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流行的对人的本质定义是"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自从珍妮·古道尔的黑猩猩研究以来已遭受到根本性的质疑,并且尚未找到解释人类起源的更为适当的替代方案。从哲学的高度精确界定人的本质,应该是: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结合现代心理学观点,能够合情合理地系统解释人猿之别、人的直立或手脚分化、语言的产生、人的历史、自我意识的产生和人类精神结构的形成以及人类自由的起源等问题。对人的这一新定义在人类起源和人的本质的研究中容纳了当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的定义可以兼容,同时也为一种新的哲学视野打开了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阐述“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论断的同时指出,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区别在于人能够制造工具。然而,那怕是“最简单的工具的创造也需要有思想的活动”。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显著标志之一,“这一才能把人类和其他的动物十分清楚地划分开来,并构成人类进步的最有力的条件和因素”。原始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初始阶  相似文献   

3.
我们现在通常都把“人”定义为“人是能够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并大多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人们才能认识到人“能制造生产工具”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关于“人”的这一“深刻”、“科学”的定义。有的文章还直接说:“马克思、恩格斯给‘人’下的定义是: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然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关于“人”的这一定义是富兰克林提出来的。那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创立。富兰克林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民主主义政治家,又是一位科学家。他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具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的关于“人”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特有属性,但毕竟是肤浅的,我们不能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科学”的定义。  相似文献   

4.
无神论者说,人是由猿进化演变而来的。自从地球上有了这种“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后,地球上的一切都开始发生着变化。为了生存,人不得不从树上爬下来;为了生存,人不得不直立起身躯;为了生存,人不得不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为了生存,人不得不学会制造工具,与自然斗争;为了生存,男女结合,人类才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不断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特别是近代产业革命以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已成为现实。当人类从自然中获取日益丰厚,生存技能得到提高之后,人类的繁衍也随之加速,导致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严重不和谐的音符:气候变暖、臭氧层耗损、沙漠化、森林减少、物种大量灭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同时并存”和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有它自己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 按照恩格斯的思想,生活在“蒙昧时代低级阶段”的人类——类人猿亦即“人类的童年”,是原始社会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上的人类还没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实践,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就是说“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  相似文献   

6.
甲、劳动创造人类世界,劳动最高尚最光荣(一)劳动生产是最高尚、最光荣的事情,因为劳动创造了人类世界。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人类的根本特点就是会制造工具,并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来进行劳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劳动,肃清旧社会残留下来的轻视劳动的坏思想。人类的历史逐步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发展,而首先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意思就是说:人类因为能制造工具,改良工具,并善于使用工具,所以能使生产力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进步,就是因为  相似文献   

7.
声音     
《人民公安》2012,(5):5-5
不能因为有某些药用价值和有较大的利益可图,给动物制造终生的创伤与痛苦,更不能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作为单纯的赚钱工具。如此惟利是图不仅有损国家的文明形象,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须要依赖于自然界,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作为“社会化的动物”的人,又是自然界的主人,它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并在劳动的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支配自然,使自然界不断改变,为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的需要服务。所以说,人口──态──经济──文化是互为因果的循环圈。从生态学的角度讲,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由光、热、大气、水、土、岩石等无机物质和动…  相似文献   

9.
《春秋》1995,(5)
在肯尼亚,人与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是尖锐的。人们眼下正在商讨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狩猎,这从1977年后一直是禁止的。由于70%的大型野生动物都生活在肯尼亚国家公园以外,所以人与动物共同居住一个空间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0.
韩民青同志认为“严格、完善、科学意义上的人,从来就不只是肉体结构的物质存在,而是一个具有‘肉体——工具’结构的物质实体。”(《新华文摘》83处第8期第18页)其主要理由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离开肉体与工具的结合便不会有劳动的存在;没有劳动的存在,肉体便不是人,而是一个普通的动物。在韩民青同志看来,没有工具便没有人,所以工具是人的组成部分。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反过来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人就没有工具,所以人是工具结构的组成那分。韩民青同志是否认为人是工具的组成部分呢?我们再问:仅仅“肉体”和工具就具备了劳动的充足条件吗?没有劳  相似文献   

11.
家有鼠患     
老豹 《中国减灾》2010,(11):57-58
老鼠是一种人见人憎的动物。它似乎从来都是人类的对头,《汉书》中说,"鼠,小虫也,性盗窃",对老鼠做了最好的定性。老鼠乃四害之首,它们污染食物,制造噪音,破坏家具,传播疾病,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2.
审讯技巧、方法和策略等为主审侦查员提供了审讯的"工具",主审侦查员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这个"工具"的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决定于其使用"工具"的能力。审讯语言体现了主审侦查员使用审讯"工具"的能力。审讯语言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审侦查员可以通过练习提高使用审讯语言的能力,充分发挥审讯"工具"的效能,避免使用审讯忌语,更好地做好审讯工作。  相似文献   

13.
试论政治资源的特性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重要变化,已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或资源分配问题,也不再仅起一种权力或工具作用,而是社会成员满足自身意愿、确认自身价值的重要渠道或方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其作为资源,具有无限容纳性和使用不减少性。这种特性要求社会政治生活必须规范、公正。而在人的现代意识水平上,要做到社会政治生活规范、公正,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刚性政治生活制度。  相似文献   

14.
动物分类学这门学科也许不那么耀眼,不那么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然而,它却是人类认识和研究动物的基础。没有它就无从谈起动物的研究和保护。遗憾的是它和许多基础科学一样不易被人理解和接受,难以取得舆论和资金上的支持。这就决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人员必须具备超人的忍耐力,要耐得住辛苦、寂寞和清贫。在我国,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致使本来就冷清的动物分类学更加门庭冷落。但是,仍有一些人锲而不舍,埋  相似文献   

15.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微信已不仅仅是安装在手机里的通讯软件,它日益深刻地嵌入人们生活之中。微信使用中,工作生活的融合交错,已成为中国一、二线城市职场人群的真实情况。基于点对点,群通讯,社交圈等服务,微信作为沟通的主要工具,勾连网络和现实,构建了一个无处不在的工作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6.
【北京人制造生产工具】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中,有较完整的头盖骨6具,下颌骨15个,牙齿153枚,股骨7段等,这些遗骨化石分别属于40多个男女老少的北京人。从遗址中还发现有大量的石器和用火遗迹。根据遗址出土的材料所作的北京人制造工具图,描绘了6个北京人劳动情景:有的正在收集石块、树枝等;有的正用砍砸器砍树木的旁枝、制造木棒;有的正在以石击石,打击石器的锐缘,反映了原始人制造生产工具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由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引发的公众讨论是一个重要的公共伦理事件。这一事件折射出的是人们在"人对动物是否负有、以及负有何种道德义务"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对人们用来证明"人对动物不负有道德义务"的几种常见理据的批驳,为人们认可并接受人对动物的道德义务扫除了重要的理论障碍。不伤害动物是人对动物负有的一种初始义务,这一义务蕴涵三个伦理内涵:伤害动物的有错推定论;伤害动物者承担举证责任;即使能够获得伦理辩护,伤害动物也不是人的一种权利,而只是一种被允许的行为。在对人的义务与对动物的义务发生冲突的场合,应遵循三条权衡原则,即自卫原则、基本利益优先原则和伤害最小化原则。人们对野生动物与对驯养动物的实际义务是有差别的,对前者的实际义务主要表现为不干涉,对后者的实际义务则主要表现为关心其福利。推动动物福利立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也说利用     
高平 《北京观察》2016,(5):66-68
正"利用"这个词,用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不会产生歧义,大家都是很容易接受的,没有人会感觉有什么不舒服;但是一旦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问题就来了。对于这个提法,许多人都不愿接受它。"利用"二字的关键在于那个"利"字。人类懂得,只有锋利了才更有用,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工具,从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石臼,到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人类都在不断地制造工具,越造越"利",越"利"越有"用",越好"用"。  相似文献   

19.
秦筱 《今日广西》2014,(10):59-59
健康手环、智能腕表、数字眼镜这些电子可穿戴设备也许会在今后几年里大批走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帅气程度马上升级.不过服饰和工具的混搭可不是现代人的发明,我们的祖先其实早就使用可穿戴设备了。  相似文献   

20.
许多哲学教科书都把实践规定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实践概念的外延应该拓宽,精神活动也是实践活动。否认这一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立足。 首先,否定精神活动是实践活动。就无法把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严格区别开来。因为动物的器官也是物质的东西,动物的活动也是客观物质的活动。而且“动物通过它们的活动也改变外部自然界、虽然在程度上不如人所作的那样。”可见,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