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瑗 《理论学刊》2008,3(4):22-2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旷日持久,历时十年,又称"十年论战".它是中苏关系史和中共党史上一个十分重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这场论战既表现了意识形态之争,又蕴含着国家利益之争,也反映了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领导权之争.1963年9月中共中央开展的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是中苏论战的转折点.它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当时的国内外影响最大、最代表中共方面论战的核心观点,从而使中共在中苏论战中由防御转为反攻,由半公开不指名争论转为全面公开的指名道姓的争论,把中苏论战推向顶点和高潮.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中苏关系的破裂,强化了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因而和旨在完成"反修防修"任务的"文化大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对这一条约签订的作用和坚决捍卫新中国权益的历史贡献,并对条约的副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对这一条约签订的作用和坚决捍卫新中国权益的历史贡献,并对条约的副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共与中苏文化协会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苏文化协会是一个在近代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特殊民间文化团体。1935年10月25日成立于南京,至新中国成立前,它长期从事沟通中苏文化,增进中苏友谊,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宣传抗战和争取民主进步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统战史上.中苏文化协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人们对此所知寥寥,本文拟就中共与中苏文化协会的关系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5.
《湘潮》2016,(5)
正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翦伯赞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主义战士陶行知,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中,互相关心,生死与共,其革命友谊渗透到相互的血液之中,今天看来,依然感人肺腑。4次见面奠友谊基石1929年冬天,在南京晓庄师范,翦伯赞第一次见到了陶行知。见面之前,翦伯赞认为陶行知只是美国杜威博士门下的一个中国学生,和其他穿西服、说洋话的洋学生别无二致;他所创办的晓庄师范也只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近代史的两颗巨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与翦伯赞之间的交往,始于1926年冬,当时他们同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从那时起一直到1968年12月翦伯赞去世,他们之间的友谊长达40余年,经历了腥风血雨的洗礼,经受了历次极“左”运动的考验,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情趣和爱好,使这两颗巨星在中国的史学天空交相辉映,大放异彩。从邂逅到相识翦伯赞,湖南人,1924年赴美  相似文献   

7.
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政府就发来照会,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3日,周恩来复电热忱欢迎中苏建交。中苏建交,带动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同中国建立  相似文献   

8.
孙海云 《湘潮》2021,(2):20-21
桃源县有个汉剧团,创办于1944年,原为德记天元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团排演过近300个传统剧目。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特殊而又重大的节日,根据桃源县委、县政府的指示,桃源汉剧团及时推出了中共统战人物大戏《翦伯赞》。  相似文献   

9.
1941年2月9日,晌午时分,一辆黄包车在重庆北碚市郊的卵石小道上簸得吱呀乱叫,两个时辰后,在曾家岩50号停了下来。稍许,从黄包车里下来一老一少。老者身着马褂,瘦骨如削,乃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年轻人则是周恩来的秘书何树英。 何树英先进了周恩来的办公室,随即,周恩来笑容可掬地迎出门来,他身后伴着身材魁梧的冯玉祥。周握住翦的手,笑着对冯说:“焕章(冯玉祥的字),这就是您要找的翦先生呀。” 冯玉祥握住翦的手,惊愕不已:“您就是翦先生?”  相似文献   

10.
余湛 《党史博览》2024,(1):62-65
<正>1949年底1950年初,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访问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会见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毛主席这次出访有三个目的:第一是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第二是重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代替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把中苏两国作为伟大社会主义邻邦在新的基础上刚刚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重到边城访旧踪,云冈石佛华严钟。难忘三十年前事,风雪漫天过大同。少年岁月去悠悠,驻地重来已白头。记得鼓楼楼北路,雪花如掌典羊裘。”1961年,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翦伯赞访内蒙古,曾在大同小住,他不由想起30余年前的一次鲜为人知的晋绥之行,于是欣然吟出上边这首诗,记怀他早年的一段经历。那是他留学美国加州大学后返国投身北伐革命,由湖南乡人唐生智介绍前往武汉国民革命军,面见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邓热烈欢迎这位年轻人的投笔从戎,并派他前往太原、归绥(即个呼和浩特),对山西督军阎锡山和经远都统商震进行策…  相似文献   

12.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生于湖南省桃源县枫树岗村的一个维吾尔族家庭,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1937年5月,他在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他遵照党的指示,由南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湖南,在长沙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共湖南省工委和八路军驻长沙通讯处的领导和支持下,与吕振羽、谭丕模等人,发起组织了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和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担任常务理事,主编《中苏》半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苏联的文化和我党全面抗战的主张。他在湖南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的两年又5个多月的峥…  相似文献   

13.
翦伯赞(1898-1968),历史学教育家,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历史系主任,历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14.
1949年12月16日~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首次对苏联进行了访问.这次访问是继1949年初米高扬秘访西柏坡和同年县刘少奇秘访莫斯科中苏高层领导人互访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会晤一建国初,广大人民经过两年内战,极盼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安居乐业.但是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一直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企图以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来扼杀新中国.新中国建立时,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混乱悲惨的烂摊子:广大农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大批工商业破产,民不聊生。广大城市失业者成群结队,国内经济已…  相似文献   

15.
柯西金借吊唁胡志明逝世之机秘密飞赴北京 新中国诞生后,中苏两国作为睦邻友邦,中苏两党作为兄弟党,一直保持着亲密友好的关系。但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党之间在原则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突出。到了60年代,随着两党两国关系的步步恶化,边界问题变得敏感起来。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战,是那个世纪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邓小平率领中共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没有屈服于苏修",其出色表现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一场痛快的争论"1960年4月,列宁诞辰九十周年时,中国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在列宁  相似文献   

17.
周杰 《理论学刊》2007,(1):22-2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两个多月后,毛泽东就出访苏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外交活动,也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访问。访问取得了巨大成功。中苏双方共同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新中国“一边倒”和“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成功实践。通过缔结条约,把中苏关系从法律上固定下来,为新中国的安全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17,(3)
<正>牵手戴淑婉1923年中秋节,一抹云霞悬挂在苍穹,是那样的温馨迷人。常德一中校长、知名数学家翦奎午从著名法学家戴修瓒家赴晚宴回来,一路晚风拂面,惬意极了。人逢喜事精神爽么!晚宴上,心直口快的戴修瓒自荐为月下老人,要为翦奎午的长子翦伯赞续弦。自从大儿媳李守箴不幸去世后,长子的婚事就像石块一直压在翦奎午的心头。翦奎午回到家里,径直去了长子书房。十分憔悴的翦伯赞正抱着本《资治通鉴》在看,听到脚步声,  相似文献   

19.
全书收录了36篇高质量的论文,从“理论探讨”、“政策阐释”、“资源保护”、“文化管理”、“网络文化”、“海西文化”、“台湾经验”和“国际视角”8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周易》的时代、作者以及符号 上古有三易,一个叫《连山》,一个叫《归藏》,一个叫《周易》。按照记载,它们的经卦都是八,别卦就是六十四,三易是一样的。但是三易产生的时代和作者是不一样的,一般认为,夏代是《连山》,殷代是《归藏》,周代就是《周易》。其作者,按照比较通行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