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霞飞 《党史纵览》2004,(7):18-24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大串连,让人们记忆犹新.在这场大串连中,各种各样的造反派组织应运而生,红卫兵走遍全国,坐车、住宿、吃饭都不要钱.他们在大串连中采取的各种激烈行动,也无人能管.许多地方的党政机关被冲垮.那么,大串连到底是怎样开始,又是怎样结束的呢?  相似文献   

2.
“红卫兵运动”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卫兵运动”是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发生的一场青少年运动。它以中学和高校的学生为主体,以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为主要武器,在造成打倒一切,全面混乱这幕历史性的社会悲剧中,是推行“左”倾错误的粗暴工具,在  相似文献   

3.
具有“造反”意义的红卫兵组织,在中国大地横空出世又突兀结束,前后仅两年半的时间。这股红色狂飙从何而起?何以又是那样地来去匆匆呢?  相似文献   

4.
1966年夏秋,先是在北京、继而在全国爆发了一场凶猛异常的“红卫兵运动”。这场运动,是在这年8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之后,将“文化大革命”进一步推向全国的开端。 此时在党中央领导机构内部,已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惊异的变化:首先,由于中央领导核心的调整,在全会上受到批判的刘少奇、邓小平都已“靠边站”,原来处理中央日常事务的中央书记处也已基本停止了活动。不久,经毛泽东同意,又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碰头会,将中央政治局会议与中央文革小组合二为一,讨论党政业务和文化大革命运动。碰头会一般由周恩来主持。这样,周恩来便在实际上开始主持党中央的日常工作。 周恩来这时所面临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持续达数月之久的“红卫兵运动”。  相似文献   

5.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共“九大”在北京召开时,距1956年秋举行的中共八大已近13个春秋了,其个中原委应是众所周知。 1957年夏开始的反右派斗争不断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又使“左”倾错误进一步蔓延。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发生了愈益严重的“左”倾偏差,终于引发了“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江泽民是幸运的。虽然经历“反右”运动和“大跃进”,却几次幸免,相对而言安然无恙。在当时遭受“大跃进”破坏的中国,上海算是一个相对繁荣的“孤岛”。江泽民和妻子每天日子虽然过得艰辛,却十分平静。历经风险的他们充满希望,等待那些破坏性的政治运动离去。可他们哪里知道,等来的却是一场声势更大、破坏力更强的“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7.
27年前,毛泽东赞扬的“红卫兵”是如何出世的呢?1966年5月,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之后,中国政局开始动荡不安。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预科六五级第一班十几位思想激进的高干子弟,于1966年5月初在校园内贴出了“学校里有没有阶级斗争”的小字报,并在座谈会上与校方领导展开了面对面的“阶级斗争”。5月22日,校方大怒之下宣布:哪个学生  相似文献   

8.
1966年12月,我和几位同学步行串联到重庆。16日晚,我们到“北地东方红”(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红卫兵)驻渝联络站去。上楼的时候,偶然遇到北地东方红负责人之一的王大宾,他告诉我,东方红驻成都联络站和驻重庆联络站都接到朱成昭(北地东方红的主要负责人)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传达党中央、“中央文革”的指示,要我们把彭德怀揪回北京。  相似文献   

9.
陆雅茹 《世纪桥》2006,(6):9-10
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在中俄关系史上尚属首次,其活动规模之大和参与单位数量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今年是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共有207项活动。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期间,胡锦涛和普京还共同出席了中国“俄罗斯年”开幕式和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开幕式,足见两国元首对这项活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历史的巨浪把他们推向波峰,又把他们拉回谷底。曾几何时,他们凭着嗅觉、勇敢和口才脱颖而出。那是何等的风光——五大领袖啊!光环一般的称誉,令多少红卫兵小将五体投地。 光环终于退去。面对铁窗,“领袖”们开始反思昨天的一切。 历史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  相似文献   

11.
"文革"时期红卫兵的形形色色的"革命造反"运动是从"破四旧"开始的.由于置身在全国"文革"大背景下,福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具有全国红卫兵"破四旧"的共同色彩.通过对福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的考察,探析红卫兵"破四旧"运动的一些典型特征,对中国国民具有深刻的反思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廉政瞭望》2010,(4):30-31
从今天的视角看,这样一个经历了“政治过山车”的人,他的身上有摆脱不了的时代印记,他的回归之路则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和现实。64岁的蒯大富,身体已经欠安多时。交谈的时候,面部肌肉偶尔会出现抽搐,话说到一半,间或会戛然停止,陷入思索。过去4年,这个身材壮实的老人,三度被中风击倒,每次又都重新爬了起来。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60年代中期,浩浩荡荡逾百万的红卫兵如潮水般涌上革命圣地井冈山,情景蔚为壮观,也是井冈山有史以来在特定时间段里上山人数最多的时刻,演绎了那个年代特有的一幕……红旗、红歌、红宝书、红袖章……1966年的秋冬,百万红卫兵串连至革命摇篮井冈山,把井冈山变成了一片红色海洋。入夜,群山叠嶂的井冈山,天高云淡,皓月当空。白天忙于走红  相似文献   

14.
霞飞 《党史博采》2008,(3):23-28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涌现的北京红卫兵五大领袖中,有两位女性,一是写了所谓"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聂元梓,另一个就是北京师范大学"井冈山战斗团"女"司令"谭厚兰。与其他三位造反司令有所不同,她在读大学之前有工作经验,是共产党员,造反前正以调干生的身份在北师大读书,,她戴一副普通的白框眼镜,身着旧布衫,给人的印象是朴素而有些刻板。谭厚兰在"文革"初期颇为春风得意,没料到,她得意的时间不长,就栽了跟头,先后被下放锻炼、隔离审查、监督劳动。"文革"结束后,她受到追究。谭厚兰从1966年8月成为红卫兵领袖之一,到1968年10月被下放锻炼,她得意的时间仅仅两年零两个月,真可谓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5.
霞飞 《党史博采》2008,(1):29-36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曾"涌现"出名噪一时的红卫兵"五大领袖",他们就是聂元梓、蒯大富、谭厚兰、王大宾、韩爱晶。这五个人,出身好,热心政治,有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强,在造反刚刚开始时,颇能呼风唤雨,也曾受到过肯定。但曾几何时,他们都因为在"文革"中犯有严重罪行而"落马",成为昙花一现的人物。今天,我们从他们的人生浮沉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串连是全国点燃"文化大革命"之火的一种特殊措施。由于置身于全国大串连的背景下,福建省的大串连具有全国大串连的共同色彩。本文从"文革"时期现存的档案、口述史料以及相关出版物梳理出"文革"时期福建大串连的脉络,剖析其影响和后果,以期为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中国提供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17.
著名青年电视剧作家的亲身经历与反思,其真切与生动当不亚于他任何一部获奖剧作。  相似文献   

18.
天安门前,红潮如涌。“文革”初期,毛泽东多次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检阅红卫兵。从首都北京,到全国各地,从全国各地,到首都北京,红卫兵,大串联,红卫兵,向太阳。千万颗红心向北京,祖国山河一片红。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从主动到被动,从兴致勃发.到心感无奈,其情感几经变化。红卫兵运动亦潮涨潮落…… 揭示“文革”初期的真实,展示红卫兵运动的历程,那时节: 天安门前涌红潮,小将热情比天高。胸前像章带泪闪,手中宝书连心摇。劲猎东风擂战鼓,漫卷红旗歌舜尧。伟大领袖一挥手,映得山河如此娇。  相似文献   

19.
红卫兵,意即“毛泽东的红色卫兵”;它是“文革”中由大、中学生自发建立的一种组织。在十年“文革”中,红卫兵充当了劲旅和急先锋。以其活动为主体的红卫兵运动,裹挟了整整一代青少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写下了显赫的一页。运动中所衍生和折射出的红卫兵文化是文革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笔。本文拟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史学方家。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中学生组合而成的秘密团体“红卫兵”组织,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并演变成为一场红卫兵运动。 “文化大革命”造就了红卫兵及其红卫兵运动,没有“文化大革命”就没有红卫兵及其红卫兵运动;红卫兵运动点燃了“文革”之火,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红卫兵运动也就没有“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