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图文传真     
最近,笔者在报刊上读到了一篇题为“一座德国磨坊的故事”的短文,其大意是:威廉一世做了德国皇帝后,修建了一座行宫。有一次他登上行宫远胡,发现附近有一座磨坊挡住了视线.于是便派人与磨坊主协商,希望能高价买下这座磨坊:但是,无论如何做丁作.磨坊主就是不同意卖掉。威廉一世一怒之下就派人把磨坊拆了。第二天,磨坊主一纸诉状把皇帝告上了法庭,法庭居然受理了,判决威廉一世立即重建一座磨坊,并赔偿损失费。威廉一世拿到判决书后只好遵照执行。后来,这座磨坊就成为德国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每当谈起司法公正的时候,一个发生在18世纪德国的“磨房之讼”的故事,往往被人们津津乐道。“磨房之讼”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威廉一世在德国小镇波茨坦修建了一座行宫,当他入住行宫后兴致勃勃地登高远眺时,却发现宫墙外不远处耸立着的一座古老的磨房恰恰遮挡了远方美丽的风景,威廉一世遂令身边的大臣去问磨房的主人是否愿意出售磨房,他打算买下这座磨房并把它拆掉。大臣找到磨房主交涉,不料磨房主坚决不卖:“这磨房是我祖上传下来的产业,乃无价之宝,我必须把它一代一代传下去。”大臣如实回禀后,威廉一世仍开出高价执意要买…  相似文献   

3.
法制文萃     
法制文萃皇帝与磨房德国皇帝威谦一世鲁在波茨坦建了一座离宫,有一座古老的磨房就在这离宫的围墙外面不远处。一次,威廉一世到波茨坦巡视,住进了离宫,登上高处眺波茨市的全景,但许多景物却被那匪磨房挡住了。威廉一世大为扫兴,即传令随员玉找磨房主人,洽谈买下这座...  相似文献   

4.
1866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在波茨坦建造行宫,强行拆掉了一座旧磨坊,被磨坊主告上法庭。最后,法院一致裁定威廉一世因擅用王权侵犯原告人由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责成在原址立即重建一座同样大小的磨坊,并支付赔偿。讲述发生于140年前这一故事,意在引起我们对于物权观念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倪峰 《淮海论坛》2007,(2):31-31
到过德国的人大都要到离柏林不远的波茨坦去看一看.不仅因为那里出了一个著名的《波茨坦公告》,还因为那里有象征德国司法独立和民族法律信念的一座磨坊.一座老式磨坊。  相似文献   

6.
《人民政坛》2010,(3):39-39
<正>号称"军人国王"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后来被德意志各邦君主拥立为德国皇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现在德国街头还有他骑着青铜战马的塑像。当年他在距离柏林不远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行宫,有一次这位皇帝登高远眺波茨坦  相似文献   

7.
罗康 《小康》2007,(1):70-71
人们把他的登基诏书当作一个玩笑,他对民众的爱和热忱最终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1859年10月,《旧金山快报》发表了一封特别的“诏书”,一个名叫约书亚·诺顿的人,宣布自己成为美国和墨西哥的皇帝。他在诏书里这么说:“我,约书亚·诺顿,宣布成为美国和墨西哥的皇帝。”诏书的署名是“美国皇帝诺顿一世”。令人惊讶的是,第二天,这份荒唐的诏书就被富有幽默感的美国人刊登在《旧金山快报》的头版上。从此诺顿开始了他对美国长达21年的“统治”。“诺顿一世”原名约书亚·亚伯拉罕·诺顿,出生于英格兰,2岁时随父母移居南非。1849年30岁左右的…  相似文献   

8.
《新东方》2004,(11):24-24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著名德首相俾斯麦与国王威廉一世是一对有名的搭档。有一天,威廉一世回到后宫中,气得乱砸东西、摔茶杯,连一些珍贵器皿也都砸坏了。 皇后问他:"你又受那个老头的气  相似文献   

9.
《春秋》1995,(3)
康梁变法时,袁世凯以向慈禧告密功,带着新建军八千人,升任山东巡抚,驻扎在今日济南的珍珠泉。一八九六年德国皇帝威廉第二,派军舰占据胶州湾。在兖州、济宁、巨野、菏泽四处,各修教堂一座。德国传教士挟其帝国主义雄威,一方面包揽词讼,一方面放高利贷,购买土地租与他人耕种。一些不逞之徒为了图谋私利,纷纷加入天主教,被称为二洋鬼子。在农村仗着洋鬼子的势力无恶不作,农民把他们视为蛇蝎。农民有关  相似文献   

10.
早就觊觎中国黄海岸为租借区的德国以“曹州教案”为借口,派遣海军少将封弟德瑞希斯率领了五艘战舰,从上海出发,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1月14日上午10点左右来到青岛海面,以旗舰皇帝号进踞青岛海内、威廉亥姆王子号位于小青岛西南、寇尔莫峦号位于今小港西边,另两艘殿后,对青岛形成半圆合围之势,并且把全部炮口对准中国兵营要塞。然后,派代表划小艇登陆,向当时的青岛驻军清总兵章高元“商讨”,请他允许德军作登陆演习,章高元竟然毫无异议地答应了。结果由717名士兵组成的抢滩队顺利登陆,并迅速潜入城内,持枪逼令正在好奇观望的中国士兵举手投降。下午1点半左右,在德军的一片高呼德皇万岁声中,升起了皇家海军的战鹰十字旗,发布《通告》,声称这是“奉德意志皇帝陛下至高无上的命令,占领胶州湾及沿海岛屿”,威胁说:“假若有人无所顾忌做出对抗现居此地德国人  相似文献   

11.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杜鲁门、邱吉尔在德国柏林附近波茨坦市郊一个绿树环绕、风景优美名叫巴贝尔斯贝格镇的避暑胜地举行会议。美国总统杜鲁门乘座巡洋舰“奥古斯塔号”于7月匕日上午在荷兰的安特卫普靠岸,下午乘总统座机“圣牛号”抵达波茨坦,住进了一座位于巴贝尔斯格镇格里布尼茨明湖滨一座外号称“小白宫”的三层楼房内。次日晚上7点30分,杜鲁门收到了一份华盛顿发来的密码隐语电报:“今天上午动了手术。诊断尚未完毕。结果似乎满意,业已超出预料。在当地发表消息是必要的,因为远近兴趣甚浓。格罗…  相似文献   

12.
开心乐园     
爱发牢骚的老头布朗先生老是抱怨他的发式,愤愤地指责他的理发师。一次刚理完发,他说:“我要我的头发从中间分开。”“我不能这么做,先生。”理发师说。“为什么?”布郎先生咆哮道。“因为您的头发是奇数的,先生。”难以从命在公园的长椅上坐着年轻貌美的威廉夫人,怀里抱着一个可爱的婴儿。一位中年绅士走了过来。“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绅士拉着婴儿的手自作多情地说,“白白的、嫩嫩的,像个富有魅力的贵妇人的手。”威廉夫人把婴儿往怀里拉了拉,冷冷地说:“先生,您搞错了两件事:其一,这孩子是个男孩,其二,您握的是我的手。”您搞错了“你…  相似文献   

13.
《今日民族》2011,(2):25-25
李石生是一名复员军人,他一直想把家乡的彝族扎染工艺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爱上彝族扎染工艺品。怀着这个愿望,1988年5月,他靠自筹的9000元资金、5000元贷款和一座旧磨坊、三口大木缸,创办了巍宝彝族染织厂。  相似文献   

14.
<正>高星桥(1881~1948年),祖籍江苏南京,后定居天津。德商井陉煤矿公司买办。在中国买办中,能得到国外皇室赐姓封号是极为罕见的。而德商井陉煤矿公司买办高星桥,却是获得此"殊荣"的大买办。1915年德国皇帝威廉第二为激励在海外的德国人效忠皇室,支持他的欧洲大战,以重奖效忠德国洋行的中国买办为手法,赐高星桥以皇室的姓氏"VON"(冯),颁发了上谕、奖状,从此高升为德国贵族。同时,寄赠高星桥一大捆中国铁路修建计划的蓝图,表示德国今后  相似文献   

15.
《春秋》2016,(2)
正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是通过其派驻那里的胶澳总督实现的,而胶澳总督则归远在柏林的德国海军部节制,因此长期担任海军部国务秘书的蒂尔皮茨对胶澳总督的人选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而对德国在远东的这块小小的飞地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经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批准,1898年10月10日,海军部发布了对海军上校保罗·叶世克就任新的胶澳总督的任命,当时他正在海军部外事局任职,曾担  相似文献   

16.
说“忠心”     
咱中国有史以来 ,“忠君”一直是做一个合格臣民的基本原则 ,谁要是违背了这项基本原则 ,就会有入狱杀头之险。因为历代皇帝 ,无不要求臣民们“忠君” ,即忠于他一人也。至于“爱国” ,则在其次。由于皇帝选拔各级官员 ,将“忠君”作为头条标准 ,故无论是谁 ,只要不忠于皇帝陛下 ,即使他再有本事、再爱国 ,也免不了倒霉遭殃 ;但只要他忠于皇帝陛下 ,哪怕他再没本事 ,甚至暗中干着卖国的勾当 ,也会受到重用 ,秦桧那厮能够高居相位 ,且一干19年 ,便是一例。大清国最后一任皇帝被赶下龙椅 ,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结束之后 ,“忠君”二字虽然变成了过…  相似文献   

17.
有史以来,因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的犯罪,是众所周知,不足为怪的。但因清廉而获罪的事例,却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据《南史》记载,南北朝间有一个叫巑之的人,在县城做“小官”。他性格直率,秉公办事,奉公守法,从不为迎合上司的需要而行贿,也不利用官职向下索贿。时间一长,不知不觉得罪了顶头上司,并要将他拘捕问罪。后来皇帝知道了此事,寻问巑之何以获罪?巑之回答说:“无以承奉要人。”皇帝没有怪罪他。只下令将他换了一个地方。在“贪官污吏,遍布内外”的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个县令小官的巑之,能够不随大流,廉洁奉公,实在不多见。  相似文献   

18.
正在德国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3日指出,一个中国的原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温家宝当天下午参观了位于勃兰登堡州的波茨坦会议旧址。他在参观后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波茨坦会议旧址是一个对中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这次会议发表了中美英三国《波茨坦公告》,明白无误地确认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二战后,台湾回归中国,这是正义战胜邪恶的结果,也是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事业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胜利。1943年《开罗宣言》、1945年《波茨坦公告》和  相似文献   

19.
北魏太武帝有一位大臣叫古弼。一天,太武帝要赴西河打猎,命古弼选送良马。古弼却只选送了几匹赢弱瘦马。太武帝十分恼怒:“古弼这么不听话,回去定要杀掉他!” 不少人为古弼捏了把冷汗。古弼说:“养战马是为了防备强敌入侵,保卫国家的安全。皇帝行  相似文献   

20.
政声人去后     
有一句俗语: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说的是一个人为官一任,政绩如何,老百姓是否真心拥护,只有在他离任时才看得清楚。这时老百姓对他的评价才是最真实、最公正的评价。这种情况带有普遍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唐朝的华州刺史崔戎,为官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他调任时,百姓蜂拥而至,中途阻拦,以至弄断了他的马蹬,脱去了他的靴子,坚决要挽留他。一些人还到负责调动他工作的朝廷专史面前哭诉,请求专史上奏皇帝,撤回调令。崔戎责备百姓违抗朝廷命令,一位老者说:“挽留你,冒犯了皇帝,皇帝也不过杀了我们几个带头闹事的无用老人,但你能留在华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