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红颜本无罪     
尹宗国 《今日广西》2010,(22):36-36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清初诗人吴伟业在《圆圆曲》的句子,写的是明末大将吴三桂为了爱妾陈圆圆,不顾民族大义而毅然引清兵入关的事。此诗一出,迅即传唱天下,据说唱得大汉奸羞惭无地,整日坐卧不安,便派人携重金前往诗人家中游说,请求梅村先生修改诗句,  相似文献   

2.
闲话柳如是     
艾芥 《人大建设》2012,(6):51-51
说起柳如是,可能有些人并不熟悉。但说起吴三桂为之“冲冠一怒”的陈圆圆以及《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也许知道的人就不少。而柳如是便是与她们齐名的“秦淮八艳”之一。  相似文献   

3.
1.古镇有女陈圆圆常州奔牛是大运河畔的一座古镇,1600年前的西晋时已有记载。风帆千里、一线相承的“皇帝运河”流至明末清初,在古镇奔牛东北一隅名“四亩地”的小村子里,农民邢三家降生了一个曾引得历史长河泛起过小小涟漪的女婴。她,就是三关总兵吴三桂为之“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军入关的陈圆圆。奔牛,今日已是武进经济、文化三大重镇之一。“故里不唱后庭花”,遍访奔牛,已很难寻得陈圆圆的佚事遗踪,至于有无萌生过打“陈圆圆牌”从而经营一番的商贾之土,更难以猜测。陈圆圆小字畹芬,原本姓邢,母亲生她不久谢世。父亲因家…  相似文献   

4.
吴三桂镇藩云南时兵力究竟是多少?对此能作直接回答的只有《圣武记》与《清史稿》两部书。今引之如下: 《圣武记》卷二《康熙戡定三藩记上》云:“三桂藩属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万有二千,丁口计数万。”《清史稿·吴三桂传》所记与《圣武记》略同,不过可与《圣武记》互相补充。其云:“三桂所部五丁出一甲,甲二百置佐领,积数十佐领。……三桂疏请部勒降兵,分置十营,营千二百人,以降将为总兵。”  相似文献   

5.
杨皓文 《重庆行政》2013,(4):102-103
说起吴三桂,大多数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他这个人反复无常,先是背叛明朝投靠闯王李自成,后倒戈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关,合伙灭了李自成,最后又反了清朝,可这回他的运气不那么好了,被康熙打了个落花流水,还留下了千古的骂名。也有人说吴三桂这个人爱美人不爱江山,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00,(4):42-42
吴三桂,明朝将领,字长伯,祖籍江苏高邮。吴三桂为武举出身,随军征战,辽东总兵祖大寿是他的舅父,故吴氏父子都是辽东世族祖氏(祖大寿、祖大弼、祖大乐)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曾任游击、副将等职。洪承畴总督蓟辽时,奏升为辽东团练总兵官,年仅28岁。崇祯十四年辛已(1642)年秋,松锦之战明军大败,洪承畴、祖大寿被俘降清。锦州沦陷。清拔出了南进中原两个巨大障碍之一的锦州,消灭了明朝北部主办,招降了祖大寿、洪承畴,给明朝以沉重打击。为此,守关外唯一重镇宁远之任便落在了吴三桂肩上。此时,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正以破竹之势席卷豫、陕,北京防卫空虚。崇祯手诏赐封吴为“平西王”,把大明帝国的命运寄托在吴三桂身上。三月初六,山西全境陷,昌平兵变。崇祯帝下令弃宁远,火速率兵入卫。  相似文献   

7.
《明史》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传二》景东条载:“(洪武)十八年百夷思伦法叛,率众十余万攻景东之北吉寨”(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074页)。我认为这条史料有误,思伦法攻景东之地不是“北吉寨”而是“者吉寨”。今考说如下:一、《明太祖实录》卷一八。洪武二十年春正月丙子(1387.2.13日)条说:“初,百夷思伦法叛,率众十余万攻景东之者吉寨。”此与上举《明史·云南土司传二》所说为同一史事,但二者一作“北吉寨”,一作“者吉寨”,究竟谁是谁非?《明实录》是《明史》的重要史料来源,《明史》与《明实录》出现异文,不外乎两种情况。1.《明史》纠正《明实录》的错讹。2.《明史》抄录《明实录》史料时发生舛误。此属后一种情况。证据是:  相似文献   

8.
《明史》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传一》顺宁府条载:“顺宁府,本蒲蛮地,名庆甸。……元泰定间始内附。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079页)。我认为这条史料有误,顺宁府设置时间不是天历初,而是元泰定四年(1327年)。《云南地州市县概况·临沧地区分册》凤庆县建置沿革条载:“元天历元年(1329年)始置顺宁土府”。(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我认为也是错误。《明史》卷四六《地理志七》载:“顺宁府,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按:所说并见于《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三及一五九。此与上举《明史·云南土司传一》所说为同一史事,但顺宁府设置时间一说“天历初”,一说“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究竟谁是谁非?我以为应当以后说为是。理由有三:1.《明史》中除了《云南土司传一》载“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外,他处不复记载。而《明史》的《地理志七》明确载“元泰定四年(1327年)十一月置”。此外,《明太祖实录》也载此说。更为重要的是,《明实录》是《明史》的重要史料来源。《明史》中《云南土司传一》与《明实录》的记载出现差别,当是《明史·云南  相似文献   

9.
《循吏传》是中国“正史”中人物传记的一种,自《史记》始到《明史》以至《清史稿》大多有之,集中为“循吏”立传。所谓“循吏”,《史记·循吏列传》司马贞《索隐》:“谓本法循理之吏也。”《汉书·循吏传》颜师古注云:“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也。”由此看来,“循吏”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官吏中那些奉职守法、依理办事的人。笔者读了诸史(中华书局校点本)《循吏传》,深感这是份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循吏”自身,的确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今略陈管见,以企引起人们注意。  相似文献   

10.
近读《康熙王朝》,其中有一个情节令人叹服。康熙决意撤藩,孝庄则出于各种考虑不同意撤藩。但一直把“撤藩”作为人生三大奋斗目标之一的康熙主意已定,并许诺:如吴三桂反,自己则引咎退位。撤藩开始运作后,各地奏折报上的情况是形势一片大好,一切按康熙的设想在向前发展。吴三桂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农民起义的历史画卷上,明末的李自成曾写下过可歌可泣的篇章。十七世纪中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神州大地,当时老百姓以“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表达拥护这位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心情。然而,自李自成1644年3月攻占北京后,便“纷纷然,昏昏然,”急于搬进皇宫,尽情享乐去了,丞相牛金星忙于筹备登基大典,将军刘宗敏急着搜刮赃  相似文献   

12.
《明史·陈寿传》中记载,陈寿,字本仁,历任户科给事中、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南京刑部尚书等职。他一生为官四十年,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以至于家贫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13.
台湾曾于5年前播出过祖国大陆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今年8月又有三家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段重播此剧,以致“刘罗锅”名声大噪。而此时北京京剧院演出的京剧《宰相刘罗锅》将赴台湾演出更引起台湾京剧爱好者的兴趣。此行虽然还带去了《赵氏孤儿》等8台传统戏,但“刘罗锅”却是“风光无限”。  相似文献   

14.
苏循波 《求索》2013,(3):67-70
清朝以边疆少数民族君临华夏,与中原社会既有民族差异,更有文化隔阂,加之野蛮的民族征服政策,其政权的合法性自入关就受到广泛质疑。为化解合法性危机,清政权对此作了多方面努力,《明史》纂修即是其一。清修《明史》并非主要为总结兴亡治乱的历史经验,而是更多地出于政治的现实需要,为明亡清兴的合理性作注脚。通过对明代历史的诠释,并成功将其政权的合法性建构寓于其中,其修史举措从而赢得了明遗民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5.
郭素媛 《青年论坛》2010,(2):119-122
明清时期不同读者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和评价。其中,以余象斗、叶昼为代表,明代小说评点对曹、刘的态度比较客观;明代小说序跋则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极力推重;清代的毛氏父子则在评改《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加强了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6.
“三受降城”是唐代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为了夺取漠南之地,断绝突厥南寇之路,于黄河以北所筑的军事堡垒。“三受降城”筑成后,“自是突厥不敢踰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新唐书))卷111《张仁愿传》)对抵御突厥的南下起了很大的作用。“三受降城”筑于何时? 新编《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三受降城”条称,“唐景龙二年(708年)  相似文献   

17.
当代“谈迁”———著名作家王火□田闻一1995年4月30日在北京出席全国劳模会时王火(右)与文化部刘忠德部长合影于故宫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清之际的著名史学家谈迁,以20多年时间,穷经皓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编年体明史《国榷》。不料大功刚刚告成,全部手...  相似文献   

18.
自2006年11月,集海峡两岸同胞宠爱于一身的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在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数十只候选大熊猫中选出之后,“团团”、“圆圆”一直在中心管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今,“团团”、“圆圆”已经3岁半了,正值妙龄。  相似文献   

19.
“民告官”已经不再新鲜,最近重庆市出现一起“官告民”事件,引起了法律界人士关注。重庆市九龙坡区含谷镇少数居民强占公房,镇政府劝说无效,将居民告上法庭(8月12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20.
《明史·贵州土司传》是研究明代贵州民族史的基础史料之一 ,历代史学者出于对《明史》的信赖和遵从 ,也十分珍视《明史·贵州土司传》。但由于《明史》主编及参撰人员对土司列传类的内容重视不够 ,再加编修《明史》时已去明初三百余年、距明亡亦近一个世纪。因此 ,《明史·贵州土司传》出现了诸如史实交待欠明晰、领属关系不清楚、地望考订不周详等重大误漏 ,给相关民族史研究造成了诸多的混乱和失误 ,本文依据《明实录》对其进行了初步订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