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飞翔 《各界》2014,(12):93-93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结束了长达18年的国外求学生涯,应清华大学之聘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此前长期潜心于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  相似文献   

2.
吴宓情事     
王凯 《各界》2011,(10):95-96
吴宓教授治学极为严谨而生活却相当散漫,是一个奇特而又矛盾的人。他的授业弟子季羡林在《(吴雨僧先生回忆录)序》中说:“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对于吴宓的这些“恋爱的浪漫史”,其清华同学兼同事顾毓磅以“千古多情吴雨僧”一语概括,可谓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3.
齐夫 《民主》2006,(10):46-46
前不久,著名学者季羡林看了他的学生编辑的《此情尤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前言初稿后,很不高兴,坚决要求删去“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唯一终身教授”等“高帽”。他对编者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得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是学者,是教授不假,但不要提惟一的,文科是惟一的,还有理科呢?现在是惟一的,还有将来呢?我写的那些东西,除了部分在学术上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哪里称得上什么‘家’?外人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不…  相似文献   

4.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长期潜心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陈寅恪的母亲俞氏己去世,父亲陈三立一再催促他早日成婚,但陈寅恪始终未承允。  相似文献   

5.
李兴濂 《各界》2014,(2):44-44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陈寅恪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才高气傲。其实,他也有风趣和幽默的一面。1925年,陈寅恪进入刚刚创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粱启超、赵元任成为四导师之一。当时的清华,人才济济。陈寅恪在院中是最年轻的导师。他讲课,不是机械的照本宣科,而是旁通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并且庄谐杂陈。  相似文献   

6.
执行秘书     
周锡光《晚年的吴宓先生》提及,一九八八年十二月曾访问冯友兰先生,先生说:‘雨僧(吴氏字)生,最大的贡献是在负责文学院时建立了国学院,并难得把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个人都聘到清华作导师。他本可自任文学院长,但只承认是‘执行秘书’,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难得的。’  相似文献   

7.
国学这个概念、名称,现在学界争论很激烈,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肯定的说法也不一致。我个人认为一个概念、名称能否确立,关键是是否有相应的客观对象,而国学是有其研究、表述的客观对象的。在概念确立的方法方面,我个人也以为,国学概念是开放的,后人可以在前人确立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概念的界定。正是在这两层意义上,我很赞成我的老师张岱年先生的说法:国学是指一国的  相似文献   

8.
史飞翔 《各界》2014,(1):38-38
1909年,王国维进入京师图书馆任编辑,后为《国学丛刊》起草宣言,倡言“学术无新旧之分,无中外之分,无有用无用之分。”这表明王国维以纯粹学术研究为志业,主张“故欲学术之发达,必视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而后可。”  相似文献   

9.
闲斋 《瞭望》1990,(23)
宋祁的《玉楼春》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当时就同“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被认为难得的佳句,传为美谈。宋祁是工部尚书,张先官都郎中。《渔隐丛话》中有一段说:“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遂出,置酒,甚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后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好就好在个“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妙就妙在个“弄”字,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矣。 但是,在文艺创作和评论上都颇有造诣的李渔(他的《闲情偶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艺术理论著作),却偏偏不买这个帐:“有蜚声千载上下而不能  相似文献   

10.
古今论者一般都主张屈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我以为,屈原首先是一个政治家。魏炯若在《离骚发微》中说:“屈原的政治,出于屈原的学术,其政治的来龙去脉,亦即其学术的来龙去脉。屈原在怀王左右,受到严重的谗毁,在楚国贵族社会里,遇到严重的孤立,都是由于政治和学术的原因;最后的沉湘,是殉楚国,殉楚王,也是殉他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所以,我们又认为《离骚》不仅是一般高于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所谓辞赋之祖,尤其它的思想内容更说明它是文学史上空前的政治辞赋。  相似文献   

11.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理论界大体有四种说法,即“对立统一规律”说,“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普遍联系”说;“全体规律范畴”说。这些说法虽各执一词,互有长短。但却一致认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同一回事,这正是导致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核心不等于实质,二者是有区别的: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实质则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一《现代汉语词典》对实质的释义是“本质”,在俄语中,实质和本质是同一个单词。  相似文献   

12.
东耳 《瞭望》1993,(39)
据说,“久违了”的“国学”又在“悄然兴起”,而且是最近打出的一面“旗帜”,不禁愕然。“国学”一词,若是追根寻源,最初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即后世所称的国子监。“悄然兴起”的“国学”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后来有“国故”一词,是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大约到了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些留日的学生把日本人研究中国文化的“支那学”一词迻译过来,这才有了“国学”一词新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黎东方谱名智廉,“东方”是他留学法国护照上用的名字,以后就一直未改。他说,以“东方”为名,含有对东方文化好好研究,努力保存的意思。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河垛场,,黎东方先后就学于上海南洋大学附中、北京清华大学,在清华攻电学,为国学大师梁启超最后之及门弟子。后在巴黎大学专修法国大革命史,师从法国史学大师马第埃教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很多青史留名的事往往都是落榜生干的,写出古典短篇杰作《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做上了“中专生”(岁贡生);收复新疆、建立不世之功的左宗棠,当年三次赴京参加“研究生”(进士)考试都是名落孙山;以(《人间词话》闻名于世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数次参加科举考试无一成功。  相似文献   

15.
朱芳慧 《学理论》2013,(14):246-247
作为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涉及美学、史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并均有卓越建树,尤其值得世人瞩目的是他在教育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极大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程。王国维的教育实践,包括主编《教育世界》、参与并任教于中国建立最早的师范学堂、谋划建立师范学堂等等。王国维早期教育思想为其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这些教育实践又为王国维进一步形成自己独特、先进的、系统的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金强 《各界》2013,(4):72-74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个年轻的学子,就被众多学术大家交口称赞为“天才”。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与其甫一见面,就称其为“天才”;钱穆谓其“天才英发”,并对其寄予厚望,“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同为清华国学院导师的陈寅恪盛誉“张君为清华近年学术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弟尝谓庚子赔款之成绩,  相似文献   

17.
柏园 《瞭望》1996,(26)
最近看到《人间词话·人间词》的新版,谭汝为先生校注,群言出版社版。注得很精确,排得很大方,印得很典雅。国际袖珍型,233页。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著名的文艺批评集;《人间词》则是这位自沉的天才学者的创作。两者合印一册,直是可爱的书物。书前冠以陈寅恪那篇传诵一时的《王观堂先生挽词一并序》,“风仪平生师友间,招魂哀愤满人寰。他年清史求忠迹,一吊前朝万寿山。”  相似文献   

18.
陈福季 《各界》2013,(4):2-2
1998年5月14日杨绛在《人民日报》及《文汇报》等许多家报刊同时刊出了《吴宓先生与钱钟书》一文,其中说:“钱钟书在《论交友》一文中曾说过:他在大学时代,五位最敬爱的老师都是以哲人、导师而更兼做朋友的。吴宓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9.
除夕夜,向有“守岁”之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宋代风俗,“除夕”条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可见这风俗很早了。为什么要守岁,有很多说法。一说是为了“娘长命”,还说是为了“惜光阴”,如古人《守岁》诗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  相似文献   

20.
陈寅恪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