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满铁作为日本“国策会社”,在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过程中,通过设置调查机关,投资成立移民执行机构,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移民组织等活动,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日本移民侵略。由于满铁与日本军方特殊的密切关系,也必然决定了其在日本对中国东北移民活动中,扮演着策划者和执行者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满铁作为日本“国策会社”,在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过程中,通过设置调查机关、投资成立移民执行机构、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移民组织等活动,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日本移民侵略。由于满铁与日本军方特殊的密切关系,也必然决定了其在日本对中国东北移民活动中,扮演着策划者和执行者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满铁的“满洲”经营与附属地各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俄战争后日本殖民者以“满铁”为主体,在中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贸易、交通、文化等侵略。同时利用“满铁”以满铁大连图书馆和国立奉天图书馆为集源中心与附属地各图书馆,形成纵横交错的东北文化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场所。最终以文事的形式来管理达到实以武备统治东北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伪满洲国成立之初,电力产业呈现出以火力发电为主、水力发电为辅,即"火主水从"的实态。以1936年12月28日伪满洲国成立水力电气建设局及水利电气建设委员会为标志,转向了"水主火从"。先后建设了鸭绿江水丰水电站、牡丹江镜泊湖水电站、浑江桓仁水电站和第二松花江上的丰满水电站。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为止,已建成的水电机组装机容量约为61.6万kW。日本在掠夺这些水电资源的同时,也为军工等产业提供了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垂直一体化的发电、输配电、售电三个环节对伪满洲国的电力产业政策进行了梳理、分析,揭示出了伪满洲国电力产业政策的畸形性及掠夺性。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侵略,制造的傀儡国家,而决非"独立国家"。就其国民经济而言,亦是作为日本宗主国经济的附属物而存在的殖民地经济,并非是独立的形态。伪满洲国的电力产业政策同其他经济政策一样,是日本法西斯战时统制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也只是由于电力产业具有国民经济基础的特性,使得电力产业政策居于伪满洲国统制经济政策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6.
满铁奉天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铁奉天图书馆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三座参考图书馆之一,该图书馆存在期间是1910年到1945年,它是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本文介绍了满铁奉天图书馆的概况、特色文献收藏、满铁奉天图书馆各种文献目录、由满铁奉天图书馆研究整理出版的各种出版物。同时介绍了抗战胜利后,满铁奉天图书馆文献被接收情况和后来的文献流向。  相似文献   

7.
"协和会"成立于1932年,是伪满洲国最大的国民化组织机构,在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本文从关东军的奴化意识、郑孝胥的王道政治和"协和会"开展的国民运动三个视角,论及了"协和会"是伪满洲国殖民体征的产物、它也必然随着日本在中国东北殖民统治的消亡而烟消云散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至1930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伪满洲国成立后,伪满政府倚仗日本关东军,强行侵占了我国东北各地海关。中国东北地区长期出超的局面在1933年反转,并且入超额出现扩大趋势。伪满政权极力促进所谓的"日满一体化",使得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更加向对日贸易集中。随着列强的经济利益争夺日趋白热化,伪满洲国逐渐步入统制贸易之途。  相似文献   

9.
“满铁”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产物和工具。在中国长达40年之久的活动中,满铁曾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也给所谓满蒙地区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足迹。自50年代中期以来,吉林大学《满铁史资料编写组》在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协助下,对满铁史开展了系统的、独立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苏崇民教授是这一研究集体中的主要代表。苏教授撰写的此文全面地评述了在满铁史研究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中国存在的将近 4 0年时间里 ,拥有庞大的调查机构 ,大搞情报调查活动 ,为日本军队和政府提供侵略中国的决策咨询和参考 ,充当着日本侵华的先遣部队与参谋。满铁调查部在日本侵华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满铁是近代日本设在中国最大的“国策会社”,是近代日本在中国进行搜集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情报的特殊机构。日本战败后,满铁大部分资料留存于中国,分散于中国国内的数十家图书馆。这批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满铁资料,是我们研究东北亚近现代史、近现代中日关系史和中国东北地方史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三十年来我国的满铁文献资料整理与出版及学术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建立殖民统治的"新国家",极力策动内蒙部分上层人物、分裂分子组织武装,乘机暴乱,大搞民族分裂的"独立"、"自治"运动。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为稳定殖民统治,对内蒙古地区的管理形式采取了以蒙古"王公为中心"体制的所谓"民族自治"的怀柔政策。当伪满洲国各级政权完全控制在日本人手中的时候,便开始废除传统的蒙古王公制度,实行"特权奉上",蒙古王公享受了两个多世纪的特权被彻底剥夺。  相似文献   

13.
满铁设立是日本经略中国大陆的重要开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满铁的设立是日俄战争的结果 ,是东亚国际关系新格局的集中体现。满铁依靠特权建立起一个超乎中国主权和法律之上的“满铁王国” ,构成了以日本国家资本为主导辅之以财阀资本和中小私人资本的“经营满洲”的经济框架。南满铁路是满铁经营活动的基础 ,是日本经济侵略的主干 ,“九一八”事变就是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以之为借口挑起的。可以说 ,从满铁设立经营南满铁路之日就已经埋伏下“九一八”事变的祸根。  相似文献   

14.
当"万国公法"在近代日本逐渐为"公法"及"国际法"概念替换之际,美国人为了达成"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而寻求同盟时,向日本人提出了伸张"亚洲门罗主义"的建议。这一建议暗合了日本的扩张意图,为日本不断利用"公法"张扬"亚洲门罗主义"提供了口实。可以说,20世纪30年代初成立的伪满洲国是这一建议带来的最大成果。然而,在伪满洲国承认问题上,"亚洲门罗主义"达到顶峰的同时又背离了"公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标榜殖民统治的正当性,日本侵略者刻意鼓吹在伪满洲国实行所谓的"地方自治"。在实行的特别市和市制中,设置了"自治委员会"和"咨议会"等议决和咨询机关,为其蒙上了一层"进步"的色彩。然而当我们深入对其进行考察后发现,伪满洲国所设计的"地方自治"充满了虚伪性,它无法掩盖日本侵略者对伪满洲国统治的侵略本质。  相似文献   

16.
伪满洲国成立初期,出于治安上的需要,日本侵略者在地方基层实行保甲制度,通过组织反动保卫团、实行连坐制度等,疯狂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抗,其所需经费以强征所谓的保甲费为支撑。1937年后,由于伪满洲国的主要任务向"国家建设"转变,对于基层地方,发布街制和村制,仿照日本基层的町村制度实行所谓的"地方自治",并制定了统一的街村财政税收制度。但是街村制度并没有脱离保甲制度的藩篱,也没有真正为中国东北基层地方带来自治的福音,不过是对中国东北基层进行侵略和掠夺的变形而已。  相似文献   

17.
吉林大学图书馆馆藏满铁资料的数量、文种、载体形式及资料的内容繁多 ,其核心 ,亦即收藏量最多的是各种调查报告 ,如中国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交通、工业和资源方面的调查报告、东北地区各县的情况调查等等。满铁的各种调查报告是了解和研究战前的中国、战前的东北亚和亚太地区最为翔实的第一手材料 ,应尽快整理和开发这部分资源 ,使其在促进东北亚经济腾飞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伪满洲国成立初期,县成为日本侵略者统治的重点,鼓吹实行县的"自治"。对于县级地方财政,通过建立以日本人为主体的税务监督署,牢牢控制了地方征税机关。在进行国税与地方税分离的同时,进行税制整理,并建立预算决算制度,通过改变旧军阀的"包办"财政,实现对县级地方财政的掌控。1935年《地方税法》发布,初步理顺了地方财政。1936年省地方费设立,蚕食了县市的财源,使本来便脆弱不堪的县级地方财政受到沉重打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伪满洲国亦建立战时体制,为此迫切要求县市实现财政自立,1940年再次对县级财政进行改革。日本侵略者通过对县级地方财政的掌控,实现了对中国东北地方的侵略和掠夺。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满铁组织了自警村移民。截至1937年4月,满铁共建23个自警村,移民1232人。随后,满铁又组织了自警村训练所移民。1940年,满铁在伪满“国有”铁路沿线设置了31个实务训练所,训练生达9100名。满铁为助成自警村移民不遗余力,无偿贷给村员土地,按月给村员发放津贴,减免自警村员及其家属就诊费用等等。满铁自警村移民给中日两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自警村村民生存实际上是建立在对东北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之上,特别是自警村训练所移民作为关东军的后备兵源,战争末期大部分应征入伍。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日俄战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成为日本"经营满洲"的先锋和主体。满铁作为日本在东北建立的殖民侵略机构,下设具有文化侵略性质和殖民主义性质的研究机构,在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及殖民统治过程中,客观上起到了日本军国主义邪恶帮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