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回应,表示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起为建立新中国而团结合作。“五一口号”吹响了建立新中国的集结号,奠定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政治格局。新征程上,重温“五一口号”,深刻把握“五一口号”的价值意蕴,有助于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自信,彰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2.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发布了“五一”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回顾“五一”口号的提出过程,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光辉历史,“五一”口号的发布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正确有效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60年前,以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为标志,开创了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篇章;以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共商建国大计为标志,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序幕。60年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60周年为契机,继承传统,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定信念,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五一口号”的重大修改推动了多党合作的历史进程。“五一口号”的发布是中共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对于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事业具有方向性和奠基性意义。在中国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无可置疑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1947年下半年,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国民党当局对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充满了敌意,并宣布民盟等民主党派为非法团体;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各民主党派的同时也对民主党派的“中间路线”进行了批评;民主党派在“中间路线”幻想破灭的同时,加强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即“五一口号”)。“五一口号”的提出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这对促进新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建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影响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6.
60年前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的发布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积极响应,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走上了多党团结合作的新征程,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基础。加深认识“五一口号”的重大意义,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和推进政治交接;有利于明确民主党派的历史责任、主要职能和加强自身建设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事业。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著名的“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回顾历史,60年前中国共产党“五一口号”的发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各民主党派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形成,是我国多党合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调,内涵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探索总结出来的重要成果,“五一口号”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起点;从价值逻辑来看,“五一口号”内涵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与成果、程序与实质等元素,这主要表现在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等具体实践上,体现着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实质精神和价值理念;从制度逻辑来看“,五一口号”的人民民主价值催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奠定了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基础;从实践逻辑来看,“五一口号”开启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具体实践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9.
“五一”口号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的价值在于给予人们以当代启示。对“五一”口号的历史意义的挖掘和利用,可以获得深刻的当代启示。“五一”口号的历史意义是:“五一”口号是讨伐专制独裁统治的宣言书,为推翻蒋家王朝统治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五一”口号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动员令,对于帮助各民主党派认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确立共产党执政地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五一”口号是建立多党合作制度的集结号,为形成有中国特色政党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五一”口号给予我们的启示有:源于口号价值取向之启示,源于口号内涵意义之启示,源于口号时机背景之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五一“口号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五一"劳动节口号,这立即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同共产党一起筹备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起组建了广泛代表各方面利益、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中央人民政府,也正是在此过程中一起缔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这表明,中国人民经过历史实践的检验,依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1.
重温“五一口号”,回望我党和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的60年光荣历史,激发各民主党派主人翁意识,继承优良传统,积极参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坚持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开创未来中国。  相似文献   

12.
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性转变,为我国多党合作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分析其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协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五一”口号的提出过程,阐述了“五一”口号的重大意义.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正确有效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
中共“五一”口号,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新发展,民主党派历史的新进程,我国民主政治形式的新创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新航程,是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回顾60年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历史进程,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发布了五一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本文回顾了五一口号的提出过程,阐述了五一口号的重大意义,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正确有效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6.
民主党派响应中共“五一”口号,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中共领导是多党合作的根本前提,接聋中共领导是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发展民主是多党合作的共同目标,政治协商是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参加国家政权是多党合作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发展往往依托于彪炳千秋的历史事件,中国的多党合作史亦然。“五一口号”发布得到纷纷响应,就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转折点和里程碑。历史是面镜子,中共发布“五一口号”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的史实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为追求民主团结矢志不移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是立身之本;中国多党合作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坚持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必须充分运用好“统一战线”法宝,求同存异,凝聚力量。  相似文献   

18.
“五一口号”是中国统一战线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基础,也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各民主党派应赓续响应“五一口号”的光荣传统,深刻认识“五一口号”的现实价值,携手奋进新征程,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的推动者、共识的凝聚者、理论的贡献者、实践的探索者、故事的宣讲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是各民主党派的由衷选择,它根植于中国历史的沃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培育的结果。以60年前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的颁布为起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在未来,它必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详尽地叙述了中共"五一口号"的产生,各民主党派、社会各阶层对之热烈响应的经过,中间着重探讨分析了1947年底前后中共在政党制度上是实行一党制,还是实行多党合作制问题上的思路历程。对我们全方位地掌握这一段历史,从而更好地纪念"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