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危机是威胁生态平衡、人类自身安全及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在这一严峻形势和背景下产生了环境权的法学概念,许多国家已将环境权入宪纳入了法制道路。当前,我国环境权入宪存在两大障碍:一是环境权定位模糊,二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需要从环境权入宪的方式及法律保障两个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严重的环境危机日益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自身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环境权这一基本法学概念。环境权作为一个法学基本概念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环境权基本内涵的界定以及宪法是否应明确规定环境权仍然存在争议。目前,环境权入宪已成为许多国家立法的一种趋势,在普适性环境权理念背后隐藏着不同法律文化类型的冲突。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权背后的人权理念,比较其与中国人权理念的异同,有利于在中国人权理念语境下寻求环境权入宪的思维基础。  相似文献   

3.
环境权入宪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争明 《前沿》2010,(10):110-113
环境权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承认,许多国家宪法规定了环境权,中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宪法会削弱其他法律对公民环境权的法律保障力度,不利于提高公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我国环境日趋恶化的要求,环境权的基本属性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议中国宪法明确承认环境权,并且放在宪法第二章即"公民"那一部分,另外,应完善国家环境权,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宪法,完善环境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4.
非洲环境权入宪的实践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敏纯  张宝 《求索》2011,(4):162-164
非洲国家环境权入宪甚为显著,已有24国循此做法,多数国家将其规定在权利法案部分,在权利义务配置上亦各有其做法。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允许公民依据宪法环境权条款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的人权入宪与人权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的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款项 ,这是中国全面进入现代社会的标志 ,也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 2 0多年的重大成就。但是人权入宪与人权实现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当前我国人权入宪的政治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为缩短人权入宪与人权真正实现之间的距离 ,我们必须围绕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做大量基础性的工作 ,并以此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从宪法的生态化趋势谈公民环境权入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时代推进了法律的生态化进程,在环境时代的冲击下,宪法的生态化已经成为必然。宪法的生态化完善需要基于自由权和发展权而发展起来的环境权入宪,体现环境时代环境权利的保护。通过对公民环境权概念的解读与界定,提出宪法位阶上环境权的定义,分析公民环境权入宪的理由及我国宪法的立法现状,进而提出构建我国公民环境权条款的立法设想。  相似文献   

7.
环境权是基本人权,现行的人域法是环境权所遵循的普遍规则之一。界定环境权范围的普遍规则应是合乎自然意图的法制蓝本。要保护一切生物的环境权,保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权与经济利益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将环境权这一人权导入以人权为价值内核的宪法,是环境权实在化和21世纪宪法面临的重要课题。环境权的诞生发展了传统宪法的人权原则,并在人权主体、人权内涵和人权形式等方面拓展了宪法人权内容,而且环境权是实现民主宪政的途径;是对传统人权观的超越。这势必要求重新审视宪法人权的主体、含义和构成要素;关注国际环境义务承担者的问题、司法救济保障环境权实现的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又必然给宪法哲学和宪政实施的发展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9.
论环境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环境权是环境法的核心问题 ,是伴随着世界性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运动而产生的。理论界对于这一新兴的法律权利概念众说纷纭 ,从而导致其与司法实践的互动障碍重重 ,因而很有必要加强对环境权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环境权:一种新兴的现代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人权》2002,(3):18-21
人权是最基本的权利,环境权来自人权。生存权位于人权的核心,而如果没有环境权,生存权就不可能得到完善的保障。环境权源于生存权,但超越了生存权,因此它是一种新兴的现代人权。  相似文献   

11.
姜素红 《求索》2011,(1):172-174
自环境权概念产生以来,法学界对其认识就充满分歧,以致人们认为环境权概念模糊,进而造成立法上的迟缓和司法实践中的被排斥。本文立足于法学理论,对环境权的主体、客体、内容进行分析,以便正确把握环境权的涵义。  相似文献   

12.
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是公民的社会地位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杠杆。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宪法中对公民的隐私权做出了明确规定,而我国宪法只是对其进行间接地保护。本文拟从隐私权的独立地位、国际立法趋势及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着手,为隐私权应当纳入宪法权利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隐私权属于基本人权。现代信息社会公权力是隐私权的最大侵犯主体。对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已呈一种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对隐私权保护也应该入宪。目前我国人权保护对隐私权观念的缺乏造成其法律保护空缺。中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可以站在宪法的高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4.
焦勇 《前沿》2009,(12):49-54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人权入宪是各国宪法发展的必然,因为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争取自由、争取自身权益的历史。白中世纪晚期,人权思想在西方国家就有着悠久的发展,人权在宪法中的规定也非常全面。而我国人权入宪却发生在21世纪初(2004年),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值得探究。纵观古今,我国人权入宪深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文明、经济体制、法治发展和法制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贾清 《前沿》2004,(12):8-10
人权是当今世界政治法制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吸收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合理成份 ,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思想 ,为中国的人权实践指明了方向。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 ,将人权原则写入宪法 ,是对邓小平人权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是当代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的最新成果 ,开创了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和人权入宪两者之间存在内存的逻辑关联。人权入宪是科学发展观的法理依据,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宪法中“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7.
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毫无疑问,生命权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据笔者统计,在世界公认的193个主权国家中,目前至少有154个国家的宪法以各种方式规定了生命权,生命权人宪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我国理应像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把生命权载人宪法,使之成为一项宪法上的基本权利。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后,有的学者主张从“人权”一词推导出生命权,也有人建议在宪法上明确规定生命权。本文拟对我国生命权人宪的方式及内容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文红玉 《理论月刊》2004,(11):139-140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并列存在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而恰恰是在这一问题上,建国以来我们频繁的陷入集权、放权的循环圈中,未能梳理出一条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思路。2004年修宪是对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订,其中对于“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入宪,从表面上来看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认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将会更进一步的推动中国具有自主性的市民阶层的兴起,进而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罗艳华 《人权》2014,(3):34-38
2004年3月“人权入宪”不仅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也开辟了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新阶段,使得中国参与国际人权事务的力度和广度有所加强,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影响力也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0.
从体育与公民环境权之间的关系入手,以人为本,以维护公民基本权利为目的,从社会体育学的视角出发,对公民体育环境权的基本内涵、内容进行阐述,为今后公民在体育环境权问题上遇到实际困难的,提供法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