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一1966年元旦,《光明日报》文艺副刊《东风》以醒目的位置套红刊登郭沫若的组诗《大寨行》。这是73岁高龄的诗人于1965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赴山西“参观农村社教工作”期间写成的18首旧体诗。这些作品大多无诗意可言,无非是以娴熟的声韵对仗技巧表达一些类同标语口号的内容。以《大寨行》总冠组诗,不但在于各篇中充斥“大寨精神卷巨澜”、“大寨人人是愚公”、“大寨精神善发扬”、“大寨杨谈随处是”、“学来大寨研科技”之类的诗句,而且其压轴之作为《颂大寨》,这是组诗中唯一的一篇迹近古风的体式,其余均系七律。虽然就内容而言说…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在大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大寨人,当年,在改变大寨面貌,重建大寨家园,尤其是在“大寨精神”的形成过程中,郭凤莲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现在,作为新时期的大寨领头人,她带领大寨人民办企业、兴农业、抓旅游、建新村,10年奋斗,二次创业,使大寨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小康之路。  相似文献   

3.
今日大寨     
丁若亭  原碧霞 《党建》2004,(5):42-43
上个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那以后,大寨这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山村就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地方。40年后的大寨仍然保留着当年的痕迹。一到村口,两个红彤彤的大字———大寨,依旧矗立在那里。这个在无数图片中出现的招牌已经成了大寨的标志,它见证了那段难忘的历史,和大寨人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一直走到今天。站在村口新盖起来的大寨宾馆楼上,村子里一排排结实的砖石窑洞映入眼帘。与从前不同的是,窑洞门口都挂上了“窑洞饭店”、“旅游纪念品”的牌子,这显然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形势下出现的新气象。1…  相似文献   

4.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郭凤莲是个名副其实的“名人”。早在1964年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时,年仅17岁的她便已成为闻名天下的“铁姑娘队”的队长;后来,随着老支书陈永贵离任,她又成为闻名天下的大寨的村支部书记;再后来,先后当选中共十一大代表、中央候补委员和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之后,她重上虎头山,带领大寨人重新走到“前台”,再次吸引了四面八方、国内海外的目光。几十年了,从当年的“全国农业学大寨”到今天的“大寨学全国人民”,大寨风采依旧,郭凤莲风采依旧。  相似文献   

5.
徐光 《前线》1964,(20)
一个人穷、地穷的山村——山西省昔阳县大寨生产大队,依靠自己的力量,同穷山恶水作斗争,使河山易色,变穷山沟为富饶的米粮川;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治好自然灾害的严重创伤,使集体经济更加巩固。大寨人的革命精神,大寨人的英勇事迹,值得人们赞扬,特别是大寨人的“三不要”的革命风格,更值得人们学习。去年八月,他们遭受了一场特大的洪水灾害,七天七夜的狂风暴雨,给集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领导上闻讯后又打电话又慰问,又送物资又给钱,大寨人感动得落了泪。但是,他们看了看全公社、全  相似文献   

6.
镌刻着深深的历史烙印,从巅峰跌入低谷,大寨人像一叶漂泊不定的小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迷茫,彷徨,一时间找不着航向。风光了一个时代的英雄大寨居然落伍了。   国人关注着大寨,世人关注着大寨。   又一个 10年过去了。这 10年,大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成立了经济开发总公司,办起了 8个企业,形成了 9大支柱产业,固定资产达 7400万元;三层楼的准一流新学校拔地而起,农民“小二楼”住宅区又添新景,森林公园将昔日的虎头山装扮得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大寨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寨又一次令国…  相似文献   

7.
1966年“文革”大串联时期,最高峰时滞留北京的外地师生达百万人之众。如此众多的人员蜂拥进京,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北京是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吃饭、穿衣、住宿、乘车等日常生活问题的呢?  相似文献   

8.
大寨寻旧     
大寨的虎头山上埋葬着三位名人:一位是郭沫若,一位是陈永贵,一位是孙谦。陈永贵是土生土长的大寨人,葬在大寨理所当然,而两位文学家为什么也把人生的归宿选在大寨呢?郭沫若临终前嘱咐家人,死后把骨灰分成三份,一份葬在家乡,一份撒在大海,一份埋在虎头山上。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灾害,在艰难困苦中,大寨人克服重重困难,用顽强的艰苦创业精神,为我国农业战线树立了一面旗帜。大寨的精神不但激励着亿万农民,也深深地感动着郭沫若。他曾充满深情地说:“生前我几次去大寨,看到大寨人战天斗地,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9.
大寨之路     
熏大队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大队党支部带领社员自力更生,发展生产。1964年2月10日,一篇《大寨之路》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大寨成为农业先进的代名词。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大寨和学大寨运动又成为推行“左”倾路线的典型。轰轰烈烈的运动一直沿续到70年代末,建设大寨县成了最时髦的口号。 1980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对大寨和昔阳县“左”的错误进行了纠正——那种把先进典型的经验模式化、绝对化、永恒化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大寨之路@羊夏  相似文献   

10.
四会县龙甫镇芙蓉管理区是陶铸农业学大寨的点,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被誉为“南方大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受到大批判,说是陶铸的“黑点”,全面地否定了芙蓉在改造大自然中立下的丰功伟绩。在60年代初,笔者有机会和芙蓉人一起战天斗地,治山治水,在重新安排河山的战斗中,深深地懂得芙蓉人是大自然的真正主人。 一、认识大自然 改造大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首先要对大自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解放前的芙蓉是赤土百里,水土  相似文献   

11.
大寨,浓缩着一个时代。 潮涨潮落,褒贬臧否。然而,当年周总理为大寨人总结的三句话,“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的大寨精神永不可丢! 1992年春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站在大寨虎头山上,望着山上一道道石坝围造的层层梯田,他  相似文献   

12.
李慧 《新湘评论》2010,(4):56-56
郭凤莲,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1964年,不满18岁的她就成为大寨铁姑娘队队长,60年代她和大寨人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村庄刨出700多亩“海绵田”,创造出亩产千斤的纪录,成为当时人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从1964年毛泽东提出“大寨是一面旗帜”以来,“大寨红旗”在中国大地上飘扬过十余年。高擎这面红旗的陈永贵也从互助组长、合作社长、大寨党支部书记一步步走进中南海,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相似文献   

14.
黄禹康 《世纪风采》2011,(10):37-40
曾以“铁姑娘”闻名全国的郭凤莲,一时风光无限。随后风云突变,大寨由“旗帜”变为批判对象,成了极“左”代表;郭凤莲也被调离故乡,和大寨一起沉寂十余年。1991年底,郭凤莲低调重返大寨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经商办企业,使大寨由贫困村变为亿元村。后来,郭凤莲再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十大女杰”,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相似文献   

15.
在一些偏僻的山村,有时还可以看到“农业学大寨”之类的标语。经过岁月的冲刷,这些标语大多已经残缺不全了。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可是个声震华夏、名扬四海的山村,“农业学大寨”的热潮曾席卷大地,磅礴九州。 平心而论,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大寨确实是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以艰苦奋斗而出名。大寨村地处山西省晋中地区昔阳县海拔千米多的山区,这里属于太行山脉,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水源缺乏,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全村800多亩坡地分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被分割成4700多块。从抗战结束时起,大寨人在党的  相似文献   

16.
李慧 《学习导报》2010,(4):56-56
郭凤莲,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1964年,不满18岁的她就成为大寨铁姑娘队队长,60年代她和大寨人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村庄刨出700多亩“海绵田”,创造出亩产千斤的纪录,成为当时人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的举动,点燃了全国革命师生极大的热情。那时,“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红卫兵们热血沸腾,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轰轰烈烈地进行“革命大串联”、“斗私批修”、“破四旧”,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动荡。然而,1967年初,正当红卫兵们走出校园,走向全国各地,大搞“革命大串联”、“斗私批修”、“破四旧”的时候,天津市延安中学却解散了“战斗队”,开始复课闹革命——这在“文化大革命”发动不足一年的当时,真是一件逆潮流而动的大事。可是,这件事得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认可,成为红卫兵参与“文革”的转折点。从此,在全国各…  相似文献   

18.
霞飞  一民 《党建文汇》2005,(8):46-46
大灾之年,大寨用“三不要三不少”的实绩证明它是真先进 大寨本是山西省昔阳县一个山村,历史上就以贫困著称。1958年,在全国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中,大寨成了一个生产大队,隶属于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在党员和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  相似文献   

19.
1964年3月28日至29日,毛泽东在邯郸听取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关于大寨的汇报,又看了通讯《大寨之路》后说:“看来农业要靠大寨。”接着,周恩来总理派当时的农业部部长廖鲁言到大寨调查。调查组于1964年4月29日到大寨,成员有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许运天、国务院农办郑重、张丽云。新华社派笔者随同调查。 “好当家人” 大寨“为什么能建成稳产高产田?有什么条件?周总理让我来看一看”。廖鲁吉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调查组在大寨、昔阳住了20天,他们开座谈会,查阅大寨大队历年来投工和…  相似文献   

20.
社会广角     
大寨规划小康新村 大寨正在搞小康新村建设规划。村支部书记郭凤莲说:未来的大寨,家家户户的住宅将达到水、电、暖、煤气和卫生设施齐备的标准。大寨村先后建起羊毛衫厂、衬衫厂等村办企业和大寨中策水泥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去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1006万多元,人均收入1350元。 1月12日,山西省建设厅和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的3位教授一行7人到达大寨。已初步定出大寨新村规划:村民的住宅将新建三分之一,改造三分之一,同时保留三分之一,原有“火车皮”式住宅作为历史见证。郭凤莲说,这项工作预计在1997年前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