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评论法国文学时 ,有一有趣现象。说到现实主义 ,中国学生立刻想到巴尔扎克。在法国 ,现实主义的代表首推福楼拜 ,而巴尔扎克往往无宗无派。由此可见 ,因国情的不同 ,文化背景相异 ,人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常常各自为政 ,取舍偏重各异。为此 ,我们查阅了法、英、德、俄、中、日等国的常用字、辞典。对于作为文学流派的现实主义 ,法国《阿塞特小百科辞典》的定义是 :“不以艺术家或作家的主观为中心 ,如实反映世界 ,如实表现人”;英国《韦伯斯新大学词典》定义为 :“艺术和文学中对自然或客观现实的忠实 ,对其准确不加主观色彩的忠实反映”;德…  相似文献   

2.
雨果说:“巴尔扎克这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我想补充一句: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有他自己的世界。这可能是指作品反映的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也可能是指作家在创作中的艺术境界。总之,不论是反映客观现实,还是描绘艺术境界,都有一个如何表现的问题,即写作方法问题。而这个问题是与一个作家的气质,思想(艺术观点)分不开的。因此,即使同属于一  相似文献   

3.
巴尔扎克式小说的终结:故事、人物的瓦解传统小说的基础是引人入胜的故事、跌岩起伏的情节、丰富鲜明的人物性格以及深刻感人的主题寓义。拉法叶特夫人(Mme De La Fayette,1634—1693)的《克菜芙公主》代表了法国这一类小说最初的重大成就。尔后,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相继问世使它登峰造极。所以,传统小说又称“巴尔扎克式”的小说。罗伯—格里耶认为,巴尔扎克式小说随资产阶级的胜利而达到极盛。然而,二十世纪的世界和十九世纪已经迥然不同;人们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认识都起了重大变化。“上世纪的小说创作在当时是生机勃勃的,而在今天,它只剩下一副空洞的程式,只会对那令人讨厌的模仿有用。”米歇尔·布托尔也指出,在一个不断演变的世界里,旧的小说技巧已不再适合表现“人与世界的新型关系”了,小说领域必须进行“激烈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法国文坛对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的批评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寿农 《法国研究》2006,39(3):10-17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作家。在他屈指可数的作品里,《包法利夫人》(1857)是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在它发表的第二年却被当局告上有伤风化、诽谤宗教等罪名,幸亏福楼拜请出一位地位显赫、能言善辩的大律师,法庭最后判福楼拜无罪。这场官司的结果,反而使小说声名大振,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两万册书很快一售而空。自此以后,《包法利夫人》的盛名历久不衰。一百多年以来,这部名著一直是批评家评论的热点,后代对福楼拜在艺术上的探索众口一词地加以称赞。由于这篇小说多层次的、丰富的内涵,更由于持不同…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高老头》(1834),是巴尔扎克(1799—1850)思想和艺术成熟阶段的上乘之作,是他卷帙浩繁的《人间喜剧》的“序幕”,在巴尔扎克卓越的创作成就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是他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正是这个“超群的小说家”,在善于塑造典型的同时,又成功地刻划了具有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狄德罗(Diderot,1713—1784)逝世两百周年。十八世纪的法国巨人们为了反对封建主义,争取“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的实现,勇敢地举起了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大旗,抛开一切宗教的外衣,向教会和世俗封建主发动猛烈进攻,并向世界发出震聋发聩的呐喊。这呐喊使他们的名字世代流传: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拉美特里、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而狄德罗,在这些巨人中也不愧为佼佼者。他是当时战斗无神论的派别“百科全书派”的领袖。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明显地受到过福楼拜的影响,卡夫卡声称自己和福楼拜有某种血亲关系。作为精神导师,福楼拜将卡夫卡引领进了一条源于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又超越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道路。福楼拜是卡夫卡永远的诱惑,卡夫卡在福楼拜的精神引领下,走上了自己的寻求之路。卡夫卡学习和借鉴了福楼拜的叙述文体。福楼拜因为拒绝一切派别而自成一派,卡夫卡无疑从这里获得了启示和信心。  相似文献   

8.
霍尔巴赫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哲学的杰出代表,是这一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把百科全书派分散的哲学思想加以系统化、形成为一个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我们知道:大凡一个哲学体系都必定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各种学说都可以用这种原则来加以说明。那么霍尔巴赫哲学体系的基石,他  相似文献   

9.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对法国、对欧洲、对世界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八八八年,恩格斯在给玛·哈格奈斯的信中,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巴尔扎克。这既是对其世界观全面而精辟的分析,也是对其创作的经典性概括。  相似文献   

10.
“离二十一世纪总共才剩下十八年”……难道我们还要把现今学校中的陋习拖过世纪间的界线吗……”——这是诺沃西比尔斯克读者库马奇写给《文学报》编辑部信中的两句话。库马奇十二岁的女儿认认真真地写了一篇作文,而女教师连看都不看就在她的记分册上批了个“一”分,就因为他女儿写作文用的圆珠笔油是黑色的,因而女儿就哭着回家来了。老祖母听后异常感慨:“他们什么时候才能终止对孩子的折磨!一个世纪过去了,学习仍然是一种苦难。”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