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同类作品中经过历史选择的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最精美的作品。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说:"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意思是说,阐释天、地、人这些常理的书谓之"经"。同时,"经"也是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  相似文献   

2.
王妍 《先锋队》2015,(3):53
普京:酷爱经典名著和历史传记普京最喜欢读两类书,一类是世界经典名著,如契诃夫、托尔斯泰、果戈理等人的作品。另一类是传记和历史著作,如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等名人的传记等。普京最不喜欢读关于自己的书。他总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不喜欢别人炒作他。普京还透露自己通常不是“读”书,而是利用MP3来“听”书,也阅读俄罗斯和西欧国家的一些当代文学作品。卡梅伦:自评很“勤奋”度假也读书卡梅伦说自己读书“极为勤奋”,凡是度假  相似文献   

3.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等而下之。”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是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换句话说,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这样的书不读,读什么?读了《为什么读经典》,我方明白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说经典     
梁衡 《当代贵州》2014,(26):64-64
正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但经典的语言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是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一首好歌,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唱;一首好曲子会不厌其烦地听;一幅好字画挂在墙上,天天看不够。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工程的等等,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  相似文献   

5.
潘链钰 《学习月刊》2014,(12):34-35
以章太炎为代表的晚清古文经学家用"通名说"释"经"之义,谓一切古书皆为经。与之不同的晚清今文经学家则以"专名说"释经,谓"经"专指孔子所编之书。今文经学家以微言求通经致用之道,欲应时代之大潮而奋起改革。古文经学家则默然承继汉代经学传统,训诂考据,引经学至学术实用之途。古今文经学家释"经"之差异,皆因对孔子及经典之看法有别。一、释"经"之异——"专名说"与"通名说"晚清已然有经今古文学之争。  相似文献   

6.
经典是什么?     
1、经典是我们常听人说,“我在重读……“而不是“我在阅读……“的那类书。2、我们将人们读了爱不释手,加以珍藏的书冠之以经典,但并非只是那些有幸初次阅读它们的人,才精心珍藏它们、欣赏它们。3、经典具有特异的影响力,它们不可能从头脑中清除,它们潜在大脑的记忆层中,披上了集体或个体无意识的伪装。4、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5、每一次阅读经典实际上都是一种重读。6、经典从来不会说,它当说的已说完了。7、经典带着以往的阅读痕迹传承给我们,并且带着它们本身留给文化,或者更明白地说,语言和习俗的痕迹。8、经典不一定教给我们以前不懂的东西。在经典中,我们有  相似文献   

7.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若干史实辨正杨奎松叶永烈先生所著《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中,有相当多的史实错误。对于这样一部文笔流畅、可读性很强的"纪实文学作品",无论其中有无虚构、失实,原本与历史研究无大多牵涉。但作者再三说明,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实...  相似文献   

8.
董雪松 《世纪桥》2012,(1):110-111
徐通锵先生在他的《语言论》一书中指出"字"是汉语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各结构层面(语音、语义、语汇、语法)的结构特征都交汇于此。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字是汉语的载体,也是汉文化的"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发挥汉字的本质特征,便找到了汉字教学之根本,从而提高汉语教学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9.
齐民 《前线》2012,(11):50-50
最近,笔者先后在《前线》上发表了"呼唤‘伟大作家’"、"呼唤‘伟大作品’"两篇短文,旨在期盼文化大发展的一派繁荣景象。关于作家、作品已写了,接下来准备写读者,却有些犯难。给作家、作品冠以"伟大"称谓,说得通,也好定性。可用"伟大"来形容众多读者,便说不通,亦不好判断。思来想去,有意罢笔。可一转念,觉得写了前两者,不写后者,似有缺憾,便决意为之。绞尽一番脑汁后,以为用"优秀"二字替换"伟大"一词,问题便迎刃而解。事实上也如此,同样是读者,但层次有别,大致可分为两类:一般读者和优秀读者。  相似文献   

10.
陈晋 《学习导报》2014,(11):38-40
也有幸运的时候。1932年4月,红军打下福建漳州,毛泽东到漳州龙溪中学图书馆里,翻阅了整整一上午。当时参与此事的漳州中心县委秘书长曾志回忆:"我同他一同去龙溪中学翻书,在图书馆里他一边翻一边说,这个好,那个好,找了好多书,恐怕有好几担书,是用汽车运回中央苏区的。"挑的这些书中,  相似文献   

11.
胡新民 《党史博采》2014,(3):26-28,33
美国研究毛泽东的著名专家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记中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特里尔在此书中是这样论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这篇著作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纲领性文件。"◆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抗日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  相似文献   

12.
陈克鑫辑 《湘潮》2012,(11):48-49
☆读不朽经典,兴无穷之志。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可以理解为经典。所谓经典,通常是指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中最具原创性、崇高性、涵盖面与派生力的文化典籍。由于它经过漫长的历史践证和生活刻勒,因而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与行为方式都产生了历久弥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台湾掀起“毛泽东热”毛泽东的名字在台湾曾是一大禁忌。然而近年来台湾出版界却掀起了一阵"毛泽东热",以毛泽东为名的书籍纷纷上市、而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也首次在台合法出版。台湾已出版的有关毛泽东的书可分两类:传记和作品,例如《自立报》出版的日木竹内实著《毛泽...  相似文献   

14.
博闻天下     
《党员干部之友》2010,(12):55-55
且看小布什如何评价胡锦涛——来自东方阿德的博客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刚刚出版的回忆录《抉择时刻》一书中,这样评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他处事冷静、思维敏捷","他是一位专注国家内部事务的实干家"。他评价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我在世界舞台上最亲密的伙伴和最好的朋友","作为我们的盟友,他从来不曾动摇过"。他评价俄罗斯总理普京:"骄傲自大,是个冷血动物。"布什在书中提到,在一次会面当中,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无字书?这就是要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毛泽东说: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为什么要读无字天书它的重要性在哪里?其一,有字的书源于无字天书。古今中外,任何科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说“经典”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的最大优势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或事业成为经典,好让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让可怕的重复之手拍碎。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不知不觉成了经典。“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这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打天下的经典。1939年陕北公学的一批学生毕业了要上前线,毛泽东去讲话说:“《封神演义》上姜子牙下山,元始天尊送他三样法宝:打神鞭、杏黄旗、四不像。今天我也送你们三件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包含"革命"和"建设"两大主题,以主题为依据,马克思主义可区分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和"现代马克思主义"。与此相联系,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两大话语体系:"革命话语体系"和"建设话语体系",其中,经典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革命话语体系,同时也蕴含着一套建设话语,现代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建设话语体系,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着的建设话语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建设话语体系。把经典马克思主义中所蕴含的"建设话语"发掘出来,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扬光大,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荣伟 《学习导报》2011,(22):36-38
近年,在一些国际组织清廉指数排行榜中,瑞典一直名列前茅。与此同时,瑞典也得到了诸如"最适宜人类居住国家"、"全球环保成效最优国家"等多个国际机构的正面肯定。不过,瑞典媒体对此却不以为意,打趣说,如果有"最不好干的政府官员"排名,瑞典没准也会排在前面。  相似文献   

19.
书荐     
《"群书治要"考译》摘录:用人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国家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保证。魏征从唐代以前的经、吏和诸予百家等古籍中搜集剪辑而成的《群书治要》中,引用了大量有关用人与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事实和论述,反复说明“为政之道,在于得人”。  相似文献   

20.
去柏林旅游,德国朋友巴拉克说要带我出去逛逛,我欣然同意。我见他出去时手里拿着一本半新不旧的书,遂问:"你逛街时还有看书的习惯啊?"他笑了笑说:"我是顺便去换本书回来看。"换书,在我印象中,似曾耳闻,但没有亲见,这次正好跟着他体验一下。我们走到普伦茨劳贝格街,巴拉克指着路边的一个状如粗大古树的建筑说,这就是免费的图书交换亭。在这里,来往的市民和游客可以自由地阅读或者交换书籍。我走近一看,这个图书交换亭由几根枯树干用螺栓连在一起,树干的各个角度都有被掘出的比书略大的洞,里面正好可以摆放10本左右的书籍,洞的外面有一个可以自由打开的塑料挡板,肯定是用来挡风遮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