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中"科学"的内涵,是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性问题。一般地说,科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认识方法,更是一种探索精神。相应地,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即具有三重意蕴:一是作为关于发展的科学知识体系,蕴含发展观正确而合理的价值取向;二是作为关于发展的科学认识方法,表现发展观正确而合理的实践原则;三是作为关于发展的科学探索精神,彰显发展观正确而合理的历史逻辑。三者有机统一,构成科学发展观之"科学"的完整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飞 《前沿》2008,(5):3-5
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知识本体论视角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研究,一定意义上就是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关系研究。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问题,科学规律与技术规则何以可能,关于技术是应用科学或技术是科学的应用观点和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转化问题给予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历史科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来的,具有科学和价值双重维度,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着过度科学化或过度人道主义化的倾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往往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维度而不及其他,从而造成了科学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对立,从历史辩证法视阈重新审视"历史科学"的科学维度和价值维度及相互关系,对于克服"历史科学"研究中存在的科学维度和价值维度的分离和对立,保持科学和价值之间必要的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岳玉荣 《前沿》2011,(10):181-183
女性主义的兴起给科学教育的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分析了女性主义的经验论者对科学教育中男性中心主义性别偏见的批判,分析了立场论者对科学教育中忽视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与利益及对科学教育中"低效率女孩"的解释模型的批判,提出了科学教育性别观的构思。对树立一个正确的科学教育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70年代之前,实证主义科学观一直占据西方学界的主流。在实证主义哲学视野中,科学是脱离社会情境的、纯粹的、抽象的、价值中立的智力活动;科学知识是系统的、实证的、绝对正确和一元普适的知识;科学的历史是不断趋向真理和唯一能体现人类进步的历史。在这种哲学观和科学观的文化背景下,  相似文献   

6.
史璟 《思想战线》2011,37(3):50-54
科学的合法性在于它的"真"的意义,无论是把科学之真看做科学家应该追求的一种精神,还是把真看做对确定知识的追求,都会因为"真"的价值而获得一种合法性。这种科学之真的确证的观念始于近代以来的哲学传统。在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等经验科学观以及一些科学进步观中,"真"是用经验基础证明自己,它被看做逼真性概念。科学之真是文化政治学中的一个概念,是一种话语方式,这种话语只能在科学共同体以及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的语境中得到理解,它要坚持科学的实用主义原则,"真"意味着一种科学理论表达的文化功能。对科学之真的形而上学证明是不能实现的。科学哲学中的范式理论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主义视角可以对形而上学的科学之真作出一种革命性的转变,即在科学之真的看法上的"后形而上学思想"的转向。如今我们要在后形而上学思想上去理解科学之真的原则,一个科学理论如果能够在文化共同体中发挥作用或具有程序化的功能,那么它便是真的科学。真正的语境主义的科学之真是值得赞赏的,"真"代表了一种文化范式或政治学,它的表述是一种主体间性而不是纯粹客观性,这就是后形而上学的科学之真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陈群 《前沿》2009,(3):39-42
科学哲学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发展,逐渐显示出了其二元论矛盾的局限性,而当代科学论(后SSK)的实践科学现的转向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谋而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存在论的基础上显示出了人的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实践不仅是生活世界的本体论基础且是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后SSK从只关注知识的科学转向作为实践的科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实践存在方式的混合本体论,在方法论上从对作为知识的科学的表征性语言转向对处在当下实践的科学的操作性语言分析,在科学进步上强调真理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以及实践基础上的各种异质因素冲撞的偶然凸显性和动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向民 《公安教育》2004,(2):19-22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科学教育着重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培养科学精神和智力开发作为教育最根本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而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是人的价值的引导及创造过程。二者虽有对立的一面,但就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而言,两者又是统一的,因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既受制于人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也受制于人的情感水平和人文精神。二者如何整合是目前教育改革所关注的焦点与热点。作为培养公安后备军的摇篮——公安院校不仅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而且还将应对的是:随着人们科技意识的增强和人…  相似文献   

9.
何红娟 《前沿》2013,(3):67-69
传统科学观视科学为一种真理性表达,这种真理由一定的认识论规则和方法论法则保证,SSK社会建构论解构了这种自然实在论,而更多以社会实在论代之,认为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强调社会在科学知识生成中的优先性。以皮克林为代表的实践的科学在对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真实时间和历史性、情境性描述中以操作性语言代替传统表征性语言,描述了科学在时间和历史的异质性要素耦合突现的和后人类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0.
传统科学哲学从研究文献和研究逻辑出发,注重科学知识,而缺乏人文因素,是一种典型的知识论哲学。科学的本质与核心在于其思想,人的创造科学知识的文化过程是哲学研究理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是文化论哲学的研究理路。文化论哲学将科学看作为一种文化,并将人看作是科学文化之根。为此,从知识论到文化论将成为科学哲学研究范式的重要转型,这种转型将带来一种新的科学哲学范式,即科学文化哲学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科学哲学家约瑟夫·劳斯以实践科学观批判了作为理论的表象主义科学观.但是,劳斯依托实践阐发自然科学的权力之维以及由此展开的科学实践的批判并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在本文看来,劳斯竭力阐释自然科学的权力之维带来了两个方面积极成果,其一,以实践为视角理解自然科学,建立起科学认识论和政治学的联盟,开创了“知识即权力”新的理解模式;其二,科学实践的权力之维不仅是对传统政治权力的补充,而且开辟了科学实践批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黄蓉芳  ;刘从德 《求索》2008,(3):91-93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其早期的科学思想是独到而深刻的。他以唯物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世界,对科学的本质与作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他的人文主义科学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实践观的经典模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凡认识必须以实践为中介。这个认识中介论的科学背景是以牛顿力学为基核的近代科学范式。但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起的现代自然科学革命,则动摇了经典实践模型的根基,出现了新的实践观,这种实践观把实践作为认识对象纳  相似文献   

14.
人类科学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近代以来这种演变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与融合。在这种背景下,波普尔受康德的深刻影响,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完善的科学观。关于波普尔的科学观,学术界意见不一。笔者认为,波普尔的科学观强调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在他的科学哲学思想中处处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研究波普尔的人文主义科学观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科学哲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理论特别是民主的政策科学思想对政治科学产生了影响力。以实证主义科学方法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类尊严这一最高价值是贯穿其学术生涯的核心理念。但是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固守使得拉斯韦尔无法有效调和科学与民主的内在冲突,人类尊严的最终价值也将难以实现。通过科学观与民主观两个维度来分析拉斯韦尔的学术思想历程,可以认清其政策科学理论思想的实质,揭示其民主政策科学理念中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6.
为了重构传统的科学理性观,理查德·罗蒂区分了"合理性"的两种意义:强理性与弱理性.放弃标准的强理性观而接受实用主义的弱理性观,也就是放弃认为真理是某种我们应对之负责的东西的看法.罗蒂从文化的层面来考察科学,正确地指出了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所必然具有的"素和性"、"建构性"和"约定性"的特征,但又完全无视科学与各种非科学文化的根本区别.科学不能排除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非理性因素作重要的补充,但是科学在本质上是合乎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活动.罗蒂试图完全否定科学的合理性和客观性的作法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7.
<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自近代科学的诞生之后,它就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着,并将继续发展。科学的发展是进步的。因此,我们一般也把科学发展叫做科学进步——即使就词义而言二者也是相通的。伊利英和卡林金表明,科学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过程的、可变化的。这是一个经验事实。实际上,科学或知识的发展过程是它的内容的潜力——工具的、范畴的、事实的潜力——的持续增长,这反映和表达科学的基本目标取向、恰当反  相似文献   

18.
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谨 《理论月刊》2010,(1):48-53
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产生,后现代科学哲学孕育而生,现代科学哲学向后现代科学哲学转向也顺理成章,如“语言转向”、“解释转向”和“修辞转向”,等等。而这些转向背后所呈现出的另一重要趋向性特征——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种转向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学理根由,是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魏万青 《前沿》2006,(6):190-193
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从社会历史角度出发,提出了科学阶段革命的发展观,这招致了来自多方面的反驳与批评.本文试图从理解的角度出发,提出库恩的科学革命观是相当有张力的"不可通约性"不排除继承与累积;革命观包含着科学的累积观;它包含有科学的进化与退化;本质上它和科学进化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韦雅莉 《前沿》2010,(6):33-35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流弊及畸变的一种反思,一种纠正趋向。与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不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把建设一个新世界作为其努力方向,它倡导的后现代科学观由于其特有的历史连贯性、有效性,从而试图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建起对话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