代化交流工具所带来的微交往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我们也逐步进入以微交往  相似文献   

12.
朱华 《理论导报》2023,(12):32-37
近年来,以微信公众号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传统典型报道在形式内容上也随之出现了诸多新变化。“微信体”典型报道崭露头角。本文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切入点,回顾总结其典型报道的演变历史,观察归纳“微信体”典型报道的传播特点和效应,研究其与传统典型报道的差异,探寻新闻传播实践中的“流量密码”。  相似文献   

13.
后真相时代,青年人群微信虚假信息易感现象逐渐成为一个亟待重视的社会问题.日益发达的网络传播瓦解了传统单一权威的讯息来源机制,淹没在信息大海中的青年人群,凭借感情和有限的经验进行信息选择,难以抵达世界的真相,借助微信"转发""分享"等功能,加剧了虚假信息传播的不利影响.为此,加强青少年信息化素养教育,提升辟谣信息的传播效...  相似文献   

14.
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常态化机制的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在成员招募、基地选建、制度落实和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微博、微信等新传播工具的出现,需要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常态化进行重新审视。文章以此为视角,在微传播场域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只有很好地借助"微工具",通过社会、政府、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常态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常态化机制的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在成员招募、基地选建、制度落实和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微博、微信等新传播工具的出现,需要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常态化进行重新审视。文章以此为视角,在微传播场域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只有很好地借助“微工具”,通过社会、政府、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常态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微信、微博、易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应用异军突起、方兴未艾,给人们的社交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一些传言、谣言、骗局也常常借助这个平台肆意传播扩散,譬如,令公众爱心屡屡受伤的“求助陷阱”、不怀好意的“政治谣言”、败坏社会风气的淫秽色情信息等等,严重污染了微信等自媒体的生态。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信融合了新旧媒体的优点而成为新媒体的代表。微信时代的到来给廉洁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微信时代大学生的具体特征出发,提出微信时代可供选择的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的路径。即创建基于微信功能的廉洁教育新平台;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核心,加强大学生的廉洁素养教育;加强信息管控,抵制负面思想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正小程序目前主要包括两种:微信CX和支付宝CX,本文主要讨论微信CX。微信CX的英文名Mini Program,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软件。2017年1月9日的微信公开课Pro中,张小龙宣布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微信是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APP,而微信小程序是微信内含的一个功能。一、什么是CX(微信小程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手机4G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微传播媒介,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与方式。微传播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方式上的改变,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舆情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新态势,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事实上,自然灾害自古就有,只不过现在信息传播与获取手段丰富,给人以日趋严重之感。近年来生态环境危机事件似乎变得更加频发。在生态心理学上,把关切目前和未来的生态环境危机而产生的焦虑或不安称为生态焦虑(ecological anxiety),它实际上是对未来不确定性及其可能后果产生的一种恐惧和悲观性预期。事实上,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不同阶层的群体都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