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不论是在政府、学术界,还是在民间、市场中,都出现了儒学的蓬勃回归现象.以"当代大陆新儒家"为代表的儒学学术流派和以名媛学堂等为代表的参与儒学复兴的市场行为,无疑都对当代家庭和性别方面的观念有着深刻影响.当下的学术和市场这两种力量,都不约而同地将儒家传统的性别和家庭观念进行神话、本质化,不但缺乏批判意识,而且在当代中国继承并发展着传统中国儒学理想人格--内圣外王的性别分配.当然,在儒学复兴的潮流中,也有相关的制衡力量对上述偏离的倾向进行了矫正.  相似文献   

2.
儒学以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从其出现之日起,就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与时俱进。从创始人孔子开始,历代大儒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更新,相继出现了先秦原始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四个显著的发展阶段,分别体现了人文化、神学化、哲学化、现代化的特征,以极强的创造力和适应性,延续了儒学两千多年来一以贯之的生生之道。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兼容并蓄性等特点,中华文化"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品质不仅孕育出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大一统"价值观,而且形成中华民族和谐包容、文明互鉴、和平发展的历史传统。团结统一的"大一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在当代表现为把多元的民族和文化凝聚成一种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贺麟诉诸儒学复兴提出的“新心学”,由于缺乏哲学的批判创造性思维难以建构既非儒学也非西学的中国式现代哲学:一是通过西方现代认识论哲学修补儒家心学进行儒学创新,是依附中西方哲学观念的学术拼凑融汇思维,所以不能展开对儒家心、理、仁、道哲学和西方认识论哲学的双重哲学批判改造。二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窄化认知使其看不到中国尊重生命的个体哲学所隐含的现代性内容,故其“新心学”不能揭示儒家心学和西方逻辑理性均难以面对的中国个体生命和文化被儒家伦理异化之问题。三是对中国文化复兴即儒学文化复兴的错位认知,看不到中国文化繁荣时期均是不同文化的对等互动和远古生命神力之创造力的民间张扬,因此以儒家文化复兴带动中国文化现代复兴的实践难免失败。  相似文献   

5.
儒学的主题转换与学理更新——从王安石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新儒学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对传统儒学的主题转换和学理更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王安石立足儒学,融合儒道,创立了形上的道德论、人生性命论及修养论,在整体上推动了儒学的复兴与发展。王安石所建构的学术不仅有其自身的理论特色,而且密切关注现实,具有实践功能,并多方面触及理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粱武帝萧衍以佞佛著称,但其对南朝儒学复兴居功至伟.刘宋、萧齐二代鉴于两晋之弊,崇儒兴教,广开儒学之门,但由于朝代更迭频仍,儒学之建仅是具文.梁武帝登基后在崇佛的同时并不废儒,采取三教并用的政策,认为三教虽有高下之别,但就本源说,佛教是包括儒、道的.梁武帝在其执政期闽,为恢复和发展儒学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当前复兴儒学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智红 《理论前沿》2006,(13):41-42
儒学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智慧。随着当前人们道德水平的日益滑坡,大力复兴儒学中的精华,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状态,以实现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和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就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近期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在世界范围内,儒学当前可以弥补西方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显露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当今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其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传承民族文化,重树民族自信心的重点之一在于儒学振兴与传播。海外儒学传播工作则是振兴儒学、扩大其影响力的题中之义,培养海外青年儒学传播人才则就是为了儒学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发展。为了实现当代儒学的这两个发展,可以借鉴经济学的术语"双轮外溢驱动"理论来进行论述,从而寻找到一条契合中国当代儒学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传教士起,美国开始了儒家文化的介绍、传播和研究,到二十世纪后逐渐发展成熟。随着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的日益重要,美国儒学研究迅速发展成为海外儒学研究的中心,美国学者从西方哲学角度出发研究儒学,对当今儒学的现代化转化和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也增进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归纳和梳理当今美国新儒学的思想,了解西方学者如何看待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文化一体化,使文明冲突日益激烈,宗教复兴热潮在各国涌现,加快了宗教世俗化的步伐,给宗教极端主义提供了在全球穿梭发展的平台,宗教"升温"使信徒自由选择的机会更加多元,给极端主义思想提供了市场,宗教"世俗化"给极端主义提供了与现代化对抗的机会,并呈现暴力恐怖化、政治极端化、信徒集中多元化等特征。以全球为视角,立足现实,掌握宗教极端主义发展动态,认清宗教极端主义,从本质、根源上遏制其发展,为宗教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全球化环境,是全人类稳定繁荣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包容性发展是指让每一人类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发展带来的积极成果,是一种和谐、稳定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社会转型时期避开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利用包容性发展可以使我国走出发展困境,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对我国现阶段推进包容性发展的实际意义和面临的发展困境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是实现我国平稳、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着力解决好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问题是重中之重,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全面推进包容性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包容性增长"是我国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概念。包容性增长的提出给我国民间组织,特别是区域内民间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应当从围绕共同发展目标,协调各方利益;创设资源共享机制,实施深度融合;调整民间组织结构,达到平衡发展;扩大区域内外交流,共谋和谐发展等方面实现区域内民间组织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3.
政府的包容性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和直面研究的现实问题.政府的包容性问题何以被提出以及如何界定政府的包容性,政府的包容性与社会的多质态共存的关系如何,政府的包容性与国家的民主共和性的关系如何,政府的包容性与其公共性、政治妥协性的关系如何,以及政府包容性的限度等,都是值得探讨的论题.立足“大政府”视角的分析表明:不具有绝对排他性乃是包容的特质,我国政府包容性主要是由我国社会的多质性、国家的民主共和性、政府的公共性、人民性、政府政治妥协性所决定和要求的.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包容是一种互动的理念引领、制度安排和整合过程,应当做好人民性这篇大文章.研究政府包容性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塑造者,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很多思想,都对儒学精神进行了传承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毛泽东对儒学的"民惟邦本"、辩证思维和实践观分别进行了传承与发展,并创造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观、唯物辩证法以及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这既是对儒学精神的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士人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已消亡,但传统儒学犹存。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传播儒学以及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担当?传统中国的士人是社会政治精英,"士以天下为己任"蕴涵着士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做人"教育——亦即每个人的"修身——道德实践"作为起点,以实现理想的社会政治蓝图为终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理应接续先贤,培育"现代士人精神"。为此需要拓宽视界与胸怀、继承先人的社会责任感、回报社会,增进现代意识与平民情怀,在近年出现的山东乡村儒学现象的感召下,为了期待中的中华文化复兴构建道德与社会文明的根基。  相似文献   

16.
士人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已消亡,但传统儒学犹存。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传播儒学以及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担当?传统中国的士人是社会政治精英,"士以天下为己任"蕴涵着士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做人"教育——亦即每个人的"修身——道德实践"作为起点,以实现理想的社会政治蓝图为终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理应接续先贤,培育"现代士人精神"。为此需要拓宽视界与胸怀、继承先人的社会责任感、回报社会,增进现代意识与平民情怀,在近年出现的山东乡村儒学现象的感召下,为了期待中的中华文化复兴构建道德与社会文明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儒学就开始面临深刻的理论危机和实践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新儒家的几代学人都对儒学的现代化进行了探索。上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缺乏宗教性关怀的偏见以及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偏激态度所带来的问题突出地摆在新儒学学人面前,为此,新儒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内在超越"的理论。本文将以第二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为例,对新儒学"内在超越"思想及其困境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统战文化的核心是"和而不同",即坚持一致性的政治认同下的多样性的综合体,具有政治性、时代性和包容性,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集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增强统战文化自信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促进统战事业的健康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增强新时代统战文化自信,需要以"四个坚持"为着眼点,以增强"三种能力"建设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加强党史教育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关键的推动作用。新媒体的出现与应用在给党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就要求党史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出"互联网+"背景下的党史教育发展策略,以变挑战为机遇。  相似文献   

20.
基于牟宗三新儒学体系的偏颇,林安梧提出“后新儒学”的理论构想。通过对心灵的意识结构、存有的三种形态、诠释方法的层次、体系的可能面向以及儒学的意义治疗的深入探讨,林安梧勾绘出“后新儒学”的基本轮廓。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后新儒学”虽然略显粗疏单薄,但它为当前的儒学复兴运动开辟了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