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民主三种演变形式与社会稳定关系的分析,认为民主的涵义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民主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也不是单一的.因此提出,在民主诉求日益热切之际,当代民主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值得我们在谋求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民主政治与精英政治的比较后提出:政治民主是促成政治稳定,推动社会在其内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下稳步发展的可行途径。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民主与政治稳定失调的原因主要有;改革目标与旧的体制相矛盾,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与传统政治文化相矛盾,经济体制改革突前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相矛盾。文章还指出,要使政治民主与政治稳定协调发展,关键在于进行政治民主建设时,必须解决好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是加强公民政治民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强政治民主的制度和设施建设;四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确立“中国式民主”的话语权地位。民主话语权争议的实质,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的霸权压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为寻求本国发展道路合法性之间的斗争。“中国式民主”符合中国的国情、历史、民族、文化传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检验一个国家实行何种民主形式好坏的标准是政党执政的实践。建立“中国式民主”的话语权地位,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从西方民主的藩篱中解放出来,二要加强舆论引导能力。三要加强“中国式民主”的研究和宣传,四要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4.
农村基层民主与农村社会稳定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洪宝 《求实》2007,(11):85-87
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村基层民主的广泛性、直接性、自治性与农村社会稳定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在农村基层民主实践中,自治职能异化、民主权利弱化、民主参与非制度化、两委矛盾普遍化与农村社会稳定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性。鉴于此,为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就要不断强化二者的正相关,弱化二者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朱德米 《探索》2012,(4):57-62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在实践中对社会矛盾进行源头治理的新创举,它是指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规划、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政策制定、重大改革等,决策前需要对可能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促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安排有效地发挥功能并使之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开发其民主功能。在公共决策过程中通过推进公民参与、转化公民立场来促进决策过程向透明、包容、公开、协商等方向发展。而公民参与体现在信息公开、在场、发出声音、同意等层次。维稳与维权、社会管理与民主建设、强有力的政府和积极的公民参与能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诠释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振建 《世纪桥》2010,(21):70-71,12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网络民主正是一种有力的民主形式,一种有效的民主渠道,它在扩大人民民主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网络民主对公民"四权"的实现出发,探寻其对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丁冬汉 《探索》2012,(3):96-100
一国的民主转型若缺乏内在条件,不仅会使得民主转型难以巩固,还会阻碍民主制度的自然成长、演进。因此,从类型学的角度来分析民主转型的条件,对于民主的巩固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关于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且双方各执一词,都有道理。通过对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特点、异同以及它们的优缺点的分析,可以发现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都不是完美的,相反它们在民主实践中可以互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就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结合,但在民主实践中还应适当选择,根据情况采取恰当的民主形式,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侧重运用一种民主形式,以另外一种民主形式为辅,体现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精神,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  相似文献   

9.
史坤坤 《世纪桥》2013,(10):61-62
"大民主"是毛泽东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产生于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极盛于"文革",终止于改革开放初期。历史上的"大民主"自始至终与中国政治运动相伴,其本身也加剧了政治运动的剧烈性。研究毛泽东晚年"大民主"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一些值得深思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史坤坤 《世纪桥》2013,(14):61-62
“大民主”是毛泽东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产生于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极盛于“文革”,终止于改革开放初期。历史上的“大民主”自始至终与中国政治运动相伴,其本身也加剧了政治运动的剧烈性。研究毛泽东晚年“大民主”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一些值得深思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赵玉洁 《理论学刊》2005,(10):19-23
民主的实质是基于自身权利之上的人民的自治与自主。它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作为实践理性的一种自我立法,深刻地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平等性。现代社会中的民主作为一种自治的运行机制,具体表现为三种存在形态:市民社会个体与各种组织的自治民主、作为政治公共领域的参与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式和国家形态的建制性政治民主。成员的参与是民主的关键尺度,基于公正程序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构成了民主决策的最一般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高放 《探索》2005,(3):186-188
1994年,我在为《20世纪世界通鉴》撰写导论时,曾经思考如何来总结整个20世纪世界政治的变化。最后以《20世纪世界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体制的消长》为题,概括出如下三次浪潮:即20世纪上半叶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一次浪潮和专制势力的反扑;20世纪中叶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二次浪潮和专制势力的回潮;20世纪60年代以来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三次浪潮,民主化已蔚为世界发展洪流①。从以上我对这三次浪潮的表述可以看出,我的中心题旨是在说明,在当代民主化已为世界发展洪流的态势下,专制已经无力反扑,无法回潮,奄奄一息,苟延残喘,即将被世界民主的洪流冲刷干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现代国家建构为分析框架认为我国乡村民主发展有其自身的演进逻辑,现代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建构的双重特性决定了由"民主崛起"走向"增量式民主"是我国乡村民主发展的基本方向.民主崛起阶段积累的民主存量为增量式民主奠定了民主基础,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的融合与互动为增量式民主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党内协商民主:增进党内和谐的重要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党内民主的创新范式,党内协商民主是增进党内和谐的重要方式。以党内协商民主促进党内和谐应努力做到:增强党员民主素养,提高党员民主协商能力;健全党内协商制度,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创新党内协商形式,拓宽党内协商渠道;发挥党内协商优势,实现各种民主形式有效结合;客观分析党情,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22,(2)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新形态,是基于中国场景的具有显著制度优势的高质量民主,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在民主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系统性整体性民主,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理论优势、实践优势和话语优势。当前要全方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中国之治的巨大优势,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实践发展的要求相比,现阶段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障碍因素,如对党内民主概念的不同界定、民主和权利意识弱化、制度建设滞后等。因此,应努力促进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和系统化,发挥党代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和党内民主监督机制,促进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功绩就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城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依法治国方略切实贯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8.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建国60年来,党内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但仍有不足之处。因此必须从发展重点、发展策略、发展方向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道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治发展研究的主题是政治民主化以及在民主化过程中保持政治稳定的问题.政治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民主化的目标模式、动力机制、阶段划分、发展道路、战略策略等.研究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状、目标模式、动力机制、路径选择、战略策略等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政治现代化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专制社会以人们之间经济、政治地位的极度不平等为显著特征,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资本主义建立了民主制度并实行法治,实现了较长时间的社会政治稳定,促进了社会发展和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民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政治文明成果,大力推进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为和谐社会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