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学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精神之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文化领域近来形成了“国学热”。“国学热”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艺术的复兴。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反映了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增加,反映了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在这轮“国学热”中,人们对什么是国学,旧国学有哪些当代价值、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创新旧国学,弘扬国学的当代价值,如何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等方面问题,都非常关注。本文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晓华 《学理论》2011,(11):348-349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如何更好地为传承、发扬国学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试从传承国学这一角度来探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以期为大学语文教学找到一个切入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国学经典在传承中华文化、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伴随着"国学热"的再度兴起,大学语文中国学经典的教育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出现淡化与边缘化现象。因此,将国学融入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中,普及国学经典,能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境界水平、进而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养,意义十分重大。回归国学经典是大学语文教改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5)
通过阐述外语学院进行国学"拓荒"的文化功能与当代价值,将"国学热"浪潮转移到外语领域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将它作为校园精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学术讲坛相结合,探寻这种承载方式的合理性。国学"拓荒"的必要性如下:加强国学涵养需要;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国学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文化形成。  相似文献   

5.
冼康 《学理论》2012,(19):28-29
国学经典是何等的灿若繁星,它凝聚了前贤圣哲的大智大慧,浓缩了华夏文明的思想精华。当今世界兴起"中国国学热",除了政治、经济、军事持续强大之外,我们的心灵也需要成长。弘扬国学经典,提高干部的学习力,让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王敏 《学理论》2012,(2):173-174
自五四以来,国学历经波折,在国人日益强烈的文化认同需求下",国学热"兴起并逐渐大众化,但国学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从国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角度,剖析国学思想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在真正发挥出国学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樱颐  苑慧香 《学理论》2013,(17):32-33
国学的博大精深,又一次引起了国学热,除本土外,还波及了全世界。这是中国经济崛起后的历史必然。它既是一面官方的文化旗帜,代表了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又是一种自然而发的民间文化现象,是过度物质之后的精神需求,又反过来服务于人的精神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学热"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与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但是,当前"国学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学热"的动因与它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不对应的问题;"国学"研究方法和功能定位不客观的问题等等.只有发现并逐步消除这些倾向,才能把"国学"研究引向正确轨道.  相似文献   

9.
王杰 《理论视野》2007,(1):30-31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在我们的思想文化领域,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出现了“国学热”,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热”、“儒学热”,与之相伴随的还有读经热、祭祀热、私塾热、修家谱热等等。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国学热中,以下倾向需要引起注意,我们要保持清醒认识。1·要警惕国学热中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国学是我国几千年来延绵不断的思想、学术和文化,本来无所谓冷热,但是,由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有过100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否定,当我们看到否定历史、否定文化并不能解决问题、并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国人的平和心态逐…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27)
近代以来,国学热开始重新显现,民间机构也不断推出国学讲习班、启蒙班,一些地方陆续恢复了一批旧式书院、私塾,祭孔、穿汉服等活动声势浩大,各种媒体宣传国学讲座、讨论国学的文章层出不穷,国学运动席卷全国,蔚然成风。然而国学研究与普及并不顺利,这主要源于历史的偏见与现实的阻力,要突破目前的困局,就必须弄清国学的性质、求是与致用、国学使命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学与国学研究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国学虽是近代产生的概念,但其内涵却可以涵盖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它主要属于价值层面,是"德性的学问"。国学研究才是近代学术发展的产物,它将国学视为研究对象,主要属于知识层面,是"文献的学问"。国学研究应该暂时搁置价值争端,提倡一种"学无中西"的跨文化理念与方法,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国学。  相似文献   

12.
王欢 《学理论》2012,(8):121-122
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心理学界,很多西方心理学家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启发。然而在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需要更加系统地进行挖掘开发,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要求为官者以道德操守为重。为官者应具备的道德操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以清正廉洁为要、以忠君爱国为首、以爱民利民为本、以戒奢从俭为先。中国传统社会中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以及清廉勤勉的清官廉吏代表,他们所倡导与表现出的清正廉洁、为国爱民、戒奢从俭的道德操守,值得当下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思考与学习。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发明人,对此做了很多具体论述。但是,他没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明确定义,相反还强调,过去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的清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不能照抄经典,也不能照搬别国模式,需要当代中国人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现今,重温邓小平论述的启发是: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与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关系中,充分认识其异同,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出比较恰当合理的定位,从而引导中国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习型社会挑战我国传统学习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学习型社会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已经成为热潮.但是,这项工作会遇到我国传统学习文化的一系列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克服文化方面的障碍,学习型社会就可能会走样,甚至成为"政绩工程"或"形象工程".本文从传统学习文化的功利主义、被动学习、个体学习几方面分析了传统学习文化对学习型社会所造成的障碍,并指出只有克服这些障碍,学习型社会才可能在我国扎根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七七事变后,寄寓北平的老派学人创办了北京古学院,以提倡古学、潜研旧籍为学术归旨,对稀见史籍进行了重新编纂、校勘和辑佚的工作,使得国粹得以留存至今。然而,因古学院成员暧昧的政治色彩,使得古学院1946年即遭取缔,且这段史实也被湮没不彰。  相似文献   

17.
朱彝尊是清代康熙年间以博学著称的学者,他对西洋传教士持排斥态度,这与其曾祖朱国祚对利玛窦的态度有关。朱彝尊赞许当时中国学者有关天文历算的著述,却对来自西洋传教士的天文历算学说提出批评。从阅读史的视角来考察,朱彝尊所谓博学,特指其在传统经史方面的成就。康熙皇帝的阅读倾向对士人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注的重点侧重于教材中节选自各种题材或体裁的文本内容,较少涉及英美文学作品本身。而文学经典因其涵盖的丰富内容,在学生语言技能的构建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结合应用学习者自我决定论和合作学习策略,阐释了教师可以在《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得重构文学经典的助学地位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19.
"实用理性"——对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理性"误解的辩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学理论》2008,(22):48-49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界有一种倾向是以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其进行解释,但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成长土壤,"实践理性"不足以作出恰当的诠释。本文力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找到其确切的界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背景中寻找"实用理性"的因素;并通过对比分析"实用理性"、"实践理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证明"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创建中国马克思学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要路径,体现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向学术化方向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学科定位上,中国马克思学应当是一门实验科学,具有可证伪性。中国马克思学研究者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国际马克思文献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