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4,(31)
政治信仰是信仰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影响下,通过对政治认知对象的全面了解和深度认知的基础上,对理想的政治制度、政治目标或理想的政治境界所持有的态度和信念。解决好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维系社会稳定发展和现实社会政治的迫切需要,为此,青年大学生需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开展科学的政治信仰教育。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衍生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使得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问题日益迫切,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路径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生活化既是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话语体系下,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要从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坚定政治信仰和塑造党的政治形象等方面进行科学考量,要从政治信仰、政治生态和政治执行能力等方面深入分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产生的根源,要从坚定政治信仰、净化政治生态和提高政治执行能力方面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3.
<正>政治信仰是青年知识分子党员的精神支柱,是政治生活的灵魂所在,缺乏政治信仰的生活会充满迷茫,甚至出现盲从。错误的政治行为必然导致社会政治生活的无序和混乱,影响社会政治秩序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青年知识分子党员的政治信仰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政治价值观是能够代表时代诉求的政治价值观念,其体系规定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秩序和政治伦理属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围绕政治价值观的三个层级,即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原则进行了体系化建构。在政治信仰上,对政治目标信仰、政治合法性信仰和政治秩序信仰进行了系统建构;在政治理念上,凝练和阐释了为民、民主、法治、发展、公正五大理念;在政治原则上,确立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六大原则。  相似文献   

5.
网络媒体由于其实时性、广泛性、多元性、开放性、自由性、情绪性、交互性及非可控性等特征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包括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等方面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其消极影响加以规避和减弱,对其积极影响加以发扬。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青年群体中的部分人政治立场动摇、政治方向模糊、政治理论肤浅、政治观念淡薄、政治情感疏远、政治信仰弱化、政治态度多变等政治意识不强的情况时有表现,提升青年政治意识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青年政治意识提升要从认知图式、交往实践、利益诉求、价值认同等向度考量。其中,认知图式是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先验逻辑,交往实践是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存在范式,利益诉求是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内源动力,价值认同是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政治信仰作为人们对政治最终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方案的信奉和认同,在信仰体系中处于最高位置,它影响和制约着宗教信仰。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必须发挥政治信仰对宗教信仰的引领作用。要以公民身份认同作为切入点,在强化信教群众政治国家认同上着力;以文化认同作为基础,在加深信教群众政治文化认同上着力;以民生获得感为重点,在满足信教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上着力;以目标认同作为导向,在引领信教群众政治实践上着力。  相似文献   

8.
政治信仰建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新时代政治信仰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构筑精神家园的"核心要素"和经受风险考验的"定海神针",也是党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当前,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主要面临来自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线上线下等方面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新时代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着重加强经典体系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积极建构政治信仰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头雁效应,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提升实效性和精准度,实现培育模式从"喷灌"到"滴灌"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科学政治信仰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治华  孙淑萍 《学理论》2010,(4):177-178
基于政治信仰在社会进步和人的自身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讨大学生政治信仰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确立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信仰教育的有效性;创造良好的政治信仰教育的社会环境;积极开拓政治信仰教育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赵文 《理论导刊》2023,(9):54-60
政治仪式是一种具有政治意义的象征行为。政治仪式因内蕴政治权力、内含政治价值、内摄政治情感而在政治信仰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价值。针对政治仪式情境创设不足、形式主义泛化和互动参与不够的现实困境,应从增强政治仪式的情境性、神圣性和交互性三方面着手,更好地发挥政治仪式强化政治信仰的教育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