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夜晚,我一遍一遍拜读习总书记《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直到把这首词背下来。吟咏之中,我感到习总书记与焦裕禄同志的心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
陶克 《学习导报》2014,(7):44-44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相似文献   

3.
青山 《党史纵览》2009,(11):49-52
兰考有奇树 大名唤“焦桐” 泡桐树,是一种在我国华北平原上很常见的用材树。它躯干挺拔,根系发达,叶如蒲扇,花似杯盏,尤其是那紫粉色的花朵,层叠成簇,排列在铁青色的枝条上,不开则已,一开就开得满树繁华,轰轰烈烈,令人感到满眼蓬勃的活力与生气。更重要的是,泡桐成材周期较短,一般10年左右就可长成合抱粗的大树。因此,大多数庄户人家的房前屋后,榆杨楝槐等树木中间,都不难看到它的身姿。  相似文献   

4.
《当代党员》2014,(6):20-23
历史的天空中,总有一些响亮的名字,如永不磨灭的丰碑一样,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5.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只工作了一年半的时间,却用实际行动铸就了感天动地的焦裕禄精神。当年他亲手栽下的一棵棵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在中原大地根深叶茂,茁壮成长,人们亲切地称其为“焦桐”。“焦桐”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是矗立在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相似文献   

6.
《当代党员》2015,(7):15-15
“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 1963年一个冬夜,暴风雪袭击兰考。县委大院里,县委书记焦裕禄屋咀的灯通宵未灭。阵阵剧痛,从肝部传来——豆大的汗滴。从他脸庞滑下。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2,(23):44-44
泡桐,是树木里的平头百姓。而一到兰考,你就会发现泡桐是这里最受尊重的树种,因为它耐盐碱、喜沙石、长得快,是防风固沙最实用的树。因为是焦裕禄当年力主推广种植,所以兰考人又把这树称为“焦桐”。  相似文献   

8.
郑凯 《党课》2012,(22):65-67
建党以来,我们党涌现出很多党的好干部,如焦裕禄、沈浩等,他们的先进事迹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身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以他们为榜样,干出一番事业。  相似文献   

9.
51年前,兰考大地一片沙丘,一阵风刮过满嘴是沙。如今,兰考大地绿树成荫,满眼的泡桐树仿佛巨人般守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这是焦裕禄同志当年到河南省兰考县工作时,为了防风治沙引种的泡桐树,如今已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焦桐”。  相似文献   

10.
焦裕禄同志虽然已经离开我们49年了,但他的伟大形象和光辉精神却长留天地之间。他以自己壮丽的一生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铸就了一座精神丰碑,永远是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是鼓舞我们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务实清廉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党建》2013,(7):21-21
“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河南省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1922—1964年)  相似文献   

12.
38年前,在兰考大地上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逝世了,然而他铸造在百姓心中的那座丰碑却永存。38年来,人民群众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与日俱增,对他的呼唤日渐迫切。他们期望焦裕禄还能回到兰考大地,带领大家开拓拼搏,治穷致富。在这种呼唤声中我们来到兰考大地,在寻觅焦裕禄的踪迹中,采访了他———焦裕禄的儿子、杞县县长、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小焦书记”焦跃进。母亲让他认识了父亲单从相貌上看,他并不像他的父亲。但与他交谈,就会发现他们父子之间的相似之处,就会感受到一个生命的延续,一种精神的传承。其实,父亲去世时,…  相似文献   

13.
李蓉 《学习月刊》2014,(11):42-43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行动的方向。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最根本的是思想上的先进。其核心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观看了焦裕禄同志的故事片后,对这个观点更是有了深切的感受。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4.
轩岩 《党建》2011,(4):33-33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比作土地,强调我们党只有同人民结合起来,才能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种扎根沃土、承接地气、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让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和信任,  相似文献   

15.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初冬,我们来到黄河故道边的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陵园。肃穆典雅的陵前,三三两两的人们站在墓前,没有喧哗,只有静思,似乎能听到咚咚跳动的心音。白色大理石的屏壁上,毛泽东题写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金色大字熠熠闪光。墓旁不知谁放着两捧姹紫嫣红的花束,似乎还沾着朝露,在渐渐泛黄的泡桐、松柏中显得那样鲜艳。有~队武警战士来到墓前祭奠,我心中一震,焦裕禄离开我们已37年,当年和他一起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多作古,但后来者仍然如此缅怀他、崇敬他。他如一座丰碑,耸立在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16.
石勇 《廉政瞭望》2012,(3):32-33
政府和人民是什么关系?人大代表的职能是什么?政府可不可以“教化”人民?日前,广东佛山一名人大代表在地方人大会议期间发出“百姓是教好的,不是养好的,就像溺爱的孩子不可能是孝子,溺爱的百姓也可能比较刁民”的雷语,引起轩然大波,也暴露了这些问题在现实中的混乱。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考察期间的重要讲话,对我们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做让党放心和百姓欢迎的好干部。  相似文献   

18.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和平区小白楼街道党工委结合社区实际,精心谋划、创新载体,突出服务群众这一特色,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9.
王军 《党史博采》2014,(5):32-33
一 今年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0周年。1964年5月14日9时45分,焦裕禄在河南郑州病逝,终年42岁。1966年2月7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同时刊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焦裕禄这个名字传遍了全国。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敬畏人民,理当是党员干部做人做官的大境界、从业从政的大逻辑。纵观党的历史,无论是党的领袖,还是党的优秀分子,无不是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们成为伟人,或成就伟大人生,是因为他们心中对人民始终充满敬畏,常思百姓所想,常念百姓所苦.常谋百姓所求.常办百姓所需.由衷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