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玉娜 《人民论坛》2012,(26):218-2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三个维度: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大众化,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大众化,三者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要使用贴近人民大众的传播方式。理论创新的必经之路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2.
刘勇 《长白学刊》2012,(5):26-30
人民群众需要理论,理论更需要人民群众.但是“理论掌握群众”并不是理论“化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化大众”是一种主观“灌输”,人民群众只是理论灌输进程中的被动接受者,是被“化”的对象.而“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是现实的个体的人,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受众者,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主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以往简单的理论“灌输”回归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世界,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大众化主体历史出场者的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基于内心自觉自愿的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寇军 《前沿》2010,(11):47-4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理论传播的规律性与当代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需要结合起来。党的政策实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是人民群众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来源。党的政策创新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机理上存在一致性。完善人民群众的政策参与,可以促进人民群众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也可以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活世界"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仅仅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化的手段为群众所接受,更为重要的是深入群众的生活世界,关注现实生活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回归生活世界,需要确立人民群众在理论大众化过程中的实践主体地位,改变以往受动的理论接受方式,并且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5.
管爱华 《求索》2010,(12):115-116,12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主体性即作为大众的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主体规定和价值取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泉和归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立足于解决民生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相似文献   

6.
<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群众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  相似文献   

7.
陈锋 《理论月刊》2009,(5):20-2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人民群众及其实践相结合,实现它的大众化、群众化.同时,应当更加重视群众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注重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群众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群众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在“四个深刻变化”条件下,在思想多元化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积极有效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在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指导下,经由适当的路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而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感知与掌握真理,最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基本信仰与行动指南的过程。作为科学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掌握群众,也要被群众所掌握。理论大众化的过程就是理论与群众双向互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是掌握群众,武装群众,为人民群众接受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遭遇了社会思潮和其他社会价值观念的挑战.从文化认同的角度逐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唐强奎 《前沿》2011,(3):26-29
从人本化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紧扣住大众化的主体——大众,从而揭示出其人本化意蕴:为了大众、依靠大众、服务大众和提高大众。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本化意蕴,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真正实现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  相似文献   

11.
孙红艳 《人民论坛》2014,(8):195-19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先进的理论联系群众,武装群众,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多种文化思潮激烈冲突和网络信息蔓延充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了挑战。文章在文化认同视角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机遇、挑战、基础、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进行了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12.
李霞 《长白学刊》2012,(3):11-15
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出发点和逻辑归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化,马克思主义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根本的实现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理论逻辑转化为现实逻辑的过程,是将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心信念和行为准则的过程,遵循的是一种利益引导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进生活有三个层...  相似文献   

13.
利益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改善民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利益机制。以改善民生为利益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民生需求,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物质基础:必须把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同宣传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才能促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和重要任务,意义非常深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通俗易懂、能为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并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可并能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和自觉行动的过程。目前,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受到了理论本身、群众主体、宣传教育,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大众化路径选择上应以理论创新为前提,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基础,宣传教育创新为保障,优化外部环境为条件,以此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大众化"之涵义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所决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运用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联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阐释,也要做好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宣传,并善于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理论斗争;同时还应通过价值事实来确证"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使人民群众真正从马克思主义这一"普照之光"中得到福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先进的理论联系群众,武装群众,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多种文化思潮激烈冲突和网络信息蔓延充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了挑战。文章在文化认同视角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机遇、挑战、基础、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进行了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17.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个层面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姜洁晶 《大连干部学刊》2008,24(9):41-42,4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台有三个层面: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人民群众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这三个层面是层层推进、不断深入的,有着密切联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把握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围绕这三个层面.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相似文献   

18.
高会肖 《传承》2009,(8):34-3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需要,是团结广大群众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自身条件的需要。建设一支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工作的专业队伍,针对不同对象、深入浅出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说服力、吸引力,注重理论宣传形式的多样化、理论普及语言的通俗化、宣传手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马鹏 《传承》2008,(12):34-35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一伟大理论的确立以及长时期在中国的宣传和发展所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为我们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基础,具有其必然性。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是完全可能的,理论工作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积极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民群众掌握并指导生活实践,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曹芸  吴远 《求索》2012,(2):51-53
列宁不仅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而且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大众化问题。回顾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我们得到的实践启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处理好大众化与本土化、时代化的关系;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以学术化推进大众化;必须重视青年一代的理论教育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吸引力;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物质利益,在满足群众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