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现行的缓刑撤销程序实质上是一种行政程序,不能保证缓刑撤销裁定的公正。缓刑撤销程序改革的方向应是使其成为一种典型的司法程序,改革的关键是使被缓刑人以主体身份参与程序。缓刑撤销程序的设计要以保障被缓刑人正当权利、维护司法公正为本位。  相似文献   

2.
缓刑制度在我国虽然发展时日并不短暂,但是因为相关规定并不完善,致使其在我国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对缓刑制度的概念、国外关于缓刑的有关规定及我国刑法关于缓刑有关制度加以介绍的同时,更需指出我国现行缓刑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缓刑,作为一种刑罚适用制度,其设立宗旨在于能够最大化实现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降低刑罚成本;这也是缓刑适用所追求的目标.有关缓刑适用的法律规定,要符合其宗旨,围绕其目的.为此,我国缓刑制度有必要采用综合缓刑制,完备缓刑条件,明确缓刑犯应遵守的义务,指示其应遵守事项,设立向专门机关负责的监督考察人.  相似文献   

4.
缓刑是当代刑罚制度的宠儿,被认为是抗制犯罪的特种刑罚手段,但我国缓刑制度自引进之日始直至现今从未真正发挥过有效作用,长期处于功能缺失和功能失常状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而刑法学界对缓刑功能的漠视和长期缺乏深入研究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缓刑功能实现的目的是要把处于应然、可能状态的缓刑功能转化为实然的、现实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5.
缓刑制度充分体现了我国实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实践中对教育改造罪犯、预防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缓刑制度存在一定缺陷,因而不能完全实现适用缓刑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缓刑类型、缓刑适用、缓刑执行三个角度,考察了我国缓刑制度的立法现状。反思了我国现行缓刑制度所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立法完善之策,明确适用缓刑的实质要件,指出我国应将缓刑的考察主体变更为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应从宽适用缓刑,法律应对缓刑负担和缓刑指示作出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缓刑制度在刑法学理论中地位比较重要,特别是在司法实践当中作用更加显著。缓刑是一项重要的量刑制度,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在广大法学家和实践者的共同努力之下,该制度在我国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该制度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需要进一步解决,对于缓刑的法律后果也有必要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缓刑制度,是我国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刑事政策的重要体现,彰显了司法活动的人文关怀。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现行缓刑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导致执行效果不尽人意。要充分发挥缓刑的作用,必须从缓刑适用条件、执行程序、执行监督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使缓刑制度更加明确化、具体化,从而更具有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战时缓刑制度是我国军事刑法中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其源自一般缓刑制度,又与一般缓刑制度有所不同。文章从战时缓刑制度的概念出发,指出我国现行战时缓刑制度的不足,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议:一是适用战时缓刑制度的刑罚种类;二是"没有现实危险"的认定依据的完善;三是战时缓刑制度禁止条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鉴于未成年人犯罪在犯罪心理、犯罪原因及犯罪后的矫正等方面的特殊性,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尽量适用缓刑。我国刑法中的缓刑考察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应当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完善我国刑法中的缓刑考察制度。  相似文献   

11.
人文关怀视野下我国缓刑制度完善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严酷走向缓和 ,由野蛮走向文明 ,是刑罚发展的历史规律。随着人文精神的深入 ,矫正理论的崛起 ,刑罚个别化、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体现人文关怀的缓刑、减刑、假释、社区服务等刑种、行刑方式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在肯定我国现行缓刑制度体现人文关怀价值积极性的同时 ,针对我国缓刑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弊端 ,从人文关怀角度 ,对刑法的缓刑制度予以评析 ,对完善缓刑制度进行探讨 ,以期推动立法者更深入地对缓刑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犯缓刑是针对犯罪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刑罚制度,其符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缓刑的理论基础包括刑罚个别化、刑罚谦抑性和教育刑等原则,应当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对未成年犯缓刑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暂予监外执行制度,代表着世界范围内行刑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属于社区矫正制度的范畴,作为体现刑罚轻缇化的刑罚执行制度,是变更刑罚执行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但由于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原因,造成对监外执行罪犯监管不力、暂予监外执行定位不准确、病残鉴定存在薄弱环节以及监外执行过程中收监情形有疏漏;检察监督范围不够全面,缺少有力的监督措施以及监督缺乏权威性,致使脱管、漏管现象突出,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对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假释制度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释是一项重要的行刑制度,假释是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正在狱内服刑的罪犯,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一般需经过法定期限的惩罚和改造,由监狱考核认为确有悔改表现,释放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依照法定程序报经人民法院裁定,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行刑制度。对于假释和“不得假释”的适用对象,应作适当修改与补充,我国还应建立中间监狱制度。  相似文献   

15.
缓刑制度是集刑罚社会化、个别化、人道化于一体的刑罚制度,符合刑罚价值取向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同时也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在我国刑罚执行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鉴于刑法的稳定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及刑罚价值取向的转变,我国缓刑制度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酌定不起诉制度在运行中已暴露出诸多问题,如适用法律模糊和适用率低,检察机关事前审查程序不透明、事后监督机制缺失等,在制度设计上也存在被害人及被不起诉人被侵权的可能性.但遗憾的是本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并没有适时地对其加以完善,故借鉴域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完善我国的酌定不起诉制度,仍然是我们面临着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中的拘留,是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在遇有法定的紧急情况下依法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拘留的条件和期限作了很大的修改,使这种强制措施发挥了打击犯罪,保障诉讼顺利进行的作用。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办案的实际需要,仍存着需要完善的地方。笔者此文中讨论其中三个较为明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中的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认为暂不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在一定考验期内,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能否适用缓刑,应看犯罪分子有没有再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准确把握犯罪人“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条件。如何准确把握适用缓刑,关键在于怎样来认定已被判刑的罪犯“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审判实践中,是否适用缓刑完全由人民法院做出决定。由于“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没有统一的参考尺寸,因而法官在考虑被告人犯罪的情节和案发后的悔罪表现、受害人的态度等方面也大都将被告人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