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颜色革命"无疑是冷战结束以来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它不仅激起了一连串独联体国家的内部政治变动,也是对原苏联地区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进程所进行的一次带有阶段性意义的检验和反思.进而言之,"颜色革命"反映着新世纪以来欧亚大陆内部各大国力量对比与竞争的态势.本文以此为背景,深入探讨大国关系在各个层次上的博弈和互动,同时提出了独联体发展前景的几种可能.  相似文献   

2.
吉尔吉斯斯坦变局表明,独联体内部的新一轮"民主化"浪潮继续上涨.这是继苏联解体之后,原苏联国家确立新国家身份的延续.如果说,苏联解体解决了这些国家"离开谁"的问题,那么"色彩革命"则将解决"靠近谁"的问题.这一进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独联体产生重要冲击.一系列"色彩革命"之后,格鲁吉亚、乌克兰等独联体"民主先锋"的角色、立场将发生重要变化,独联体内部因"民主化"问题而引发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俄罗斯在独联体的威信可能继续下降,独联体未来发展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3.
连玉如 《德国研究》2003,18(1):10-16
"迟到的民族国家"与"超前的民族国家"乍看起来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但对于21世纪初的德国来说却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用这两个概念来探讨"新德国问题"的发展前景,是本文作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国际性民间组织是美国公民社会中一个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群体。它的兴起与发展同美国的崛起、全球化进程、科学技术革命,以及后冷战时期的世界政治密切相关。这类组织的数量不及美国联邦免税组织总数的1%,但在技术、组织和资源等方面的国际能量与影响力巨大,已经成为美国公共外交的理想渠道,是美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21世纪美国外交与国家安全战略所必需的基础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根据意识形态对一国对外政策的影响,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保守型和革命型。前者对现状满意,认同现存国际权势分配,遵守现存国际法治;后者对现状不满,憧憬对现存体系权力结构进行颠覆与修正,以应然式的道德原理批判现有国际法治,并以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能动性为标志。革命型意识形态与既有国际秩序存在内生对立与冲突,作为一国对外政策目标的指导思想,具备内在固有的修正主义动机。俄罗斯传统意识形态属于保守型,以维护君主专制的正统地位和帝国传统、反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为目标。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泛斯拉夫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先后取得主导意识形态地位,其意识形态表现出鲜明的革命型特质。在革命型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俄罗斯对外政策目标呈现出较多的修正主义色彩,对传统国际体系持否定与敌视态度,并与当时的国际体系发生一系列对抗与冲突。而地缘环境产生的不安全感也使俄罗斯革命型意识形态的进攻性得以强化。但是,由于俄罗斯与主要大国的实力对比,特别是与首要强国实力对比,并无明显优势或处于明显劣势。因此,出于国家安全的紧迫需要,俄罗斯需要维护当时的国际体系均势,以免受潜在霸权国的侵略威胁。在不得已的条件下,根据当时国际体系的均势结构特征,适时调整具有革命型意识形态色彩的对外政策,使对外政策的修正主义目标出现一定程度的妥协。在国家安全拥有余裕的前提下,俄罗斯革命型意识形态的进攻色彩较强,反之,则进攻色彩弱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末的中东路事件前,中东铁路及其沿线地域的"地方化"历程与空间上的动态伸缩,使人们逐步形成了"地方"意象和"地方中心主义"观念。其"地方性"表现在"地方"的去政治化、区域经济中心地位和社会秩序主导力量等方面的特征。"地方性"视角下的中东路事件,打破了人们既往的"地方意象",降低了中东铁路及其沿线地域的经济关联与辐射作用,主导地方社会秩序的力量被严重削弱,客观上,起到了去地方性的作用。然而,当时中国一方去殖民地化的努力归于失败,国家主体性在"地方"的创设未能达成,造成了中国政府在"地方"的政治、军事、意识形态和经济权力全部被弱化,并且给中东铁路及其沿线地域造成了极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事件后"地方"的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社会秩序动荡,民众生活陷入困境;苏联的军事进犯,伤害了中苏两国民众的情感,文化交流被阻断,其商业倾销政策阻碍了地方民族经济的发展,动摇了以铁路经济为中心的地方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乌克兰曾经遭受不同帝国的长期占领,从而产生"双重被动控制"和"弹性边界"两个国家特征。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开始表现出新的国家特征,"双重对外依赖"与"弹性认同"被不断强化。"颜色革命"之后,这两个特征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都显著增强,导致平衡型外交战略陷入"两难",一场深刻影响国际格局的乌克兰危机由此爆发。运用"双重对外依赖"曲线与"弹性认同"政治预算线构建起来的分析模型解释乌克兰危机,具有逻辑方面的优势,并且可以说明乌克兰这个国家存在着"三元悖论",即在"双重对外依赖"、"弹性认同"和"不成熟民主政治"之间,三者不能同时兼容,这一结论对于乌克兰未来走向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只有在中东,美军才有这样的机会对新军事革命的成效进行大规模检验。然而,这是伊拉克的悲哀,也是中东的不幸。美军先空袭伊拉克什叶派武装"真主旅"设施,再对在巴格达机场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进行"定点清除",进入2020年的中东局势,又一次陡然升温。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再到如今的多国乱战。  相似文献   

9.
韩民青 《当代亚太》2005,(12):23-29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思想界先后提出了"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数字化生存"、"知识时代"等社会发展新理念,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先声.同时,美国在以新科技革命带动新产业革命上,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美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的激烈冲突之中.  相似文献   

10.
现在是重新认识20世纪中国如何表述俄罗斯问题的时候了.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俄国之于中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迷思,这个迷思全方位地存在于中国社会,影响力至今不绝.我们需要澄清造成这种状况的自身原因.其中,一些著名知识分子因为时代原因,在无法直接触碰苏俄、不了解苏俄的情形下,却满怀热情地去认同或拒绝经由苏维埃所确认的那个俄国,不经学术研究和学理性判断,把原本是在国际反资本主义浪潮下获得成功的苏俄革命这一地域性现象,泛化为一种普世性的规律.1950年代以后,知识界依据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把"解冻"以降的苏联变革理解为背离社会主义,把苏联解体看成是国际共运的失败.相应的,知识界这种缺乏现代民族国家考量的意见,又成为党政和社会理解苏俄问题的理论根据,在中国社会广泛流行.这种情况几乎持续到20世纪末.反思这些历史性表述,对中国在21世纪提升认识俄罗斯问题的水平、建构恰当的中俄关系,既有历史的警示作用,又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中日两强并立日趋明朗,中国从海上走出去和日本走向正常化国家的力度和速度几乎同时加大,两国的海上交集、碰撞日益激烈。21世纪初中日两国海权的国家战略设计基本清晰,都有了一系列的指导性纲要,中国的"海洋强国"与日本的"海洋立国",都是国家战略设计。但是中日两国海权的国家战略设计在孕育时间、思维基点、海洋经济基础、历史责任和未来追求上有很大的差别。"海洋强国"与"海洋立国"在国家战略目标、海权方向、治理体系上都有无可避免的碰撞。中国的"海洋强国"与日本的"海洋立国"从本质上讲是中日两国的抱负冲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做国际体系的挑战者。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道路与二十世纪的现代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人类正经历其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十月革命的爆发,使俄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同时,推动了它自身的现代化历程。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向世界展现了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类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成为一批欧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仿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几个世纪以来,几个有影响力的大国都曾经提出过版本各异的丝绸之路倡议。"冷战"结束后,"丝绸之路"再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20世纪末、21世纪初,先后有几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过这一动议,但绝大多数都未能实施。当代的丝绸之路倡议同样融合了倡导国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并且在创建贸易联系的基础上,在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之间打造一个"缓冲走廊"。在当前各个国家相互深度依赖的世界,丝绸之路最具竞争力的"对手和伙伴"为美国、中国、欧盟和俄罗斯,而这四个行为体又与无数个"区域性参与者"相联系。中国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包含多方面的考虑。首先,在当前的国际  相似文献   

14.
浅析法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楼苏萍  陈磊 《欧洲研究》2005,23(5):129-139
今天法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与第五共和国之初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影响国家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公民团体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二是通过超出公民团体的“爆发性”的社会运动(罢工、游行示威、暴力冲突等方式)来实现利益的表达,向国家施加压力。总体而言,今天的法国,这两种方式并存并将在长时间内共存。但是,公民团体的发展令人瞩目,并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力量。此外,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也对法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郭学堂 《美国研究》2003,17(3):42-51
由于大国力量的兴衰和国际安全形势的新变化,霸权周期论出现了贫困.新兴国家在主观和客观上都难以与挑战国家划等号.大国合作局面的持续与美国霸权强化的并存是21世纪初国际政治发展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安全相互依存不断深化的情况下,避免大国冲突和实现霸权的和平更替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海事是指关于人和船在何种航行环境下进行哪些水上活动的事务。为了有效应对人类在利用和经略海洋过程中遇到的海洋环境威胁和海上安全挑战,国际社会加强了对于海洋安全的海事保障,并进一步兴起了以海上安保与海洋环保为主要内容的海事合作。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逐步推进,有关各方必然将面临一系列的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产生了提供充分海事保障与加强国际海事合作的现实需求。对于中国海事来说,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可以从大国协调与机制完善、规范重塑与标准修订、国际交流与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寻求建立一个涵盖重点港口、支点国家与辐射对象的国际海事合作网络,这将会有利于保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顺利建设,有益于促进中国周边外交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推动大国间的安全合作。  相似文献   

17.
处于第三次浪潮中的中东欧新民粹主义既具有传统民粹主义的特点,又具有新的时代特征。20世纪90年代,新民粹主义政党开始在中东欧国家出现,但并没有成为主流政治力量。进入21世纪,尤其是中东欧国家相继加入欧盟后,新民粹主义政党的影响力大增,在许多国家先后上台执政。虽然新民粹主义的活跃时期能持续多久是一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中东欧国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力量,它将在民主政治框架内发挥着一种晴雨表的作用,从而成为代议制政治宽容性的考验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中俄关系史上存在五条路:丝绸之路、毛皮之路、茶叶之路、西伯利亚大铁路-中东路、中苏生命交通线。这五条路如同河流,流淌在中俄两国之间,将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中俄(苏)两国串联在一起,不但关联着中俄两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而且关联着中俄两大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战略。基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尽管有些路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对中俄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但整体而言,这五条路客观上分别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交流层面对中俄两国的发展战略以及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为当下构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格局、顺利实践有利于全人类发展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9.
悲壮与激荡的追思──韩国独立运动国际学术会议在沪举行俄国革命、中国革命、韩国革命曾被并列为20世纪初远东的三大革命运动。对于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不仅中国理论界有过深入、广泛的研究和宣传,而且普通国民也有较多的了解;然而对于韩国革命,由于众所周知的诸多...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西方学术界21世纪初关于欧盟力量的讨论出发,追踪了欧债危机背景下"规范性力量欧洲"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出现的新变化及其与"市场性力量欧洲"之间展开的辩论。文章认为,尽管两种理论模式在"规范"和"市场"何者是欧盟力量本质特征的问题上存有分歧,但二者间最终呈现的融合与互补态势反映了欧盟通过塑造国际规则和规范实现战略利益的对外政策常态。与此同时,规范性力量研究议程呈现出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取向,特别是将经济自由主义和市场性原则纳入欧盟核心规范体系,欧洲中心论松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学术界反思欧盟力量相对下降和国际力量格局变化的新现实后做出的回应,对于我们理解欧盟在国际规范、国际秩序演变中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