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中国语言环境下如何进行英语的自主有效输入是英语学习者直接面对的问题。由于缺乏一种自然的学习环境,中国人对英语的掌握无法像二语习得那么自然,这就需要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为地创造出一种自然的学习英语的环境,让英语知识潜移默化地输入自己的头脑。此外,学习者还应注意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加强自然的英语知识的输入,如背诵英语短文、欣赏英语电影等,以便更直观地了解英语的本质和魅力,使学习的过程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刘恕 《北京观察》1999,(5):27-28
伴随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和影响能力不断加强。但人类毕竟是大自然庞大系统的组成之一,在其对自然施以影响过程中,始终受自然规律的作用与制约。因此,人类如何更好地了解、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如何善待自然,能惟其难,更待其慎,就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攸关之本领。“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只有勤于学习、善用人类创造之知识丰富自己、学会以“他山之石”为己用,才有利于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迈上聪智之路。众所周知,本世纪20年代之后,苏联以其雄厚的国力进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文明,社会的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人们在创造和追求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已经认识到要与自然和谐发展,自己的机会要与后人的机会平等,但人类能不能战胜自私,放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放弃追求眼前的急功近利,这就看人的素质了。因此,提高人的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最终的目标。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取决于  相似文献   

4.
对于人和自然关系出现的诸多不协调,引起了人类深深的反思。如何使人和自然重新协调,是当今人类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如何协调?这就要求必须具有使之协调发展的思想前提、社会前提和科学前提。其中,思想前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确立正确的思想前提首先就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把道德意识引入到环境问题中,从而建立起环境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建立和发展,给了人类深深的触动和警示,人类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正如自然中心者所认为的:人不再是高贵物种,不能再以人出发思考生态环境的问题,而应从公允的,没有物种偏好的立场建构自己的环境伦…  相似文献   

5.
作为荆门市人大代表、东宝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胡道银有很深的环保情结,对人大代表反映的环保问题十分重视。他常说,环保工作既是基本国策,更是东宝区策,要当作最基础的工作长抓不懈。人是环境的产物,本身也是环境,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尊重人类自己。坚持科学发展观,本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更不能因现在的发展为将来的发展留下隐患,增加成本。全区每年  相似文献   

6.
才惠莲 《理论月刊》2008,(8):114-116
环境法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与法制发展的风格、特色有关,而且源于人类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活动。分析我国环境法治的未来方向与途径,诸如环境法立法模式、道路选择、发展机制等问题,都应该是蕴含历史规律的创新活动,它必须得到本国民众、本土化法律文化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们对中考思想品德主观题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要求,使学业评价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进行了探索,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相似文献   

8.
成长的动力     
人作为生命有机体的特性,就决定了人只能是学而知之,不可能是生而知之;而人类对自然、社会及人自身探索的渐进过程,又决定了人类知识的不断发展性和不可穷尽性。无疑,这就预示着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生命历程中,始终要伴随着学习的社会活动。对于年轻人而言,“学习”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摄取的知识、掌握的行为方式及其技能是其步入社会的资本。一个人由学习而累积起来的知识、实力是雄厚的还是薄弱的,取决于个人的天资、勤奋和自为的学习。一个人的成就,固然与其所处机遇有关,但能否抓住机遇促成自我发展,将取决于其原有的由经…  相似文献   

9.
论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全球化的背景下,知识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学习环境数字化从一种趋势将发展成一种必然.然而数字化的学习离不开信息环境,个人的信息素养是数字化学习的支撑.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如何发现信息,如何利用信息和如何分析信息等等.数字化的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的完美结合,才是学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共享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谢宝富 《人民论坛》2012,(34):34-35
目前中国大多数农民以及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经济基础,与汉唐盛世的小农相似,面对这样的基础,如若进行激进的政治改革是不能没有风险的渐进式政治发展道路必将延续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既取决于决策集团的价值偏好、主观意愿,更取决于其所在的时空环境,即所谓"形势比人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类自我拯救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兵 《桂海论丛》2013,29(5):13-20
生态危机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使传统经济发展成为一种自我毁灭的癌模式。生态文明需要系统思维,需要超越传统发展观狭隘的思维模式,科技并不万能,生态文明不能完全依赖科技发展。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内在限度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别无选择的历史选择。人类未来可持续地生活应该是一种简约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首席信息官在建立"向上和向外"关系时,实际需要了解的方面:技术如何影响战略目标及其实施;如何保持平衡的判断力,成为领导团队的一部分;如何与外界共享知识,改进创新扩散.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从事的事业是宏伟的、波澜壮阔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不但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王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主党,同时要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知识来丰景和提高自己。I值一8台格的政治顾导者,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都要学。特别要注意学习展映当代世弄政治、经济、文化新发展的各种新知识,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江泽民:在省部级王要颔导干创益田研究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氏1目12日)能不能把握大局、服从大局、服…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恒钊 《前沿》2010,(14):11-1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生态,如何处理环境危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才能保证我们当代以及子孙后代安居乐业、永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正>今天,虽然仍不能确定自己将去向何处,但现代智人正翻开身心设计演化新篇章。利器在手,要么堕下危崖,要么闯进乌托邦。奔向瓦肯,需要行动,需要智慧,更需要人类的勇气。人们奔走相告:未来已来。可人类会去往何方,人类社会将走向何处?关于未来,哲学家可以说些什么?今日之哲学,不能不从新科技切入未来之思。  相似文献   

16.
我是1967年的初中毕业生。1974年进青岛港当了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的工作环境,使我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我不断在想:难道实现不了大学梦就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难道我们码头工人就不能摆脱这种出大力、流大汗的命运?在港口多年的生产生活中,我深信这样一个理儿: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发奋学习才能成就未来。多年来,我坚持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带着问题去学,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为了攻下控制电路板技术,我着魔似地钻研。从瑞…  相似文献   

17.
发展是硬道理不等于要牺牲环境人类属于地球,但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将环境质量列入政绩考核的范围……20年前,国人说环境,似乎很轻松,开口则说日本污染怎样,英国环境如何,好像与自己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的时代。1987年4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即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为代价。应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为了可持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如果人为地去破坏这一法则,人类就会等于是破坏自己未来的生存空间.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计方式.这就是,在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里产生了不同文化选择的文明起源多元中心的原因.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时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民族文化的保护是维护民族利益的根本,一个民族只有不丧失自己的文化,才会在未来社会中拥有自己的生存资本和发展空间.本文从国际法、民族习惯法、党和国家民族正策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刘晓军 《前沿》2013,(1):36-38,183
从传授知识转变为人格教育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而《论语》中的学习思想正可以提供重要借鉴。基于人自身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知识传授与人格教育统一起来;知行结合,先知后行,以行为本,《论语》在这些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与此相应,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脱离书本教育、知识传授,更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人生实践,以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