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交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需要科学把握三个关系:第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作为理论指南,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和基础;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动力;第三,有着几千年社会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桥梁和纽带,是承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8)
理论创新必须在现有的理论的基础上,在运用现有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它的不足,然后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实践的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现有理论,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是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然后从具体实际出发,不断变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同时在实践中不断革新的科学。因而社会实践的动力、自身所具有的批判性的动力、同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三个关键动力。  相似文献   

3.
邵献平 《理论探讨》2007,(5):127-130
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证明了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结合体。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资源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资源等三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要促使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变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新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和现实选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孙应帅 《学理论》2009,(27):20-23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里,在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时,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住理论来源于实践,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并不断与时俱进的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从实践中得来,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证明正确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预测意义。这包括: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二、理论具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和可预测力;三、理论都是有期效的,但在特定时间段内相对稳定,不能轻言过时;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认识历史历程、实践推进历程和理论生成历程。与之相对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就涵盖了认识历史起点、实践应用起点和理论生成起点。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必须在三个起点同时具备的条件下、必须在三个起点同时具有"相结合"的本质特征的历史时刻进行认定。通过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的判定条件并结合上述三个条件和本质特征,判定1914年1月至1916年5月期间,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留日知识分子的斗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历史进程,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应用序幕,闪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生成的本质因素,最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实践理论是他的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创立社会实践理论的过程中,布迪厄深受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影响.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主要围绕着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问题展开:行动者在哪里活动、如何活动、以及用什么活动.具体来说,就是行动者的实践空间、实践观念以及实践工具是什么?场域、惯习和资本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便是布迪厄给出的这三个问题的答案.由场域、惯习和资本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就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品质,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奠定的理论创新观是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牢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观,我们就能创造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创新观的核心是揭示理论创新的背后根源,马克思主义创新观的关键是分析了实践发展规律和理论创新规律,马克思主义创新观的途径是: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创新理论;创新成果由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9.
要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客观地时待、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大胆地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走出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三个误区一是要走出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误区; 二是要走出神化马克思主义的误区;三是走出以主观需要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当代发展彰显了其三个方面的内在理论逻辑:树立科学时代观,坚持"大时代化"与"小时代化"结合;树立理论与实践结合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时代化的统一;树立与时俱进观,坚持时代精神和时代语境的统一。正是这三重逻辑的内在统一,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方法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三个层面中,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前提,正确认识中国实际是基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是关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的方法论,首先应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根本方法和科学世界观;其次要对中国实际进行客观、全面的估量和分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客观依据;再次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2.
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一项创新性研究,它是在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基础上,揭示理论接受的内在规律,旨在使社会实践主体更好地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从学术发展角度,在考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检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属性、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健康成长共三个方面,阐述了该项研究所提供的理论帮助,为学界清晰地认识该项研究的学术价值提供有益帮助,为进一步开展该项研究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苑华 《理论探讨》2008,3(1):39-42
"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进程中仍然遭遇多种困境.为此,我国理论界曾经提出三种主张:一是"回到马克思",努力掌握马克思的原生态思想;二是"回到实践",在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理论的前提下,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思想;三是"重建",恢复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思想.我们认为,这三种主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正确地理解马克思,而不是针对如何创新"马克思".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是理论创新.因而,我们强调"信仰意识"、"问题意识"、"原创意识"和"当代意识",要在不断进步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方式的内在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需要和相互制约,由于理论与实践各有其性质、特点和要求且具有异质性,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各有其性质、特点和要求且具有间距性,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各有其性质、特点和要求且具有不同步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为基本原则和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方式必然形成其内在张力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大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方式的内在张力主要包括异质性张力、间距性张力和不同步性张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方式的内在张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反思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历史性变化的重要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更新的重要动力,是批判和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聚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关涉建党百年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发展.从历史逻辑看,基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三个铁一般的事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沿着"三个只有"的历史逻辑整体向前推进.从理论建构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脉相承和"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造,集中展现了同"三个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三个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从前沿问题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既要把握好"向内看"与"向外看"的关系,也要把握好"向前看"与"向后看"的关系.总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诠释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理论特色、民族气派、时代风格,呼唤着构建一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命题的研究。当下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都是以哲学主体性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展开的,这种片面的研究方法直接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种典型异化形态。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异化形态向科学形态回归,就必须实现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主体间性转向。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诉求的体现,更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路径的指引。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1,(12)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立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论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从三个方面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把握"两山"理论的三大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理论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为指导,坚持理论、实践、历史和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创新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成立以后,大体呈现出三种研究范式:应然层面的规范分析、或然层面的文本解读、实然层面的经验叙事。三种研究范式受制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社会实践三重定位,在研究中呈现出相互独立和决然分割的状态,这影响到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纵深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当进一步整合现有的研究范式,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促进应然、或然以及实然的贯通,结合规范分析、文本解读以及经验叙事,突出马克思主义实证研究,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脉络,形成马克思主义方法体系,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型与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介入到中国乃至全球的学科分工体系当中,从学科自觉走向学科自信。  相似文献   

20.
梁栋 《学理论》2013,(4):38-39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实践。从党史的角度梳理了建党九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阶段:首次飞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探索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重大飞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回顾党史的基础上,分析和阐述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总结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