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研究碳税征收对于我国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全面影响。更多研究认为征收碳税会对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碳税征收短期内会增加能源密集型产业的税收负担,但从长期看,碳税征收还能促进产业内的结构调整,使产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和提高能源效率,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和节能减排水平的提高。我们以2008年钢铁业数据为基础,估算不同碳税方案下钢铁业的碳税负担及其对碳税的承受力,发现较低标准的碳税征收对钢铁业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政策工具,碳税政策的实施与否格外受到关注。征收碳税可能对经济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并被视为碳税是否适合开征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层面分别就碳税对经济增长、产业竞争力与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并对我国开征碳税经济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最后提出我国开征碳税的政策思路,旨在为后续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观点看法     
《观察与思考》2010,(5):10-11
对企业来说,税收就是大棒,但碳税却要充当胡萝卜的作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在2010中国绿色公司年会上透露,碳税研究已基本完成,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征收。姜克隽说,在研究碳税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不增加企业总的税负。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气候变化问题认识的深入,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国际社会公认碳税是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经济手段,是缓解气候恶化的有力措施。但是碳税征收中往往存在公平问题,通过对各国碳税征收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得出在碳税征收中实现公平原则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赵君 《人民论坛》2014,(6):87-89
随着对气候变化问题认识的深入,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国际社会公认碳税是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经济手段,是缓解气候恶化的有力措施。但是碳税征收中往往存在公平问题,通过对各国碳税征收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得出在碳税征收中实现公平原则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期导读     
陈明生、邵雪松在《碳税征收对我国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影响研究:以钢铁业为例》一文中认为,碳税征收短期内会增加能源密集型产业的税收负担,但从长期看,碳税征收能促进产业内的结构调整,使产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和提高能源效率,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水平提高。如果征收较低的碳税,能源密集型产业所受影响较小,而且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优化钢铁业等能源密集型产业结构。郑玉歆在《土壤污染问题边缘化状态亟待改变》一文中指出,中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对生态环境、农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有较大影响。由于土壤污染的危害尚未充分表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危害程度令人担忧。然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防治工作明显滞后。从源头上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治,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加大土壤污染的监管力度、转变土壤环境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狄金华在《空间的政治"突围"---社会理论视角下的空间研究》一文中提出,  相似文献   

7.
“碳关税”的性质界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昕宇 《求索》2010,(9):28-30
本文从碳关税问题的缘起出发,在深入分析支撑碳关税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对碳关税的性质进行了厘定,认为"碳关税"属于WTO规则中的边境调节税,是一种区别于关税而被定性为税收调整的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平衡国内被征收"碳税"产品与相同进口产品之间的税收负担,但由于WTO规则的模糊性,"碳关税"措施尚有待于进一步澄清。  相似文献   

8.
刘小川、汪曾涛撰文认为,碳税是以能源产品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减排政策工具。但是,在我国多数能源产品实行政府定价的机制下,碳税的作用有限。碳税是一种庇古税,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来纠正对能源产品使用时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以体现实现能源使用的价格反映真实的社会成本,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我国,不仅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内部成本也没有反映在价格之中。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立法法》的修改,改革我国现行税收授权立法制度将成为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必须迈出的第一步。现阶段,我国应针对税收授权立法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税收空白授权、税收转授权、缺乏税收授权立法监督机制以及缺乏税收授权收回机制等展开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严格执行新《立法法》,从严控制税收授权立法,迫使税收立法实践在整体趋势上向税收法定目标回归。  相似文献   

10.
碳关税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没有任何国家的法律或国际条约中出现“碳关税“这个术语。《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的“国际排放储备项目”是碳关税的国内法原型之一。碳关税与边境调节税、碳税、碳壁垒、绿色壁垒等概念之间存在交叉关系。碳关税是指基于碳排放的进口环节边境调节措施,具有税收、配额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孔莉 《思想战线》2001,27(3):33-35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代表着未来贸易发展的方向.随着它的蓬勃发展,税收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由此引发了税负不公、原有税制规则不适应、税收征管难度加大、逃税和避税问题日趋复杂等一系列税收问题.而就我国现行税制的实际情况看,它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应尽快采取各种税收对策完善我国现行税制,提高其应对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的税制体系是比较完善的,其对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引导、鼓励和调整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的税制体系也存在着税种缺失、税种规定不合理、税收功能的发挥不充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认清税收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提出完善我国汽车产业税收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一)加快建立和完善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1)通过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引导政府和相关企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2)推出环境税、能源税和碳税(针对CO2排放征收),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浓度的比例征税,以实现减少  相似文献   

14.
王刚 《求索》2012,(11):26-28
碳税政策作为一种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近年来被中国政府作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一种手段而越来越予以重视。但现有研究绝大多数集中于碳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影响,而较少研究其对于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本文基于实施碳税政策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短期影响,根据2011年的数据,将中国经济分为34个部门,根据碳税成本与部门GDP的比例来分析不同的碳税政策对各部门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高碳税率时,需同时实施救助政策于受影响比较大的部门,而低碳税率则对产业的竞争力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5.
范炜烽  关江英 《求索》2013,(11):226-228
碳排放权问题是目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是气候问题,更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当前欧美国家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已经成熟,而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目前还在建设阶段,这种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在碳排放领域的话语权。因而,立足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现状分析,结合碳排放权交易的国际经验,揭示当前我国碳排放交易的困境,从产权拍卖、管制与放松管制、碳税等六个方面进行审视,对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税收政策环境。本文从阐述税收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入手,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重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税收政策环境的建议:完善文化产业税收制度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方式、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减轻文化产业税收负担、完善文化产业中的差别税率政策、制定针对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促进新兴高端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运用税收政策激励和保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中《经济生活》第八课,讲述我国税收种类时指出,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笔者认为,课文中对于税收种类的论述值得商榷。为此,笔者搜集了相关资料,对这一问题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电商税收征管面临相关法律缺失、征管体系有待完善、电子发票普及推广困难以及税收监管难度较高等问题。为此,要通过完善电商税收征管法律法规、税收登记以及税收申报制度,进一步增强税收电子支付与电子发票便利度,赋予电子商务平台监管责任等措施,进而突破电商税收征管所面临的难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应对税收中性理论进行合理借鉴吸收,指出税收中性和税收调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同时阐述了科学运用税收中性理论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具体措施。在这个问题上着重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立法上阐述如何借鉴税收中性理论进行完善的具体措施。但是要想把在个人所得税的立法上进行的完善真正得以应用,必须还要在税收监管和其他辅助措施上进行完善,以配合法律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我国税收都面临着主体局限、暴力虚开、信息风险、成本较高等问题,使得税收征管成为社会难题。区块链技术具有可追溯、智能合约等特征,将其应用于税务领域,有助于拓宽税收主体范畴、创新数据管税方式、加强税收风险识别、构建纳税信用体系,从而破解税收征管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