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国战略稳定框架是全球战略稳定的基础。由于美苏冷战的结束 ,特别是九一一事件和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后 ,冷战时期大国战略稳定框架的政治基础已经消失 ,理论基础也不再适用。但由一系列军备控制协议和条约形成的对各国有某种约束力的国际机制在冷战后时期仍然在世界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对促进核裁军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有重要意义。随着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建立新的大国战略稳定框架势在必行。中国主张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应该成为这种战略稳定框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美国致力于构筑一个由陆基、海基和太空基系统等不同拦截方式与本土防御、地区防御和点防御等不同防御面相结合而组成的一体化分层导弹防御结构。特朗普就任后,在延续前任的导弹防御政策框架的基础上,对美国导弹防御的范围和目标做了调整,以应对敌人和主要对手构成的导弹威胁。特朗普政府的导弹防御战略和政策将加剧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陷入的美俄之间敌对的紧张关系,以及中美之间因贸易、台湾、南海等问题而日趋紧张的关系,削弱甚至抵消中等核国家和拥有弹道导弹国家的威慑和实战能力,刺激这些国家加强应对措施的研究,从而引发进攻性武器与防御性武器之间的军备竞赛。尽管面临严峻的技术和财政方面的挑战,特朗普政府仍将大力推进其导弹防御战略和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美国在"动荡弧"的战略利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祖贵 《美国研究》2005,19(3):82-98
美国在“动荡弧”具有地缘、能源、安全等重要战略利益。这个地带既是美国实现和维护全球霸权的“支轴”及确保本土安全和“帝国”稳定的“边疆”,也是确保自身能源需求和掌握影响其他战略力量的有利态势或手段所试图控制的地区,更是消除“伊斯兰恐怖主义”紧迫的现实威胁和“伊斯兰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潜在威胁所要改造的地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美国在“动荡弧”的行动,不仅有确保现实利益之意,更有谋取有利战略态势,进而由此分割、包围、制约其他战略力量的深远考虑。美国如果在这个地带顺利得手,将不利于其他战略力量在未来国际格局中的态势;但它在这个地带被伤筋动骨甚至最终导致其全球霸权崩溃,也未必符合其他战略力量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4.
布什政府的军控政策仍在制定之中,并将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美国已经开始的全面战略评估的结果;二是布什政府同其他相关国家谈判、磋商的结果;三是布什能否在国会获得两党对其军控政策的支持.这三个因素将很大程度上塑造布什政府未来四年的军控政策.美俄有关<反导条约>和NMD的谈判可能会出现三种结果一种是美国不修改<反导条约>、不部署NMD,军控机制不会遭受破坏;一种是美俄达不成妥协,美国退出<反导条约>、部署NMD,军控机制崩溃;最后一种是美俄能够在修约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问题上达成妥协,军控机制受到损害,但不至于崩溃.  相似文献   

5.
反导条约与美国的反导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展 《美国研究》2002,16(1):7-21
本文对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反导技术研制及反导计划进行了初步探讨.由于反导技术复杂,一时难以取得进展,所以30年前美国和苏联签订了反导条约,停止了反导部署;但其研制工作却一直在继续.此后美国曾开展多种研究,但由于要求过高,产生了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问题.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削弱,不再对美国构成重大威胁;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却在研制导弹,被美国看成威胁.现在美国利用几十年在反导上的经验,集中力量首先对付第三世界的导弹问题.  相似文献   

6.
初智勇 《欧洲研究》2023,(5):92-118+175
俄罗斯安全观随国际互动的性质与程度呈弹性变化,具有可变性与可塑性。其传统安全观基于“霍布斯意象”的权力导向模式,分为周边和欧洲国际体系两个层面。俄罗斯在周边主要奉行局部扩张战略,在欧洲国际体系主要奉行权力制衡战略。局部扩张与权力制衡有利于物理力量的积聚与国际平衡,使俄罗斯得以应对地缘不安全问题。但传统安全格局的稳定仍需大国在战略层面的国际共识加以维系。冷战后期,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变化,促成非传统地缘竞争的国际格局。在新的国际情境下,俄罗斯传统安全观战略层面的共识成分逐渐向认知层面转化,并开始突破或超越“霍布斯意象”。俄罗斯新安全观呈现不同认知层次的三维投射。随着国际互动的性质与程度的变化,俄罗斯安全观的演变与发展呈双向可逆特征:既可以向未来迈进,也可以向传统回归。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之初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心伯 《美国研究》2002,16(3):50-65
本文着重探讨冷战结束之初美国战略界对东亚发展前景的展望和关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走向的辩论,并对老布什政府对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进行分析.文章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布什政府试图使美国亚太安全战略态势由"遏制+威慑"转向"均势+威慑",并把应付日本力量的增长作为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课题.但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战略指导思想上,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在冷战时期发展起来的安全结构,这种调整的有限性反映了五角大楼对地区安全形势演变的不确定态度,一旦新的安全挑战需要华盛顿重新界定其亚太安全战略的指导原则,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安全结构.  相似文献   

8.
当前世纪疫情和传统安全风险相互交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格局加速调整,影响国家间力量对比、竞争优势转化乃至国际秩序调整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元,历史性转型和变革性调整成为国际战略格局新态势。乌克兰危机和美国对华实行“竞争、冲突与合作”战略,使大国对抗重回世界政治。国际格局演变使亚太开始具有区域冲突的现实性,地区安全形势面临新一轮变局。这既对中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带来重大挑战,也为中国引领世界繁荣稳定提供了机遇。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国际形势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向,积极促进区域合作和秩序构建,推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给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宝贵的信心和力量。  相似文献   

9.
朱锋 《当代亚太》2001,(5):13-18
布什政府部署NMD的决心已定.NMD政策已经出现了以下特点:NMD的武器系统构成将有可能进一步扩大;NMD的部署条件将进一步放宽,通过加大削减进攻性战略核武器的力度来换取战略防御能力;以NMD部署带动美国空间军事能力的提高.在维护反导条约、反对NMD部署方面,国际社会正在同美国展开新一轮较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将核武器作为慑止他国攻击其海外军事力量和盟国的工具,美国维系了以自身为核心的全球同盟体系,捍卫了霸权地位。文章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延伸威慑战略具有地区差异性,基于安全承诺的制度化水平和用于威慑的核力量构成的不同,可以概括为欧洲模式、亚太模式和中东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延伸威慑战略的可信性依次降低。冷战后,美国延伸威慑战略实施的地缘环境受其自身核力量的削弱、地区层面威慑对象的多元化以及武器技术的扩散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恶化,进而造成盟国对其延伸威慑的可信性提出质疑。文章预测,美国延伸威慑战略的三种模式今后将分别在相应地区面临以下挑战:欧洲地区的危机稳定性下降,亚太地区的核扩散风险上升,以及中东地区的美阿同盟可能发生"漂流"。造成美国陷入当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冷战后美国依旧奉行冷战思维,追求霸权主导地位和实力上的绝对优势,使得其延伸威慑战略不仅出现了目标与手段的失衡,而且存在逻辑与表述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乌克兰是欧洲和独联体地理交叉点上的关键大国,不仅对独联体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而且对欧洲的安全、稳定和发展也举足轻重。由于其地理位置、领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改革和内政外交走向均对欧洲大陆战略态势产生影响,乌克兰历来都是大国争夺的对象。2004年下半年以来,俄罗斯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围绕乌克兰总统大选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明争暗斗,就充分说明了乌克兰在欧亚大陆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而乌克兰此次选举的结果必将对俄罗斯重新崛起的战略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冠疫情蔓延激化全球既有矛盾,深刻改变冷战结束以来的全球政治、经济与安全图景。近来,俄罗斯领导人和智库专家对“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格局、世界秩序、全球化进程、大国关系进行深度思考,认为在国际格局与世界秩序加速重塑之际,俄罗斯迎来克里米亚危机甚至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战略机遇。在俄罗斯战略界看来,新形势下,俄罗斯需要重塑对外政策思想,巩固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就享有特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全世界的特殊责任,深化欧亚一体化合作,巧妙运筹俄中美三角关系,借助多方力量平衡对华关系,谋求实现俄美关系改善。  相似文献   

13.
编者的话     
<正>关于威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国际政治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孙逊和韩略认为,延伸威慑战略的实施是美国得以确立自身军事霸权地位的重要手段。两位作者基于地缘政治的视角,根据冷战后美国延伸威慑战略的地区差异性,以及安全承诺的制度化水平和用于威慑的核力量构成的不同,将其概括为欧洲模式、亚太模式和中东模式分别予以探析,指出今后这三种模式均将面临重大挑战。该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美国的军事同盟体系,有助于  相似文献   

14.
浅析俄罗斯的国际定位及俄美关系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回顾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俄罗斯同西方关系演进的曲折历程入手 ,着重分析了“9·11”事件后俄国与美国关系的调整变化 ,指出俄美关系依然以竞争和力量均衡政治为特点。其基本格局依然是 :有合作 ,又有竞争 ;有摩擦 ,又有妥协。俄美关系尽管有大幅度的改善 ,但由于双方国家利益不同、战略利益各异 ,两国仍难以结成持久、牢固的联盟关系。俄罗斯同美国和西方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既是伙伴 ,又是对手。本文还着重分析了影响俄罗斯国际定位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15.
奥巴马就任以来,对美国核政策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奥巴马核政策的目标是:在确保美国核武器安全、可信和有效的战略威慑能力的同时,通过与俄罗斯签署进一步削减核武器相关协议,提出并倡导"无核武器世界"理念,重塑美国在核问题上的道德形象,恢复美国在国际核裁军和防扩散领域的影响力和领导权,重振国际防扩散努力,增进美国的安全。奥巴马对美国核政策的调整将对美俄关系、全球核军控和核裁军、国际防扩散努力,以及地区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其核政策也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北约东扩是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关系以及未来欧洲安全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北约东扩所引起的欧洲政治安全边界的改变、在欧洲地区部署的反导武器系统,以及最近所部署的相当规模的常规军事力量,这"三位一体"的进程不可能不引起重大争议。在2017年慕尼黑北约峰会上,美国开始逐渐摆脱"大选效应",重新表示支持与北约的盟友关系。但是,俄、欧、美三者之间的立场依然相互分殊,北约、俄罗斯和欧洲安全关系的前景依然扑朔迷离。今天的北约东扩是否会重蹈历史上西方扩张的覆辙:由一元主义的追求为起点,最后总是落得多元力量并存的结局,是一个值得作进一步观察的向度。  相似文献   

17.
九一一事件对国际战略态势的深刻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九一一事件对国际战略态势的影响是重大而深刻的,现实而长远的.虽然它并没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国际战略格局,但却使世界基本矛盾重新排列,恐怖与反恐怖、称霸与反称霸的矛盾再次以政治军事斗争焦点的形式表现出来;战略力量对比重新组合,美国势力明显强化;美国军事战略开始重大调整,"确保美国安全"的战略更加显现;中亚地区地缘政治版图将重新划定,大国在中亚地区已经展开空前的争夺;"反恐战争后遗症"将长期存在,中亚地区有可能出现新的动荡乃至冲突.九一一事件将使中国西部安全问题再次凸显.反恐战争的泛滥化和扭曲化,将有可能扼杀地区和平.  相似文献   

18.
吴心伯 《美国研究》2007,21(4):7-22
本文分析了影响布什政府对华安全政策的三个基本概念:"吓阻""两面下注"和"威慑"。"吓阻"旨在阻止中国与美国开展军事竞争,"两面下注"是要应对中国战略走向的"不确定性","威慑"则是要防止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动武。作者认为,在这些概念指导下的美国对华安全政策增加了对中国的安全压力,加剧了台海地区的不稳定,并对本地区的政治和安全格局产生了负面影响。它有悖于中美关系发展的大趋势,会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大框架中引起张力,其调整将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9.
自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不断加大对中国政治干预和外交施压的同时,还日益强化其南海政策的军事化趋向,尤其是越来越多地直接派军舰和军机进入南海海域和空域,以加大军事威慑力度。从传统地缘政治学视角来看,美国强化其南海政策中的军事化趋势,受多重地缘战略目标的驱动。首先,受美国全球地缘战略利益的驱动,以“航行自由”的旗号检验其海上霸权在南海地区的有效性,借以维护美国的全球海洋霸权。这是因为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海上实力维系起来的。其次,由于欧亚大陆是美国全球地缘战略的核心,因此美国强化其南海政策中的军事化趋势也受其欧亚地缘战略目标的利益驱动,目的在于继续保持和巩固对欧亚大陆的战略“围堵”态势,借助“亚太再平衡”战略补齐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力量短板,继续维护美国主导下的欧亚地缘政治格局。最后,在美国继续推进战略东移计划的背景下,美国强化其南海政策中的军事化趋势还深受其亚太地缘战略目标的利益驱动,即通过把亚太战略扩展为“印太”战略,来巩固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军事存在,加强对东亚崛起大国的战略包围。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新中亚战略及中亚地区战略格局走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亚地区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由于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1997年以来,美国开始实施“新中亚战略”,逐步取得一定的优势地位,从而影响了这一地区的大国力量分布态势,导致地区格局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