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战略家,流体力学的开路人与工程控制论创始人,现代航空科学与航天技术先驱,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他的大名以及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功勋,可以说尽人皆知;但这位科学巨匠和妻子蒋英长达55年的相濡以沫,以及他在妻子心目中的另一个侧面的“钱学森”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
楚楚 《世纪风采》2006,(3):24-25
1935年钱学森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回国受阻震惊新中国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和其导师冯·卡门一起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  相似文献   

4.
楚楚 《党史文苑》2005,(12):38-39
钱学森回国受阻震惊新中国 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和其导师冯·卡门一起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 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杰出奠基人之一。他长期直接参与与组织领导和主持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试验研制,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钱伟长 力学与数学家,政治活动家。从事力学、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并取得突出成就。 钱三强 原子核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做出杰出贡献。 邓稼先 核物理学家,中国的“原子弹之父”,“两弹元勋”。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物理等方面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一生共主持过15次核试验。  相似文献   

6.
他在最优控制系统理论、分布参数控制理论等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被钱学森誉为“控制理论权威”,为控制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将控制理论运用于航空航天技术,先后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代防空导弹的设计,制造、试验和装备生产工作,反导弹武器的总体论证和设计、试制与试验工作,核潜艇发射的潜地导弹研制工作,以及中国第一颗通讯卫星的发射、飞行控制试验,以其渊博的天文学知识和控制技术方面的造诣,为发展中国的航天制导技术做出了贡献;他将控制论应用于社会科学、建立了人口控制论学科,从而结束了从18世纪马尔萨斯以来长达200多年的激烈争论,把人口学变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科学,这一学说的创立,对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控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引起我国和世界人口学界的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7.
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听到钱学森逝世的消息,84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庄逢甘院士十分悲痛。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说,当时我也调入五院,在钱学森直接领  相似文献   

8.
①1911年,钱学森出生于浙江杭州。1935年到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②钱学森提出了著名的《工程控制论》,成为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参与美国第一代火箭的设计③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待遇十分丰厚,工作条件也非常理想,但他总是思念着自己的祖国④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的喜讯传到美国,钱学森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决意回国奉献自己的才智⑤钱学森找到主管他的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要求辞职回国:“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⑥海军次长非常震惊,对人说:“钱学森有超人的才…  相似文献   

9.
<正>谈及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就一定会提及"歼教1""歼8""歼8Ⅱ"等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型。而有一个人的名字,始终与这些机型的研制紧密相连。他就是我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师、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两院院士顾诵芬先生。20世纪50年代,顾诵芬成功地完成了"歼教1"和"初教6"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成为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60年代,他出任"歼8"飞机副总设计师,  相似文献   

10.
普米 《党员文摘》2008,(3):18-19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名字的品牌价值超过1000亿元,一颗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便以他的名字命名。袁隆平在科研上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在物质利益面前甘守清贫,不图享受;在生活中他风趣幽默,童心未泯,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喜爱。  相似文献   

11.
钱学森是我国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物理力学和系统工程领域的科技成果,在火箭、航天、“两弹一星”领域的卓越贡献举世瞩目。他为我国科技情报事业也作出过重要贡献,被誉为“我国国防科技情报事业的导师”。我的父亲江涛和他的战友们对此深有感悟,在《钱学森科技情报工作及相关学术文选》(以下简称《文选》)、《仲国情报学百科全书》等文献中有详细记载。  相似文献   

12.
瓜田 《前线》2009,(12):50-50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开花结果了。曾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的“光纤之父”高锟,今年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再联想到去年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让鄙人有些话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13.
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是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两弹”的研制过程中,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著名科学家,献出了他们的全部智慧和渊博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人们把他们称作中国的导弹和原子弹之父。但更多的人们,把聂荣臻看作是中国的“两弹之父”,并且得到国际上的公认。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此10年期间,聂荣臻顶着天灾人祸,迎难而上,殚精竭虑,带领科技大军攻坚排难,仅用了5年时间,就成功地研制出导弹和原子弹,为发展我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魏勤彬  宗兆盾 《党建》2010,(8):19-20
风洞,被称为航空航天器的摇篮,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飞机、导弹、卫星、火箭,无一不是从这里完成空气动力学试验,然后翱翔九天。  相似文献   

15.
徐娜  张现民 《党史文苑》2013,(11):47-49
1935年。钱学森抱着科技救围的梦想负笈游学,后师从著名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从事航空前沿问题研究,逐渐成为美国航空界翘楚。1950年,受“麦卡锡主义”影响。钱学森经历了行李被查扣、人身被拘捕被软禁等曲折遭遇。  相似文献   

16.
吕春 《党史纵横》2006,(5):22-23
钱学森回国受阻震惊新中国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国留学,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他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与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  相似文献   

17.
<正>他是我国科研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受到钱学森、钱伟长、钱令希三位科学大家青睐,并得到他们亲自教诲的科学家;他是我国首艘核潜艇设计的参与者,为核潜艇建造成功贡献了聪明才智;他在国际上首创的“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助推中国计算力学走向世界;他潜心科研,开拓前行,呕心沥血为祖国经济、国防建设争光添彩。  相似文献   

18.
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为“三钱”;毛主席曾夸他课讲得不错;周总理曾亲切关怀过他,让他穿着自己的鞋子出访四国;邓小平在谈到他时,曾说“这个人的任命,不受年龄限制”;有人戏称他是“万能科学家”,而他自己却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是一位杰出的国家领导人,也是当今世界上年纪最老的校长。这个不平凡的人叫钱伟长,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上海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19.
<正>“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得多”一1956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招待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部分委员。会后用餐时,前来参会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手持请柬走到自己所在的第37桌,却发现桌上没有摆放写有自己名字的桌签。工作人员上前解释,说此前毛泽东看过名单,看到钱学森被安排在第37桌,特意亲笔把他的名字勾到第1桌,  相似文献   

20.
“发轫”,字典里这样解释: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人们提到他,总要把他的名字与他的事业联系起来,开玩笑说是他的名字给他带来了好运气。名字起得好,功归起名人。他笑言,自己的名字不是父母起的,而是一位私塾先生,当时可没想到会有这种巧合……他搞过导弹、火箭,后又去研制卫星,担任过“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等多颗人造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与共和国航天史上的许多“第一”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枚导弹、第一枚火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再加上这次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