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德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现状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弱势群体,如无技术人员、年龄较大人员、残疾人等。劳动力市场岗位不足、自身技能低以及就业歧视等因素导致这部分群体很难就业。为此,德国政府采取诸如拓展就业领域、开发就业岗位、进行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反就业歧视等政策来促进这部分群体就业。德国促进弱势群体就业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解决弱势群体就业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国劳动就业政策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泉 《法国研究》2005,(2):109-114
各国政府都把减少失业,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法国政府在这方面有什么作为?本文试对法国就业政策及其实践作一综合回顾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当代韩国》2008,(3):86-86
韩国政府于9月1日公布了近10年来规模最大的税制修正案。为应对世界高油价以及为了支持与刺激本国企业投资,鼓励与创造就业岗位,韩国此次减税的规模空前,超过26万亿韩元,其内容涵盖所得税、法人税、转让税、综合房地产税以及对研究开发项目扩大赋税减免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文在寅执政以来,善于与民沟通、努力体察民情,关怀民生、扩大福利,施政全力以赴,革除积弊、锐意改革,履行竞选纲领,创造就业岗位、推进员工转正,促进国民团结,比前政府做得好,赢得了国民的支持。数轮民调显示,八成左右的韩国民众对其施政满意度给予积极评价。差评受访者则不满于过度的福利政策、人事安排、涉朝和安全外交政策、作秀式政治、独断专行、不公正、政治报复、经济和民生问题解决不到位等。  相似文献   

5.
张金岭 《欧洲研究》2015,(1):82-98,7
高失业率几乎是过去40年来法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常态,其原因是结构性的,比如经济结构转型改变了劳动力的行业分布与职业结构,以及劳动力成本高、诸多社会政策存在负面影响等。法国就业政策的既有变革从三个主要层面展开:调整总体布局,在宏观层面上促进就业;创造就业岗位,重推中小企业就业;创新用工形式,变革劳动力雇佣方式。未来就业政策改革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出路:调整经济结构,缓解就业问题的结构化束缚;突出国家战略引导的角色,加强宏观治理;改革相关社会政策,引导民众转变观念以减少社会层面的阻力:优化就业政策机制,提高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日本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陷入低迷,日本大学生的就业也面临很大的困难,这引起了日本社会各界的重视,并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的促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日本的经验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高度关注民生热点问题,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8.
微型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大型企业产生和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从微型企业的内涵及特征出发,通过分析中、法两国政府对微型企业的的各项政策法律措施,结合微型企业自身的特点,从政府、法律、财税、中介、创新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支持我国微型企业走上良性循环发展道路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巨额的赔款,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转折点。日本女性地位也受此影响,日本资本主义工厂的增设提供了女性就业的岗位,免费初级教育的实施增加了女子教育的机会,但是女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教育敕语》渗透在学校教育中,女性家庭地位更加低下,无参政权。  相似文献   

10.
韩冬涛  孔令兰萱 《德国研究》2013,(1):12-26,124,125
国内外学者多以短时工作制和施罗德政府推行的哈茨改革解释为德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出现就业"奇迹"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短时工作制仅是德国应对危机的惯用手段,哈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德国良好的就业表现,而工资节制是短时工作制得以发挥作用和提高德国劳动力市场均衡就业水平的基础,即就业"奇迹"出现的深层次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工资节制阻碍了德国生产率的提高,长期失业问题也未能得到解决,德国的经济发展存在隐患。  相似文献   

11.
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妇女贫困问题。本文考察了韩国妇女贫困问题的产生、现状和表现。作者对妇女贫困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指出相当一部分贫困妇女的贫困来自于上一代贫困的沿袭,本人教育程度不高、缺乏专业技术等。而养育子女则给贫困妇女带来了新的负担。并指出由贫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住所问题、健康问题、社会心理问题等。为此,政府在制定妇女脱贫政策时,要从社会福利、维持收入以及创造就业岗位与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2.
四月的三秦大地,到处春意盎然。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调研,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3.
欧洲就业战略:从就业抑制到就业激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伟国  苏静 《欧洲研究》2005,23(6):54-66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一直遭受高失业困扰。高失业不仅严重影响欧盟经济复苏与增长,还危及社会的安定,因此,解决失业问题已成为欧盟的首要任务之一。有鉴于此,欧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探索制度性的解决方案。欧洲就业战略就是这种探索的一个集中体现。本文首先着重分析了欧洲三十年来劳动力市场的显著特征:就业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长期失业率比重高,青年失业严重;接着分析了欧洲的失业困境产生和长期未能得以解决的原因:欧洲的失业更多的是与欧洲的就业抑制联系在一起,主要体现在欧洲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劳动力市场政策抑制了大陆的创业精神和市场机制;最后探讨了欧洲就业战略的内容与性质,特别强调其突破就业抑制而转向就业激励的政策企图。  相似文献   

14.
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出现,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对女性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相结合的产物。M型就业模式在不影响女性完成其家庭角色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女性参与社会的意愿,逐渐成为日本女性的典型就业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变化、未婚女性的增多和已婚女性就业率的提高,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底部逐渐上升,并呈现出向倒U型就业模式转化的趋势。今后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东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始终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来抓,成效显著。2009年,举全局之力,投资1100多万元,建成7800平方米的就业服务大楼,成为全县集就业培训、劳务输出、职业中介、就业办公、指导乡镇社区就业平台工作等就业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中心。该局通过技能培训帮就业、职介服务扩就业、创业引路促就业、援助解困保就业、  相似文献   

16.
曹令军 《德国研究》2002,17(4):47-49
文章主要对中德两国学者就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政府和法律的研讨进行了概括。中国学者论述了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化、中国加入WTO后变化幅度不大的原因以及政府职能公开化。德国学者论述了自由贸易的意义、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转型。会议对中国如何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区 ,如何扩大劳动力就业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7.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多次采取刺激经济的对策,但并没有奏效。为摆脱经济恢复乏力的局面,日本政府制定了结构改革方针,并对产业和就业制定了相应调整政策,以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日本目前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业现状有着越来越多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就业率低、热衷于报考公务员、就业观念保守。大学扩招导致学生素质下降,就业竞争力下降是两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共同原因。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及制度性的障碍,限制,导致大学生就业区域和部门选择偏好,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成因,而日本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形势恶化,削减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中日两国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都采取了积极的促进措施,相比较而言,日本的就业促进措施执行更为有力,日本的企业在承担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方面做得更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报告将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并列,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入。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娄宇 《德国研究》2014,(4):36-48
德国以法律手段规制就业歧视的基本导向是在实体法上合理限制契约自由,辅以程序手段积极实现平等就业权。具体表现为在抗辩事由的确定上,在私人自治原则的基础上限制私权、集中指向雇主抗辩事由以及坚持共性概括与个别类型特殊处理;在就业平等权实现的层面上强调分配正义原则下的雇主积极义务和受歧视者获得救济的权利;在司法层面上坚持在事实推定的基础上减轻就业者的举证责任,并建立专门机构协助诉讼。德国以法律手段规制就业歧视的理念值得我国立法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