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著作权侵权形式及其界定陈志刚著作权侵权是指行为人未经著作权人同款又无法律依据,擅自对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进行非法使用的行为。所以著作权侵权有三个法律特征,即:()行为人所侵害的对象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2)行为人所侵害的主体,是对作品享有著作权人,...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有赖于知识的获得与积累;要获得知识与积累,就必须鼓励人们从事智力创作活动并保护人们由此而获得的智力劳动成果,这是知识产权立法之基石。著作权法的实质,是为鼓励智力创作,保护作者、著作权人、传播者的合法权益,调整他们互相之间以及他们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并且同侵犯著作权行为做斗争的法律规范。作者:是指创作了作品的人。著作权人:是指通过继承、遗赠或生前赠与,合同约定转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形式,合法取得著作权的人,传播人(又称邻接权人):是指传播作品的人。我国著作权法把传播人  相似文献   

3.
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是指在著作权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使著作权得以产生的客观实在物,即能够被人们所感知、并能以某种方式固定于物质载体上、可复制、具有创造性的、法定智力劳动成果。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著作权法中,著作权保护客体的法律用语都是使用“作品”这个词来表述著  相似文献   

4.
试论期刊著作权的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尚志 《公安学刊》2006,(2):106-108
期刊作为一种汇编作品,是当然的著作权客体,受著作权法的保护。期刊著作权的双重主体──期刊社(编辑部)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合同关系。网络背景下期刊著作权更易遭受侵犯。保护期刊著作权既要保护作者的著作权,也要保护期刊社(编辑部)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5.
刘凌 《前沿》2007,(1):154-155
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著作权有着密切的联系,著作权应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权利主体、时间及形式上的不确定性与著作权法所要求的作品的确定性有着冲突。立法、行政、加强民族民间对此的思想意识等途径可以消除这种冲突,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相似文献   

6.
杜巧阁 《理论月刊》2010,(4):99-102
受法律保护的作品范围是一个不断扩张的开放体系,虽然我国著作权法不适用于规范性法律文件,但其作品的属性是不可否认的。文章以与理论界存在的法律文件不应该使用书名号的观点进行商榷为逻辑起点,回顾了受著作权制度保护的作品种类的动态发展历程,探讨了法律意义上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呼吁立法部门和理论界重视引用规范性法律文件全称或简称时普遍存在的标点符号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7.
著作权法是技术的产物,发明、复制原创作品的技术导致著作权的产生.著作权法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在著作权法方面产生了这样一种可能,即著作权人直接和读者或作品的使用者交流和交易,出版商的地位被削弱甚至消失,读者或作品的使用者自行实施复制作品行为,直接向作者取得作品.我国著作权法认为,对读者或作品的使用者直接向作者取得作品,属于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本文认为,信息网络传播权这一概念存在着瑕疵,鉴于依靠制定法规范来调整因使用互联网而产生的著作权问题所面临的困难,我国在现阶段对互联网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应以技术措施保护为主.  相似文献   

8.
试论“合理使用”在教学实践中的认定刘瑞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明文规定:著作权人享有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即发表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再现原作品获得报酬权及演绎权。同时对著作权的归属、权利的保护期、著作权的许可使用、法律责...  相似文献   

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版权局:为了有效实施著作权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并理顺著作权人、数字化制品经营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法律关系,特作如下规定:第一条本规定所称数字化制品,是指将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以数字代码形式固定的有形  相似文献   

10.
著作权即版权,是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因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依法享有的一种民事权利,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历来给予高度重视,目前,版权保护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焦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著作权保护的文件,1990年9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过程中,国家又颁布了一系列与著作权法相配套  相似文献   

11.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第三条 著作权法所称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 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均不视为创作。  相似文献   

12.
著作权语境下的建筑作品,应当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包括建筑方案设计图、建筑施工图和模型。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包括建筑物的外观、空间构成、建筑设计图及建筑模型,应将建筑作品单独作为一类著作权客体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3.
刘芳 《人大研究》2000,(5):12-16
●著作权法基本制度体系在数字时代来临的今天仍是适用的 ,但创设新的法律概念也势在必行。●数字作品复制权行使问题及著作权保护 :对著作权的合理使用范围的重新认定 ;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的重新认识。●信息传输是发行权还是公众传播权、抑或是网络传输权 ?我们正踏着高度信息化时代的门槛 ,作为这种信息化原动力的是数字技术。因此 ,我们又常把信息时代叫做数字时代。面对数字时代的著作权保护 ,有两种突出的观点 :一种认为应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 ,通过现有著作权法的修订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另一种观点断言 ,“著作权法已经完全过时…  相似文献   

14.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揭示地质物理信息的材料。我国矿产资源法原则性规定了地质资料受著作权保护,然而缺少科学的可行性规定,矿产资源法和著作权法没有真正建立起地质资料著作权保护机制。文章指出,地质资料中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是著作权保护的对象,地勘单位、投资人将视具体情形分享著作权。根据地勘行业的社会地位和行业特性,地质资料著作权保护需要完善权利归属、权利限制等制度。  相似文献   

15.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委员长会议的委托,作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1990年制定著作权法以来,对于保护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促进  相似文献   

16.
浅谈著作权的法律保护刘喜荣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为创作作品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应当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他们因创作作品而产生的正当权益,应当受到保护。为此著作权法规定了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发表权、署名...  相似文献   

17.
秦莉莉 《前沿》2014,(9):234-235
清人郑板桥画竹积淀了三种境界,“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种境界各有玄妙。作品的构成要件作为著作权法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自有抽象、艰涩之处,而借助郑板桥画竹的境界进行解读则显得明晰透彻、易于把握。“眼中之竹”代指客观实在物,“胸中之竹”代指思想或情感,“手中之竹”代指“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在此解读之中,以作品为客体的著作权私权属性得以彰显,著作权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内容也尽得融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对地勘成果的法律保护尚显薄弱。地勘成果作为智力劳动成果,是地勘成果创作者思想的表达,具有作品的一般特征,应当纳入到著作权法保护范围。要建立起《著作权法》一般保护和《矿产资源法》具体明确的地勘成果法律保护体系,使地勘成果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9.
何英  乔新杰 《人民论坛》2011,(12):92-93
我国现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对地勘成果的法律保护尚显薄弱。地勘成果作为智力劳动成果,是地勘成果创作者思想的表达,具有作品的一般特征,应当纳入到著作权法保护范围。要建立起《著作权法》一般保护和《矿产资源法》具体明确的地勘成果法律保护体系,使地勘成果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著作权刑法保护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和所处的客观环境决定了我国的著作权保护水平相当微弱。直至1990年9月第一部系统的著作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才迟迟出台。尽管如此,该法只规定了侵犯著作权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却没有规定侵犯著作权的刑事责任。其原因是考虑我国公众的接受能力,从一个长期没有有效的著作权保证、无偿使用他人作品习以为常的环境,一跃而对有些侵权行为判处刑罚,人们会难以接受。所以立法留有余地,待著作权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如确有必要,可以在修改法律时,从实际出发,增加刑事条款。为适应国内情况和国际上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需要,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