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在东方寻找苏俄的朋友和支持力量,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俄共(布)目光东移,对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寄托了越来越大的希望,对中国革命新动向予以极大的关注和怀有极大的兴趣,先后多次派人以各种身份来到中国,了解革命的情况,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为了加快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  相似文献   

2.
川陕根据地建立后,随着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的胜利,其在共产国际、中共中央的视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共产国际、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川陕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力量,数次打算派政治、军事人员到川陕根据地去。在中央苏区即将丢失的情况下,共产国际甚至准备以川陕根据地为中心,发展中国西北的革命运动。从第五次反“围剿”到酝酿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再到中央红军战略进军方向的确定、调整及创建新根据地的决策,及至中央红军准备渡江入川,川陕根据地成为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决策有关重大问题的重要考量因素。由此可见,川陕根据地的创建,对中国革命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发生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日战局的变化,朝鲜义勇队转移到广西继续开展抗日复国运动。李斗山等朝鲜义勇队员在广西创办《东方战友》这一刊物,并以其为阵地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在桂林进行抗日复国运动。  相似文献   

4.
崔珩 《俄罗斯研究》2024,(1):154-173
普京在2012年开启第三个总统任期后,迅速将以远东开发为载体的“转向东方”政策提上议事日程。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进一步将“转向东方”作为国家外交突围、经济纾困的主要策略。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在遭受西方阵营集体排挤的情况下,“转向东方”更是成为俄罗斯避免经济被完全排除在全球循环之外的主要依托,也是为俄罗斯经济寻找新增长点的希望。“东北-远东”地方合作是俄罗斯“转向东方”以及中国“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重要成果之一。比较2012年和2022年的“转向东方”,心理、经济、地理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使得当前俄罗斯“转向东方”的面貌与十年前相比有不同的呈现,主要表现为:在心理结构上,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危机严重削弱了俄罗斯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在经济结构上,中国长期高速发展使得俄罗斯“转向东方”依赖中俄合作;在地理结构上,“软硬”基础设施缩短了俄罗斯与东亚的空间距离。与2012年相比,2022年以来俄罗斯“转向东方”无疑更接近于战略选择,而非技术性调整。俄罗斯正以空前开放的姿态面向与中国的合作,为未来中俄“东北-远东”地方合作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为俄罗斯文化发源的俄罗斯古代文化具有鲜明的东方性特征。东方性在俄罗斯古代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所反映,并逐渐渗透到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俄罗斯文化独特性的构成要素之一,影响着俄罗斯文化的内部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6.
高棉人民革命党成立于一九五一年二月十九日,是领导柬埔寨革命的先进政党。 高棉人民革命党继承印度支那共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领导柬埔寨人民,同兄弟的越南和老挝人民亲密合作,为反对法国殖民主义、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直到取得完全解放国家的巨大胜利。  相似文献   

7.
陈敏  戴叶萍 《德国研究》2012,27(1):95-105,128
在《东方之旅》中,通过叙述者H.H.对精神盟会及其首领雷欧的回忆和追寻,展现了黑塞对自我探索以及个体与整体关系的思考.本文逐层深入地阐释了叙述者H.H.追寻象征人类精神世界的盟会之经历和雷欧的性格特征,试图说明中国老庄思想及尼采思想在此作品中的作用,从而证明黑塞通过《东方之旅》的创作来尝试他的一个人文主义梦想:结合东西方思想精华,以老庄圣贤思想为引导,个体在尼采生命哲学观的激励下,不断完善、超越自我,以有限的个体生命献身于人类整体生命之永恒,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宇宙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波兰采取强硬的对抗与遏制俄罗斯的外交战略。理解这一外交战略,需要回溯波兰政治文化遗产“雅盖隆思想”及其指引下的波兰东方政策。在战略文化的层面,雅盖隆思想是对作为波兰历史“黄金时期”雅盖隆王朝历史记忆的追溯和沿用;在地缘政治的层面,雅盖隆思想强调波兰东方政策的传统,主要战略意图是防范俄罗斯,限制俄罗斯在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影响,进而与东部邻国共同建立反俄联盟。19世纪以来,雅盖隆思想共经历了三次复兴。冷战结束后,雅盖隆思想指导下的波兰外交政策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欧盟和北约成员国身份的使用。波兰借助雅盖隆思想的文化基础与俄罗斯争夺对俄波中间地带国家的影响力。俄乌冲突以来,波兰已经成为塑造欧洲东部安全秩序的关键角色。雅盖隆思想指导下的波兰外交政策,继续强调波兰对欧洲东部安全秩序的构想和将这一思想变为现实的雄心。但是,雅盖隆思想的复兴无助于弥合目前波兰与俄罗斯分裂的地缘政治主张与利益分歧,甚至会加剧欧洲与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冲突。  相似文献   

9.
《七十八日游记》记述的是德富苏峰1906年历时两个月零十天游历中国时的所见所闻。这本游记文字优美,引人入胜,对中国人及中国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即使对今天的中国人及中国来说也有一定的警醒意义。但是,我们要看到德富苏峰是以日式东方主义的思维来审视中国的,他的行文中充满了作为发达国家国民的自负与骄傲、以及对中国的鄙视情绪,这也使得《七十八日游记》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  相似文献   

10.
"转向东方"是当前俄罗斯整体外交战略中重要的一环。在俄国内,围绕着"转向东方",存在着优先发展能源出口产业和吸引投资两种不同的政策主张。"乌克兰危机"之后,俄政府开始加速实施这一战略。"转向东方"承载了普京政府发展能源经济、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缩小俄东西部差距以及维持"亚太国家"身份四重战略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到经济结构单一、亚太地区原有的地缘政治博弈和俄本身的"重欧轻亚"文化认同因素的制约,尚未达成预期效果。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区域影响力使其成为该战略最为重要的目标国。  相似文献   

11.
两百年前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开创了法国历史的新时代,而且深刻影响了欧美各国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国的辛亥革命,就曾深受法国革命的启迪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类生命中的七代更替与自然界生命的变化相吻合。将俄罗斯的历史从蒙古入侵开始按七代周期划分,结果反映的是一个自组织系统的演进过程。这同时表明,与正统基督教传统融合的东方遗产,对俄罗斯而言才更具决定性。俄罗斯大规模基督教化的进程正是发生在14-15世纪蒙古鞑靼统治时期,因此,东方对俄罗斯历史节律产生过有利的影响。更关键的是,伊凡三世将"权力—财产"原则引入了俄罗斯的生活实践。从此,权力(占有)等同于财产,而财产变成了权力(占有)功能;所有者没有任何特权和保障,也不受法律的保护。在某些历史阶段,俄民众相信权力—财产是社会的自然状态,而另一些阶段则怀疑其自然性。这两种情形的高潮期都非常准确地"切入"从蒙古入侵算起的七代更替周期率中。后苏联时代的事实表明,正在发生的不是权力—财产系统的原则性突变,而是内部调整,目的是使监管机构现代化并以此使该系统得到加强。这种趋势得到民众的支持,而权力和财产分离的西方模式则被俄民众无意识地否定。  相似文献   

13.
何明 《俄罗斯研究》2006,30(3):71-75
苏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共产党。但是,在苏共执政的实践过程中,它未能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这一客观事实主要表现为: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革命时期实行的任命制、革命暴力手段和阶级斗争观以及革命思想意识得以延续了下来。而这些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金融危机使美国和西方国家陷入了罕见的团局,但它并没有暴露出资本主义衰亡的迹象: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应对危机中表现良好,但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尚未获得世人认同的优势;非执政共产党的政治活动空间虽有所扩大,但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边缘化”处境尚未改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未来一定时...  相似文献   

15.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古已有之,源远流长。这条古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在2013年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沿着这条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中韩两国互利合作,硕果累累,于2015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在此利好基础上,中韩两国应当继续携手合作,奋发作为,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韩国的"欧亚倡议"充分有效对接,让中韩之间的这条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两国世代友好、共生共赢的纽带。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是一个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苏共为什么从原先一个朝气蓬勃的战斗力很强的革命政党,在执政了70多年后就如此毫无抵抗地停止了活动,结束了自己的生涯?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认真总结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正是由于苏共长期不能做到“三个代表”,使党失去了先进性,失去了民心民意,也就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根据,才会最终出现亡党的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论证了资本主义发达的高度将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因而设想,社会主义将会在英、法、德、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最先建立。历史的发展和革命运动的实际却是尚未完成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相对落后的俄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的俄国社会发展顺序的颠倒,就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聚焦到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体制的一国社会主义,是特定时代条件下,斯大林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俄国实际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斯大林宣布苏联已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实只是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成为斯大林体制的历史负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也是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尚未完成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历史的共性是斯大林体制被当作社会主义共同模式的时代条件。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共有的、越"左"越革命的幼稚病,是小生产占优势国家背负的、改革斯大林体制的沉重历史包袱。中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于为相对落后国家在完成民主主义革命遗留历史任务之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他立足于现实社会,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他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历史进步作用的同时,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制度性矛盾,揭示了现代产业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建立本阶级的独立政党,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然后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20世纪,落后的东方被推到社会革命的前列。列宁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组建以职业革命家为核心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之后实行商品经济、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整套完整学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并很快将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大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俄国人的路,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一举跃进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式发展。新时代的中...  相似文献   

19.
关于半个多世纪前印度尼西亚“9·30运动”的真相,至今还有许多谜团未解。1965年,时任印度尼西亚战略后备司令部司令苏哈托,以“发动武装叛乱,阴谋夺取国家政权”等罪名,宣布取缔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逮捕并枪杀印尼共产党所有领导人,并残暴杀害印尼共产党员及其追随者,制造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惨案。苏哈托下台和去世后,印度尼西亚国内外的法律专家、人权组织和历史学者对这一事件展开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但由于当事人和知情者多已过世,相关的历史档案已被销毁,这一努力至今没有获得实质性成果。2019年印尼总统大选在即,印度尼西亚一些右翼政党和伊斯兰教极端派势力制造“印尼共产党东山再起”等谣言,作为攻击佐科总统的手段。“9·30运动”与印尼共产党问题已成为右翼政党在2019年大选中的政治筹码。  相似文献   

20.
左凤荣 《俄罗斯研究》2003,(2):64-69,83
长期以来,苏联把对外战略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并使国内发展战略为对外战略服务,造成了国家战略目标的错位。发展军备、搞军备竞赛、暴力输出革命、争霸世界,是苏联的对外战略目标同时也成了国家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选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直接背离的,这是导致苏联走向衰落与解体不可忽视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