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新内容。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开放,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谓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它包括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两个方面的内容。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发展生产力,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是必由之路。”这就是说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要求,建立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前人所没有从事过的一种创造性实践。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强国之路,是历史的必然。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进行改革(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  相似文献   

4.
一、农业和农民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近年来,农业再次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一个历史性变革时期。农村生产力要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从改革方面看,农村经济体制正处在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体制转换时期,新体制的框架刚刚建立,许多方面还不完善,农村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从发展方面看,到本世纪末要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和农民奔小康的目标,到下世纪中叶要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四个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一项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认清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  相似文献   

6.
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解放以后二十多年,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学习和照搬原苏联的经济工作经验,以及“左”的错误影响,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模糊不清,在经济工作中总是在所有制方面做文章,认为所有制的形式越纯越好,越高越好,“一大二公”平均主义。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已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挫伤了人民生产工作的积极性。整  相似文献   

7.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他在深刻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进而对一些长期争论不已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的标准.在此同时,他还就抓住时机,发展自己,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许多重大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发表了极为重要的意见,提出了“三个一点”,即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的伟大号召,发出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动员令.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毛泽东对生产力问题作出泣大量的论述,其主要观点如下:重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革命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搞社会主义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强调解放、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并举;首次提出了将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一个政党的政策和实践的标准;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理论,为探讨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矛盾提供了基本思路;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卫兴华 《求实》2016,(8):37-42
要依据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既要重视我国提出生产力标准的重要意义,也应重视而不应忽视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内的社会主义价值判断标准。每个社会制度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不要混淆两种视角的判断标准。其一是在剥削制度下统治阶级及其主流观点的判断标准,认为其剥削制度是公平的、合理的、正义的;其二是马克思对各种社会制度的价值判断标准,既肯定一切剥削制度的存在和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用道义原则去说明,但又不认同各种剥削制度是公平的、正义的,还批判了资本主义辩护士的观点。发展社会主义,应将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价值判断标准统一起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理念,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指导意见,事实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价值判断标准。有人宣扬唯生产力论和唯生产力标准论,这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正首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六大改革必须始终围绕一个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符合13亿多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生产力出发,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小平同志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1.改革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就是通过改革,最终要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体制。 2.改革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四个坚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一个立国立本,一个强国之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共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只有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才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坚持用什么样的标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是一个集中反映对社会主义认识正确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得失成败的重大原则问题.江泽民同志5·29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再一次强调,在今后的改革开放中仍然要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根本标准.这对于我  相似文献   

13.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小平同志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概念,譬如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关于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关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反对自我封闭和孤立;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关于“一国两制”;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制止动乱,防止和平演变;关于警惕“右”,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蕴藏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改革思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辟地阐述了中国进行改革的性质、方向、对象、目的等等,成为贯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条主线。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谈改革,首先必须确定改革的方向,改革的性质。1985年,邓小平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中讲到:“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之路,在世界历史中是落后国家开辟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创新之路。十月革命道路对中国的启示之一就是中国无法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要根据国情和世情的实际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苏联模式的崩溃则从反面提醒我们,必须始终遵循生产力第一性的基本原理,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生产力标准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理论界已发表了不少有益的见解。本文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全面理解和运用生产力标准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从制度评价的角度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的实现要坚持国家长治久安、生产力发展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国家长治久安是基本标准,推动生产力发展是根本标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高标准。上述标准,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在实践中,需要遵循制度人民性实现的要求,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保障并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全面地发展了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为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创立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从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为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他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从发展科技上为不断推动新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动力;他还精辟地阐明了广大劳动人民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为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我们要全面地掌握和贯彻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重要论述,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党建》1994,(5)
对精神文明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刘吉答本刊记者问编者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我们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这“三个有利于”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看待经济体制转换中,社...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①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强调"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有企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深化企业改革,搞好国有企业,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我国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