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预警能力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各地的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已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证明,公共危机重在预警及时、反应迅速。本文在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机预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机预警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公共危机视阈中的政府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削弱了政府合法性基础,对传统官僚制"统治"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治理和善治理念倡导政府与公民的双向互动与合作,以公民参与为内在特征和本质要求.它有助于政府化解公共危机,提升政治合法性,克服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基于"积极公民"和"积极政府"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参与式政府治理模式,是实现善治,建设合法性、法治化、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政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重大公共危机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成为衡量地方政府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一面镜子,也成为评价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重大公共危机往往处于特殊时期,地方政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至关重要,集中体现在网络舆情治理策略上。当前,中国处于重大公共危机频发高发阶段,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第一线”,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指导思想、治理原则、应对策略、处置手段和实现目标等,构成了一个治理链条。因此,加强对这一链接组成部分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政府公信力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与支柱,是地方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良性运行与社会和谐的重保障。而实践中依然存在地方政府以民为本行政理念缺乏、行政行为不规范、价值取向有时背离公共利益等现象,究其原因主是受历史文化因素及政府自身因素的影响。公共治理视域下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提高政策可信度;规范地方政府治理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引导社会组织合理发展,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5.
论公共危机的复合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公共危机的治理过程中,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治理机制存在着许多缺陷;而现代公共危机的治理单靠政府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复合治理。而要进行复合治理就必须打破条块分割,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充分发挥其在复合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厘清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关系问题,能够更好地解放政府工作人员处理公共危机的"裹足"思想或"冒进"思想。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只讲"原则",不能顾及到公共危机的变动性,只论"灵活",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对公共危机的治理。因此,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合则两美,离则两伤",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公共危机治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政府成功治理公共危机中的政策工具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府危机管理一般包括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三个阶段,分别具有危机治理前的预防预警性、危机治理中的事态控制性、危机治理后的转危为机性特点。其中,最关键的阶段是危机治理中的事态控制性。本文以政府在危机成功治理中的实例为文本,提出以人民生命为本的政策目标,权威、组织、信息、制度、科学、舆论、合作等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系统发力,能够实现对公共危机的综合治理,控制危机事态恶化,化危险为机遇。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推进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有其必要性。地方政府在治理中面临诸如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理念偏差,社会治理创新能力的缺失,社会治理资源的缺乏等困境。地方政府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就是树立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提高社会治理创新的能力,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发展和培育非政府组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等。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各种危机事件增多,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针对目前我国政府危机意识薄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职能定位存在偏差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危机观,健全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成为信息公开的主体,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者、协调者和善后者。  相似文献   

10.
11.
从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到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危机"治理"是一种根本的跨进。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来理解公共危机治理问题,至少包含治理结构的协同性、治理内容的整体性、治理工具的科学性、治理过程的法治性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12.
论地方政府危机预防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预防是危机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地方政府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对公共危机的预先防范和控制。然而,现实中我们却严重忽视了这一点,这应引起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公共危机预防的紧迫性,并就当前如何加强对公共危机的预防,构建公共危机的预防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关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正处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政府危机预防管理和危机处理的应对策略以及政府危机管理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势在必行。对于一个社会和政府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也为中国带来许多挑战,公共危机成为社会转型的衍生物。公共危机治理中信息交流的顺畅对于危机的治理至关重要,而政府作为权威信息源对于危机治理则是十分关键。但是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在危机治理中的信息缺位与失语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危机的影响,所以探究政府在危机治理中信息缺位与失语的原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王晨 《理论学刊》2022,(4):161-169
数字时代的城市治理,在治理主体定位、体制机制设计及治理效能上都有明显不同于传统治理的特征,实践中也面临着政府治理体制数字化转型难、民生服务数字化升级难和治理成效数字化评估难等困境。以公共价值理论为切入点,寻求数字治理本质与公共价值创造的内涵契合,立足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以及数字公民三个维度构建数字治理的公共价值生产—整合—表达的逻辑框架,通过提升政府政务服务数字化效能、丰富数字化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以及开展数字化治理人文反思的城市治理数字化路径,能够丰富数字时代的治理理论内涵,进而推动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6.
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共危机意识淡薄、公共管理组织缺乏常设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结构和协调机制以及公共危机信息公开不畅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加强公共危机教育,增强公共危机意识;加强组织结构建设,保证公共危机管理组织运作顺畅;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则是可供我国政府选择公共危机管理改善之路.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危机治理:一种不同的概念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霞  向良云 《新视野》2007,(5):50-53
自SARS和"9·11"之后,世界范围内不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了当今持续高度关注的热点,理论界和政府部门都认识到,公共危机是要加以科学的应对的,但是迄今人们所提的都是公共危机的"管理",其管理主体是政府单方面的、单向度的、半封闭式的管理。这一管理的思维所存在的缺憾,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公共危机理论研究的取向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影响到了我国公共危机应对的组织体系建设与政策选择。必须构建一种不同的概念框架,即公共危机治理的概念框架,理论上引导公共危机问题的研究取向,实践中指导塑造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柔性的公共危机治理系统,包括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架构,这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日臻复杂的公共危机应对的前瞻性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世纪桥》2008,(12)
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共危机意识淡薄、公共管理组织缺乏常设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结构和协调机制以及公共危机信息公开不畅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加强公共危机教育,增强公共危机意识;加强组织结构建设,保证公共危机管理组织运作顺畅;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则是可供我国政府选择公共危机管理改善之路。  相似文献   

19.
高质量公共信息在政府与民众间的开放及流动,不仅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对政府提升危机应对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在本次新冠疫情防治中,各地基本做到了及时公开权威性信息,但信息公开程度有所差异,这对民众的风险防范行为和疫情防治效度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对信息公开与治理效度的研究在理论上缺乏因果机制分析,在方法上依赖观察...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地方政府行使社会治理职能的生命线,体现的是公众对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主观评价。公共危机是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理念、行为和效率都会影响其公信力。因此,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地方政府需要在危机管理理念、危机管理法制建设、沟通协调机制及地方政府公务员素质和民众参与意识等方面积极提高以加强和完善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