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小说母题研究可分为题材的主题审视、母题史演变规律、母题的跨文化寻踪与比较、国别文学的小说母题史研究、特定题材与主题关系的跨文体研究等。2 0世纪最后 2 0年 ,比较文学复兴与方法论的启迪 ,使小说母题研究焕发了勃勃生机 ;小说的超个案、跨文类研究 ,已不限于人物母题和纯文学题材作品 ,而进入到叙事话语模式乃至本文接受史和阐释增殖史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惠卿 《求索》2006,(4):167-169
佛经对支解复形故事多有绘声绘色的描绘,一般模式为:某人躯体被支解分裂为几部分,尔后又恢复原状,但于生命却无影响。此类描写为六朝文人吸收,形成小说中的支解复形母题。该母题在六朝之后的小说中时有出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不同时期的读者。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小说创作格局中,家族小说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但这些风格不同的叙事作品却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人物性格的类型、情节故事的原型、结构形式的设置、叙述方式的创造均表现出较多的模式化倾向.这既是不同作家对同一母题原型创造性的误读,也是作家难以摆脱的艺术局限,自然也昭示出作家原创性的匮乏.  相似文献   

4.
白晓帆 《求索》2011,(12):194-196
殷芸《小说》是南朝梁的志人轶事小说集,今佚。鲁迅、余嘉锡均辑佚过,目前辑佚最完善的文本是经周楞伽详加校注的《殷芸小说》。此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辑本,就是唐兰先生的《辑殷芸小说并跋》,该辑本在大陆学界很少被提及,其文献价值有待发掘。虽经过多家辑佚,但在清代文献中仍可见殷芸《小说》佚文,值得辑录。殷芸《小说》原本虽散佚,然其辑录文本不仅流传至今,还传播到了国外,在日本还有对它的研究,其作为六朝小说的价值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孙正国 《思想战线》2003,29(3):94-97
神话时代,各民族对于世界与人类起源命题的解答与诠释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且常常成为特定民族对其族源历史进行认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众多民族的族源性女神母题大体表现为4个亚型即大地女神、救世女神、创世女神、先祖女神等,并多与洪水神话母题链接。这些女神母题所建构的故事化诠释体系,认定世界与人类的起源具有同质性,并全面确立起女神的人性特征等文化意义,证明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传统上作为母性文化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传奇”叙事与中国现代小说发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东 《求索》2007,(10):194-196
“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也是中外小说“异构同质”的叙事传统之一,并在“传统与发展”的意义土,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发端的重要背景和叙事要素。  相似文献   

7.
朱殿勇 《求索》2013,(8):134-136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对由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诗》所改编的电影,电视作品中不同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的阐述,以期待诠释“木兰”是具有民族英雄情节的中国传统女性的写照。古时的花木兰,有胆有识,但却又多了份脚踏实地的本分。现实中,我们都希望能做木兰这样的女子。男子也都希望能娶木兰这样的女子为妻,木兰可谓是文学史上完美女性的高峰之一.木兰超越于外物的美好品格,正体现了妇女追求美好品质和完美外表和内心的渴望.这个文学形象的塑造可谓给新时代的女性树立了榜样。将木兰推上了中国完美女性的里程碑。由此,形成了超越世俗、淡泊名利、心怀宽广的道家风度。  相似文献   

8.
唐代梦小说梦情节的运用突出体现了唐人小说创作的虚构特点——虚实结合,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从"梦情节"的角度可以更清楚、更肯定地确立唐代小说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独特和重要地位。整体来看,唐代梦小说的创作虚构有无意虚构、刻意虚构和有意虚构三种情形,体现出唐代小说家以现实为根基、以梦幻为契机来抒写思想、反映现实的创作理念。这种虚构和主体意识有力佐证了唐人"有意为之"的论点。  相似文献   

9.
张艳 《求索》2013,(11):135-137
母题是人类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断重复出现的精神现象,它是蕴涵于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通过母题研究,我们可窥溶于文心文脉之中的民族之集体文化思想。作为文学研究母题,"异类幻化"由人类原始生命意识而起,由对生命本质思考为终。从原始神话的《大荒经》到明清时期的《红楼梦》,"异类幻化"在经过了一番否定之否定后,终将对生命的思考升华为对生命的悲悯意识。本文从文明源头溯展,向文化深处开掘,追寻"异类幻化"这一文学母题之意义,以求探究异类幻化文学之文化价值,重塑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0.
虞江芙 《理论月刊》2006,5(6):129-131
元杂剧文本关于家庭伦理叙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兄弟关系母题的叙述,其中明显表现出对兄弟手足之情的张扬,表现出兄弟分家引起的家庭伦理冲突,表现出对于兄弟共居家庭的理想以及这种理想难以实现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1.
王红 《求索》2013,(8):119-121
佛教传入中国后.因果报应、十八层地狱等观念对本土信仰产生巨大冲击。佛教地狱观具有恐怖、冷酷、受难等特点。六朝志怪小说集中表现了中古时期本土民间信仰的特点,其地狱观、复活信仰等无不带有浓郁的人情味与世俗情调。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其地狱鬼神观在早期传播中比附中土信仰观念得以流传,并借助志怪小说丰富的复活情节得以发展,该观点以“死而复生者”之口宣扬佛教以扬善惩恶。发展到唐代,佛教地狱观才彻底摆脱文人小说的比附手法,出现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这样完全本土化的宗教剧目,此后,地狱观等佛教诸佛经义理中占据了中国民间信仰之核心地位.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与民间思维。  相似文献   

12.
曹艳红 《求索》2012,(4):150-152
在五四新文学诞生之后,中国现代文坛兴起并持续着漂泊母题叙事文学的创作热潮。这些作品诠释了漂泊母题的两大形态:身体漂泊与精神漂泊。身体漂泊侧重于身体的空间位移所带来的生活不稳定状态及其内心的痛苦,精神漂泊则侧重于人物内心的痛苦抉择与挣扎,难以寻觅到心灵安适的所在。身体漂泊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向精神漂泊转变。中国现代漂泊母题叙事文学作品,通过从不同角度表现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和心灵状态,为现代文坛提供了丰富的给养。  相似文献   

13.
邱昌员 《求索》2007,(8):170-172
唐代爱情小说和爱情诗都非常繁荣,它们关注人们的世俗生活,对中晚唐文学审美风尚的形成有直接作用。它们的发展得益于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与渗透,而由于爱情小说的高潮略早于爱情诗,所以诗歌受小说的影响要大一些。爱情小说的流行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唐代诗人的诗歌观念,提供了爱情诗、游仙诗创作的题材、情节模式及情感基调等。  相似文献   

14.
蛇郎蛇女故事中禁忌母题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建刚 《思想战线》2000,26(5):106-110
运用母题学的研究方法,从蛇郎蛇女型故事中提择出禁忌母题,并对其不同的表现形态进行文化释读最初的与现实生活中相对应的图腾禁忌习俗建立了一种牢固的互惠关系,后来的则透示了人与自然之间难以消解的对立;异类的设禁和人类的违禁是这种对立的行为显现.  相似文献   

15.
塑造英雄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伟大传统,一部西方文学史其实是一部抒写英雄心灵的历史,从英雄形象的第一个原型“半神”在古希腊文学中诞生,英雄母题就一直支配并主宰着西方文学的人物塑造:从中世纪的骑士英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英雄;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英雄,到18世纪的启蒙英雄;无论是19世纪的拜伦式英雄、撒旦式英雄,还是20世纪的海明威式英雄,甚至是的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反英雄”,他们都可以看作是古希腊的“半神式英雄”母题在不同时代的“变体”.正是这些英雄形象汇成了西方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  相似文献   

16.
六叔(小说)     
六叔是酿酒的。六叔其实不是排行第六,而是因他左手多了根小指头成了六指,小时人们喊他为六仔,中年便叫他六叔,老了还一直沿称。六叔今年已是七十挂零的人了。据奶奶说,六叔五十岁才讨了媳妇,新娘子是邻村的一个三十岁的女人,长得眉清目秀,挺俊的。六叔和那女人,日子过得满不错。六叔很会酿酒。  相似文献   

17.
作为母体民族发展到相当阶段的产物,史诗无疑是最能反映该民族其时社会风貌、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特征的。在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和《荷马史诗》中,塑造了一大批女性形象,其中又以与英雄关系最为密切的英雄配偶最为生动。这些人物在文本中除了起到丰富情节的作用之外,还隐晦地将其民族集体无意识心理进行了外现。借助于英雄时代因争夺女性而起的战争,对这些事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还原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民族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18.
吴组缃小说技巧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吴组缃对小说创作技巧的运用非常精湛 ,尤其是在小说的形态方面、在小说的戏剧化中对“对白”艺术的运用方面等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对后来的作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田敏 《求索》2010,(11):211-213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对晚清谴责小说的继承与超越:一方面,同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创作背景,它们都表现出再现广阔现实的"针砭时弊"的特征,促使长篇小说创作走向现代现实主义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谴责小说虽然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却仅止于"仅足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小说"。而茅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建立起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是作家剖析现实的法宝,从而形成批判犀利的"社会剖析小说"派别,并成为日后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潮。  相似文献   

20.
沈庆会  ;孔祥立 《前沿》2014,(23):192-194
在近代西学的冲击下,教育小说承载着"开启民智"、"救国图强"的历史使命被大量译介到我国。晚清教育小说的译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思想的折中与糅合,呼应了小说启蒙、教育启蒙的社会诉求,不仅为时人开启了迥异的阅读视界,也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以文学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在中国传播,从更易读者接受的角度为当时的教育思潮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